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贵的课堂,懵懂的学习





要说国内的商学院是最贵的课堂,恐怕不会有太大争议,尤其是以针对企业高管的EMBA课程。如今,这些学员大多数都是自掏腰包来上学,而在这样的课堂上,为何还有不少学员故意缺课逃课,上课开小差?为何几堂课下来感觉津津有味,但实际收获说不清,道不明?

有人会用一句老话来解释:“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让我们觉得这些讳莫如深的课程内容不是轻易可以掌握的,需要靠自己不断地“悟”,才能“修得正果”。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此文将从西方经典学习理论的角度来捅破一些窗户纸,希望友情提醒商学院的教授们,包括一些所谓的大牌教授,课程讲授和教学设计应遵循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生们那些“说不清,道不明”,感觉“所学无法致用”的问题,或许更多地出在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悟性太差”。

本文并非学术文章,但力求基于主流的学习理论和实际的课堂观察来进行理性讨论,不特指某一所商学院和某一位教授。

笔者在国内几所知名的商学院工作了6年,客观地说,EMBA学位项目都是每所学院最大的收入来源。要对得起这些大客户,每所学院都在竭尽所能地宣传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在本文中,笔者的关注点是那些课堂上的学习价值;课堂以外的价值尽管也至关重要,但在此就不做讨论了。而从专业的教学技术角度看,即使在最顶尖的商学院课堂上,在提供学习价值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欠火候的地方。在昂贵的EMBA课堂上,共性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问题一:最昂贵的课程,为何学员不爱听?

国内前十位的EMBA项目费用在30万-80万之间,大多数自掏腰包来学习,但为何课堂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学员消极听课,故意缺课,甚至对讲授内容公开表示不满呢?

笔者认为,缺乏有设计的互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观察到了两大类缺乏互动的情形:第一是老师大部分时间在照本宣科地讲PPT,或者长时间播放所谓的“教学视频”,基本没有互动。第二是老师的确做出了课堂互动的举动,但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第一种情形还并不少见。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把自己定位于“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目标知识将“灌输”到学生脑子里,更无从谈及知识的应用了。但台下坐的可都是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他们对与自己无关的,或难以理解的东西是不会有太多耐心的。他们已习惯别人汇报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一切缺乏互动的照本宣科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助于达到教学目的。当然,不少照本宣科的内容本身就存在问题——例如,数据和定义无引证,论证逻辑混乱,缺乏批判性评价,但这都已涉及具体内容层面,此文不做延展议论。

而第二种情形,不但较为普遍,很多老师可能还没意识到如何改善。互动这个举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但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互动就是一问一答。笔者经常看到教授抛出问题,但台下的反应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就是七嘴八舌的答非所问。那为何会出现这类情形?详见下文第三个问题。

问题二:讲课妙趣横生,但为何收获不多?

在完全市场化的EMBA课堂上,那些不会取悦学员的老师已经站不住脚了。不少课堂的趣味性还是有的,很多老师的表演水平虽不如Papi酱,但讲段子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哈哈一笑之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很多时候学员和老师对此都是很模糊的。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推断这类现象有两大原因:一是课程本身就没有设定教学目标或设定的教学目标很模糊,二是缺乏严谨、有效的教学设计。

从实际的课堂观察来看,很多教授在开课之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至少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情况也是给出了教学目标,但最终没有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评测或反馈。如果是听相声,观众最好不要提前知道笑点和包袱在哪里;但如果是学习,学员没有目标,课程结束有的只有飘忽不定的感受而不是扎实的“知识的获得、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转移”。

而从教学设计角度看课堂教学过程,有些教授经常用一些非相关性但有趣味性的论述、案例甚至是未经查证(如微博、微信上的文章)的段子来讲授。笔者曾在一家商学院EMBA管理经济学的课上看到这个现象:整个讲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价格关系”部分约15分钟,但教授谈及国内外税率、服务体系价格对比甚至引入个对中外医疗服务性价比的感受,以及学员无序参与的课堂发言占据了12分钟。这是一类典型的因缺乏适当的讨论引导而产生与教学目标无关或相关性较低的“干扰因素”的案例。当这类低效的教学过程占据很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后,真正的知识转化、强化以及应用的过程便无形中被抛弃了。这样一来,课堂内容更像是在看一部电影——一种被动的信息吸收,而不是自主地接受和消化知识。另外,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结构。一堂课讲了好几十页的PPT,但每一个话题,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没有很清晰地勾勒出来,学生便没有系统化的认识。没有自主地消化吸收,没有系统化的框架,这就是“上了好多课,只记住了那些段子而没有发现门道”的真正原因。

问题三:是听不懂,还是讲得太深?

