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格拉底的经典自辩,人类史上光荣的一页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思想史上的核心事件,影响深远。柏拉图的申辩篇出现在苏格拉底被审判后几年,据称是那次审判的记载,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被控腐蚀青年思想之罪和不信仰城邦之神的自我辩护。实际上,它是对苏格拉底学说最好的一次陈述。

学者严群这样评价《苏格拉底的申辩》:“本篇在历史上是人类最光荣的历史一页;在艺术上,是一幅绝技的烈士图像;在文学上,是一篇第一流的传记;在伦理学上,是一种道德的典型。”

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更普世的思想意义。《申辩》中的苏格拉底和《福音书》中的耶稣一样,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虽然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来自豆瓣)

下面的内容摘录自《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译本),与原文稍有出入。

  1. 我根本不擅长雄辩,除非讲真话就是雄辩。你们将从我这里听到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脱口而出的最真诚的言辞,这是我的日常用语。我已年届七十,然而,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法庭上,我没有任何法庭的辩论技巧。我唯一的请求是,请你们关注我所说的话是否公正。

  2. 我拜访了诗人、政客、手工艺人,结果全是一样。诗人们仅仅对自己的行当有所了解,却臆想着自己无所不知。

  3. 由于我揭露了他们的无知,我被说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完全是空穴来风,我成了诸多流言蜚语的对象。而一些出身高贵的青年人听说了我的事迹后,也效仿我,由于这暴露了人们的无知而惹怒了他们;他们将这一切都迁怒于我,我被说成是一个坏心肠的腐蚀青年人思想的人。

  4. 我不会有意诱导公民变坏。我的朋友们,没有人愚蠢到故意给自己带来伤害。如果我腐蚀了他们的思想,我也是无意之举——这最好的做法是训诫我,引导我,可你从未这样做过,而是把我带到法庭,这就是你的所作所为。

  5. 如果我被判有罪,那也不是因为墨勒图斯的控告,而是由于众人的诽谤;在我之前,诽谤已经让无辜的人被判有罪,毫无疑问我也不是最后一个。

  6. 可能有人说,由于我的一意孤行给我带来了死刑的危险,我理应为此感到懊悔。但有价值的行动不应该权衡生死利弊。……每个人都应该坚守岗位,无畏生死。

  7. 若你们现在释放我,条件是要我停止哲学探究,我的回答是:雅典的人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服从神的旨意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一息尚存,还有一丝力气,我就不会停止对哲学的探究,或者停止劝诫你们,警示你们,正如我迄今为止,一直在做的事情;我将继续劝诫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财富,请尽力完善你们的灵魂。这是神的旨意。如果说这些话是腐蚀青年人的思想,那么我承认我是腐蚀了他们的思想。但若有人说我还说了其他的事情,那他就是纯粹胡诌了。即使要为此死去很多次,我也会勇往直前。

  8. 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大家看看一贫如洗的我就知道了。……我从未冒充过教师,或者授课以收受报酬。任何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向我提问,听听我的回答。

  9. 我舍弃了于人于己都无益的世俗追求和野心,私下里,我奉劝每个人首先关注自身,怎样才能让自己更优秀更聪明,其次再关心世俗的事情,每个人都因此而受益,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劝诫整个城邦。

  10. 如果我的同胞们都不能容忍我,我又怎能寄希望于外邦呢?

  11. 我被定有罪,不是因为我的申辩缺乏说服力,而是我没有采用阿谀奉承,取悦讨好你们的方式辩论,那是有辱我人格的。

  12. 大家应该对死亡充满希望,因为,对一个好人而言,无论是生是死,都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他。至于我,我坚信死比活着好。因此,对于那些导致我死亡的人民,我并不怨恨你们。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13. 如果我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你们不会相信,还会认为我是在装蒜;如果我说,每天谈论德性,谈论别的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对人来讲是最大的好——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们更不会相信。

个人感悟

以前爱拿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对苏格拉底有更多了解后,我现在认为苏格拉底更难得,更值得倾佩!

孔子教学生是收费的,这有点像希腊城邦的那些智者;像苏格拉底一样,孔子也是伟大的热爱学习的榜样,不同的是,孔子的价值观更加固化一些,苏格拉底则以提问而不是给答案而著称;孔子虽有“朝闻道夕可死”的追求,但更在意学说的政治价值,这是他一生隐含的诉求,也是他入世学说的根本主张,不过“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存在很多问题,不同于此,苏格拉底一直以追求真理为重任,这一点直到今天依然受用。最后还想说一点,苏格拉底直接经受了死亡的考验,并且有明确的死亡观,相比之下,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就要含糊得多。

其他的,略而不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文化之源
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本质|城与邦
思想的助产师——苏格拉底
林语堂八句话,看懂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
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战国文明对比
读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一)-- 孔子及其弟子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