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脑损伤部位不同脑瘫症状也不同

小儿脑瘫系出生前的脑损伤以脑发育不全为主;出生后以脑软化、瘢痕、硬化或脑萎缩、脑穿通等为主,未成熟儿可出现脑组织缺氧性坏死或白质软化。脑瘫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并以围产期发生率为高。

  目前一般认为,在整个妊娠过程中,特别是产前的3个月内,任何致病因素如果影响到胎儿大脑的形成和正常发育,都可导致脑瘫的发生。

  小儿脑瘫除了脑萎缩或坏死外,还有脑水肿、脑出血等。核黄疸引起的后遗症,胆红紊浸润部位最明显的是基底核,呈鲜亮黄色或深黄色,表现为黄疽症,导致大脑功能失常。显微镜下皮层各类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小儿脑瘫的神经生理改变分锥体系损害的影响与锥体外系损伤的影响两大类:

  1、锥体系损害的影响:锥体束损害,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出现失去上运动神经抑制作用的功能释放症状。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性硬瘫。因肌肉尚能接受脊髓前角发 出的神经冲动,所以无营养障碍,肌肉不萎缩。深反射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控制而呈亢进状态,则出现病理反射。由于锥体系受累部位不同,可出现单瘫、双瘫、偏 瘫和四肢瘫等。

  2、锥体外系损伤的影响:从发生先后来说,纹状体分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与新纹状体(尾状核与壳)两部分,统称为纹状体苍白球系统。该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及运动状态异常,运动过多或过少。

总之研究证实,脑缺氧是小儿脑瘫的主要发病机制;其次是出血、血管栓塞、外伤、中毒或感染,缺氧可致发育中的脑髓鞘形成不全。在皮层及皮层下属脑血管的边缘地带,缺血后白质受损。

  由于大损伤的部位不同,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皮层运动区白质及脑室周围白质受累可造成锥体束损伤,临床表现为痉挛型;胆红素增高(超过300 mmnⅣL)时,就有可能发生核黄疸,引起基底核受损,表现为手足徐动型;早产儿(25-36周)受损部位往往较深,足月儿多波及浅层皮质。

临床验证小儿脑瘫接受综合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具体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一般来说,3岁以内治疗效果最好,患者的年龄偏大,相对来说治疗效果要差一些。脑瘫的治疗应该针对每个孩子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小儿脑瘫患者应该进行多学科的康复训练,如果有一些问题影响到了康复训练或影响到小孩的生长发育,就要进行外科介入,然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脑瘫儿童的智力都有问题,其实80%的脑瘫儿童的智力都很正常。如果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正确的康复训练,他们仍能照常行动,生活自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标准・方案・指南】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第一章:概论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1]
经颅磁刺激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与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