在EMBA的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提出一个计算数值的问题,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老师一头黑线,为避免冷场,只能自问自答。作为一位企业高管,甚至是创始人,公开承认自己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还是有些困难的。但很多学生对教授提问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是不争的事实。

那究竟是学生太渣,还是老师讲得太玄乎?在笔者看来,从教学技术层面上看,很多情况其实是教学缺乏先前知识(prior knowledge)的巩固。打个比方解释,就是起步、换挡没学好,甚至根本就没学,就开始教并线、转弯。笔者在EMBA的课堂上亲眼观察到,在没有介绍弹性(elasticity)、必需品等概念的条件下,便开始讲述有关价格弹性和“刚需”产品的案例。在没有定义“领导力”的前提下,就开始引导讨论“领导力”与个人魅力的关系。尽管有可能部分学生了解相关概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来看,普遍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在没有确认学生掌握先前知识的基础上,生硬地推进教学,便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学生必定囫囵吞枣,所以冷场、答非所问,低质量的讨论便是常态了。
问题四:为什么总是“学以致用”那么难?

绝大多数的商学院高管项目都会鼓吹这一点: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但实际上呢?笔者没有多方考察EMBA学员的实际应用情况,但从课堂的教学看,很少教授会要求学生将目标技能在现实世界的案例中应用。缺乏“应用”的教学环节,必将使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巩固大打折扣。在EMBA的教学中,很多技能和知识如果不在现实的商业案例中讨论和应用,便无法真正确认学生是否掌握。在笔者了解的几所商学院中,较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例子并不多。一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商学院缺乏自主开发案例的能力(并不是建立了案例中心就表明有强大的案例研发能力),二是部分教师没有意愿去花时间设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把案例发给学生看,然后老师来讲解案例的来龙去脉。如何设置反思和讨论问题,如何引导讨论、反思和总结,都需要精细而科学的设计。有时候,笔者发现不少教授对教学的准备是很仓促的,也没有专业的教学助理来协助他们更新和完善教案。理论的讲述并不能直接引发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很多理论都有一定的发生条件,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感觉虽然理论理解了,但无法付诸到自己的商业实践中。

以上四个问题是笔者在各大商学院EMBA的课堂观察到的非个别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是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尽管学习理论有很多派别,教学方法也品类繁多,但一些重要的原则大同小异,著名学习理论家David Merill总结的教学五大原则(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的关键词便可以总结上述教学问题的症结:基于问题、激活先前知识、有效展示、应用以及现实整合。可以看到,商学院课堂上很多教学问题其实是违背了这些重要的教学原则。

排除校友圈子的优势,一家商学院EMBA项目要吸引高质量的学员,应回归其教育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请来几位国内外的大腕教授就大功告成了。如何把目标学员群体的学习需求分析清楚,如何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促进这些高管学员真正而有效的“学习”,而并非停留在“感受”的层面,这是一所高度专业的教学机构应专注做好的事。

当然,其他事也应该继续做好——市场营销、校友关系维护、品牌管理等,但谁在最核心的价值上做得更专业,必将会有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高层管理教育的品质不是靠吹嘘和玩弄文字游戏,学员一旦从有价值的管理教育中获得了实在的收获,自然趋之若鹜,口口相传,即使学费水涨船高,也愿意死心塌,不离不弃。
 
作者:毕然,多年顶尖商学院工作经验的观察者,普渡大学教育学硕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EMBA学员,迟到要向师生道歉
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更受欢迎
亚洲领先的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复旦院长陆雄文不能老是蛋炒饭
课堂交给你---案例教学体验
面对高昂的EMBA学费 企业高管为何愿意支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