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碧海沉沉一彗星, 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 多谢绛珠一片情。长按二维码关注【红楼梦赏析】,看贾史王薛兴衰事,悟大观园里儿女情!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饺子,你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跟小编来了解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吧。

节气由来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节气背景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多次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名目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 既要考虑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


那么一起看看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兼顾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它是我们东方人智慧的结晶,也代表了我们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节气分解

      

立春



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或20日;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惊蛰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春分



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暖花开,莺飞草长。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有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主要的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谷雨



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小满



在5月21日或22日;表示麦类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芒种



在每年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水稻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小暑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大暑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立秋



每年8月8日或9日。“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处暑



在8月23日或24日,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白露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秋分



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秋分开始白天比晚上短。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寒露



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表示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



在11月7日或8日;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小雪



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个别年份的6日或8日),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



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12月23日,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5-7日之间,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



在1月20日或21日;表示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洋历在时间上如此的相近?
你要知道!中国的日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
《黄帝内经365》--032.四时二十四气
探究源自中国的传统时令“二十四节气”,为何不需按照农历计算?
二十四节气源起天地之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产物,为何与公历的时间最吻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