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49| 不动脑筋不读书

这是我的第49篇文章

作者|薛贵辉

一转眼,一年的日历即将翻完,又到了盘点的时候,写完今天的日记,发现末尾已列了一串长长清单,67本。

2020年,本身就是一本书,它就像一本武侠小说,开篇就安排了剧烈的剧情冲突,有悲、有喜、有悬念,当365页即将翻完,合卷之时不免沉思。

读书,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对我来说,这67本书犹如67个瞭望口,帮我打开脑洞,也如67道精神美味,不仅给人味觉体验,还提供精神营养。

本文从两方面展开:

首先,我想晒晒阅读清单,这是我阅读的一个里程碑,我想,现在停下来复个盘,算给阅读插上一个flag,把书单分享出来,还便于书友镜鉴采摘。

接着,谈谈关于“输出式”阅读的观点。

一月:十二日读吴军《态度》(中信出版社),十六日读邓纳姆《微积分的历程:从牛顿到勒贝格》(人民邮电出版社),二十六日读吉诺·塞格雷《迷人的温度:温度计里的人类、地球和宇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八日读斯图尔德·李·艾伦《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广东人民出版社),三十一日读吴晗《大明帝国兴衰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二月:一日读菲利普·鲍尔《牛津通识读本:分子》(译林出版社),九日读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浙江人民出版社),二十五日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月:三日读苏培庆、战文翔《中医哲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七日读林静编著《生命的杀手:病毒》(中国社会出版社),八日读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十日读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十一日读戈登《结构是什么?(中信出版社),十五日读伦道夫·尼斯和乔治·威廉斯《我们为什么生病》(湖南科技出版社),二十二日读阿瑟·赫尔曼《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二十八日读贺嘉《表达力》(文化发展出版社)。

四月:四日读采铜《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五日读尤金·罗根《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至今》(浙江人民出版社),十一日读史均《疯狂人类进化史》(重庆出版社),十二日读殷伟《中国琴史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十九日读王光慈《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五月:二十日读杨军、高厦《怛罗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商务印书馆),二十四日读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掉队的拉美》(中信出版社),二十八日读爱德华多·加莱诺亚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南京大学出版社)。

六月:六日读杨帆《戴笠:黑暗时代里最黑的人》(台湾出版社),七日读丹尼尔·戈迪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浙江人民出版社),八日读杰弗里·韦斯特《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中信出版社),十五日读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上海三联书店),二十一日读朱建国《刻意观察: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中国友谊出版社)

七月:三日读高善文《经济运行的真相》(中信出版社),十二日读加藤阳子《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浙江人民出版社),十八日读马克·福塞思《醉酒简史》(中信出版社)。

八月:五日读羊刚《写作技法万宝囊》(浙江教育出版社),八日读高语罕《写作力》(中国华侨出版社),九日读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二日读邢如春《写作的语言艺术》(辽海出版社),十五日读陈桂朝《马铃薯传奇—它是如何成为世界粮食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十六日读吉姆·柯林斯《飞轮效应》(中信出版社),十七日读奇普·希思《让创意更有黏性: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中信出版社),二十日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二十四日读叶开《写作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月:二日读黄奇帆《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日读谢春霖《认知红利》(机械工业出版社),五日读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如何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浙江人民出版社),七日读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上海译文出版社),八日读凯莱布·沙夫的《如果,哥白尼错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十日读谢普主编《提高文章写作能力》(辽海出版社),十九日汤小小《高效写作:持续打造爆文的四站攻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二十一日读星球研究所《这里是中国》(中信出版社),二十五日读时煜华、徐丹辉主编《写作与语言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二十八日读王烁《多维思考》(湖南文艺出版社)。

十月:九日读中宣部理论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出版社),十一日读陆克文《陆克文作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十二日读2015版《中国盐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二十九日读《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三十日读《蔡骏24堂写作课》(长江文艺出版社)。

十一月七日读黄奇帆《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中信出版集团),八日读正和岛《本质: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直击本质的高手》(机械工业出版社),十五日读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信出版社),二十二日读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中信出版社),二十九日读王咏《五维学习力》(中信出版社)。

十二月:七日听西瓜子《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九州出版社),十日读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十日读岳还翔、詹红旗、赵同勤编《名家谈怎样写文章》(中国言实出版社),十三日读张羽《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中国友谊出版社),十三日读理查德·肖顿《反直觉》(北京联合出版社),十四日读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面,我谈点读书的方法:

今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当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阅读时间,都是“想”出来的》,谈了“读书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今天,我想说说如何用“输出”带动“输入”,我称为“输出式阅读

通俗讲,所谓“输入”就是阅读,“输出”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讲出来、写出来。

古人有个观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很赞同,不管你多忙、多浮躁,笔墨不一定动得了,但脑筋还是要动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动脑筋不读书说直白点,就是带着思考读书,因为有思考才有收获,有收获才有东西输出。

前不久,我读过一本书,名叫《五维学习力》,作者提出了阅读能力的“金字塔模型”,“学习策略力”一章写得好,对于输出式学习的观点我赞同。

比如,作者认为,找到好的输出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策略,“你在学习上能达到什么程度,跟你付出的精力呈正相关。”按我的理解,所谓“付出”就是思考并且输出。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也说:学习某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它——不仅仅是因为解释它能帮助你理解,还因为这种检索可以帮助你记住它。

所谓“教”就是讲解、分享,就是输出。

研究证明: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方式。

1969年,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也曾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留存率金字塔”模型(Cone of Learning),研究显示:学习方法的差异会大大影响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研究结果如下:

1.如果人们通过听课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5%

2.如果人们通过读书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10%

3.如果人们通过看视频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20%

4.如果人们通过观看别人的演示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有30%

5.如果人们通过跟别人讨论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50%的学习内容;

6.如果人们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学习,或者学完后立即实际运用所学内容,两 个星期后,能记住75%的学习内容;

7.如果人们一边教别人一边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为了验证准确性,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特意做了参照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是听课、阅读、观看视频,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是讨论、应用、教学。

可见,输出式的学习效率确比单纯的输入式的学习要高。任何一本书摆在你面前,千万不要只顾学,学习后,最好尝试把学到的东西讲出来、写出来,你一旦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了,必然得到反馈,好的反馈会触发“心流”体验,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有时甚至会令你终身难忘。

罗振宇曾说过一句话: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构成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第一是写作,第二是演讲。”不管是写还是讲,都是表达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力是学习力的延伸,甚至是学习力的组成细胞。正如职场作家弗兰克所说的:写作是没有声音的万人演讲,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写作是必备技能之一。”

如果“读”“写”“讲”三者可以列个公式,我认为是这样的:

1.读=阅读+动脑

2.写=阅读+动脑+动笔。

3.讲=阅读+动脑+动笔+动嘴。

显而易见,“阅读+动脑”是最基本的。古人说要求高,不动笔都不算读书,我想,现代人起码要到“动脑”程度吧,“思考+”是最低要求。

然而,很多人是不动笔的,甚至都不愿动脑,大多书籍也只是“看过了”,看没“看见”,得没“得到”,就不得而知了。

这可以理解,因为动脑和动笔是很伤精费神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快思考是依赖直觉、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其特点是出自本能、反应快,但经常出错;慢思考则是需要我们主动控制、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其特点是过于理性、速度慢,但思考质量、决策质量都更高。

按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我感觉凭本能翻阅书籍的阅读方法,属于慢思考的范畴,它与刷视频、看图片一样,浅尝辄止,甚至只为了寻求一种感官的刺激,但绝大部分人就好这一口,原因是这种方式最节能,且容易获得快感,而不喜欢深度思考,不喜欢写作,原因是那样伤费神,不舒服。

问题是,如果总是放纵自己,在思考上老是处于舒适状态,大脑的思考能力就会像一块无法得到锻炼的肌肉一样松垮无力,读再多的书,也只是凑数而已。

因此,我读书坚持三动: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动脑、动笔,有机会就动嘴,把所学东西分享给大家。我坚持每天写日记,把阅读中摘录的美妙语言、开脑洞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时不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有时,我还会因为一个灵感而反复琢磨,进而写成文章。我的很多文章都是阅读按下的触发器,比如,近期读《反直觉》,受“知识的诅咒”概念的启发,写了一篇如何在写作中破除“知识诅咒”的文章。

就这样,通过“输出式”阅读,我把阅读中的灵感捕捉到了,并且给它们凝固下来,形成自己的见解,慢慢地,我捕捉知识的触觉越来越敏感,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思想“肌肉”也更有力了。

所以,我深深感到,阅读应该是“思考+”模式,至少要动脑,最好动笔,乃至动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个读书人的书单
获得积极乐观情绪不可不读的20本好书
《认知觉醒》参考文献
互联网相关书籍推荐
市场营销专业推荐阅读书单
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