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更新期
4. 食器
  1) 簠 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史尸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侈口折沿,折腹斜收,平底,方圈足外撇,每边的中部有一个长方缺口,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盖沿和器口沿饰卷体龙纹,盖面和腹部均饰交龙纹(蟠螭纹), 盖、器同铭,各刻22字。 铭文释文为"曾孙史尸乍(作)飤(簋),其万(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2) 盆: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的皿,比盘深。盛东西或洗涤用。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3) 簋 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邵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春秋后期,方座簋的方座有了变化,座体口沿四面都开有正方或长方形缺口。簋体承前,盖的捉手为莲瓣形。如这件邵王簋,开有方口。
  簋腹内有铭2行7字。
  邵王簋铭文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禾簋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铭文在春秋时期多沿袭西周大篆。齐国到了战国初期的《禾簋》、《陈纯釜》、《陈曼簠》等器出來,一种清刚劲迈、以纵长的平行线为主导的齐系典型篆体便树立起来了。水平的短画,方笔刚健;舒展的竖画,常附以点饰与缀笔。在内容上以“某某立事岁”记年的方式也是齐国青铜器系书法的一个特点。
  4) 铺(pù):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铺盘直壁,折沿平底,束腰形高圈足,隆盖上有莲花形捉手。盖和盘壁饰窃曲纹,柄饰镂空窃曲纹。
  5) 豆: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镶嵌几何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豆大腹,高柄,圈足。盖、器纹饰相同,均以细密复杂的几何纹。
  6)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交龙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7) 甗 yǎ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攸武使君甗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器形由豆和鬲相合而成,豆的圈足和鬲底侧面各刻铭文四字:"攸(修)武事(使)君。"攸武,今河南省获嘉县。使君,魏国职官名,原來是长官之称。
  8) 敦 dui:敦是用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
  镶嵌云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5. 盥水器
  1) 盘:盛水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者尚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通高11.5厘米,口径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
  铭文释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者尚
  余卑即择其吉金,自
  铸其般(盘),用(祈)眉寿,万
  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此铭文格式为西周格式,在东周器中如此规整的鲜见,周围亦没有范铸法明文范块嵌入的痕迹,自左上方始读。原名周丁亥盘、者尚余卑盘。
  2) 匜 yí :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变形交龙纹匜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这件匜形制由春秋早期繁华变得简单,长流口变短,无足,连手柄也消失了,简直像一件水瓢,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
  3) 鉴: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4) 盥guàn 缶:缶,盛水或盛酒器。盛酒器名尊缶;盛水器名盥缶。
  几何纹盥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盥缶流行于春秋后期至战国, 为短颈,鼓腹,平底,有盖,腹部有耳,体短而圆。如这件几何纹盥缶。
  上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73.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6. 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 - 战国)
  下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75.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8. 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朮(东周 - 秦汉)
  总目录:春游上海杭州 99 - 史上最长篇上海、西湖西塘游记
  4. 食器
  1) 簠 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史尸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侈口折沿,折腹斜收,平底,方圈足外撇,每边的中部有一个长方缺口,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盖沿和器口沿饰卷体龙纹,盖面和腹部均饰交龙纹(蟠螭纹), 盖、器同铭,各刻22字。 铭文释文为"曾孙史尸乍(作)飤(簋),其万(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2) 盆: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的皿,比盘深。盛东西或洗涤用。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3) 簋 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邵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春秋后期,方座簋的方座有了变化,座体口沿四面都开有正方或长方形缺口。簋体承前,盖的捉手为莲瓣形。如这件邵王簋,开有方口。
  簋腹内有铭2行7字。
  邵王簋铭文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禾簋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铭文在春秋时期多沿袭西周大篆。齐国到了战国初期的《禾簋》、《陈纯釜》、《陈曼簠》等器出來,一种清刚劲迈、以纵长的平行线为主导的齐系典型篆体便树立起来了。水平的短画,方笔刚健;舒展的竖画,常附以点饰与缀笔。在内容上以“某某立事岁”记年的方式也是齐国青铜器系书法的一个特点。
  4) 铺(pù):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铺盘直壁,折沿平底,束腰形高圈足,隆盖上有莲花形捉手。盖和盘壁饰窃曲纹,柄饰镂空窃曲纹。
  5) 豆: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镶嵌几何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豆大腹,高柄,圈足。盖、器纹饰相同,均以细密复杂的几何纹。
  6)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交龙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7) 甗 yǎ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攸武使君甗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器形由豆和鬲相合而成,豆的圈足和鬲底侧面各刻铭文四字:"攸(修)武事(使)君。"攸武,今河南省获嘉县。使君,魏国职官名,原來是长官之称。
  8) 敦 dui:敦是用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
  镶嵌云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5. 盥水器
  1) 盘:盛水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者尚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通高11.5厘米,口径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
  铭文释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者尚
  余卑即择其吉金,自
  铸其般(盘),用(祈)眉寿,万
  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此铭文格式为西周格式,在东周器中如此规整的鲜见,周围亦没有范铸法明文范块嵌入的痕迹,自左上方始读。原名周丁亥盘、者尚余卑盘。
  2) 匜 yí :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变形交龙纹匜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这件匜形制由春秋早期繁华变得简单,长流口变短,无足,连手柄也消失了,简直像一件水瓢,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
  3) 鉴: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4) 盥guàn 缶:缶,盛水或盛酒器。盛酒器名尊缶;盛水器名盥缶。
  几何纹盥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盥缶流行于春秋后期至战国, 为短颈,鼓腹,平底,有盖,腹部有耳,体短而圆。如这件几何纹盥缶。
  上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73.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6. 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 - 战国)
  下一篇:春游上海杭州 75.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8. 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朮(东周 - 秦汉)
  总目录:春游上海杭州 99 - 史上最长篇上海、西湖西塘游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器皿介绍(三):盘、匜、鉴、盉、盆、盦、罐
中国古代青铜器都长啥样?
青铜器欣赏(图3)
上海博物馆藏品青铜器(一)
【博物馆近距离】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看中国的青铜时代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