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大幅放宽外资对银行业持股限制,究竟谁的机会?


路透中文新闻部  马蓉


中国大幅放宽外资对中资银行持股比例限制

有望促进竞争及改善经营管理,但也将加大调控难度

外资行在华遭遇“水土不服”隐忧

十年前退出潮后,外资是否再回头?


中国周五宣布大幅放宽外资对中资银行的持股限制,标志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开启。这在加剧银行业竞争同时,也令正在“去杠杆、治乱象、MPA考核”三座大山压力下挣扎的中国银行业看到曙光。


在经历此前十余年快速、粗放式的发展后,外资进入有望促进中资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学习先进业务经验,并改善公司治理。但在中国金融监管规则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外资的进入也会带来潜在的金融体系风险、加大调控难度。


分析人士还指出,从外资行在华经营多年的实践看,其在风控、产品等方面均存在“水土不服”病灶;而且由于当前银行业利润增速及资产质量承压,对外资的吸引力可能也有限。


“之前外资及内资非金融机构投资银行有持股比例限制,但内资银行对银行的投资没有限制,这次放开持股上限意味着国外银行有可能对某家国内银行形成控股机会,从而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多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称。


不过,他也指出,在实践中监管机构的资格性审查会形成一定限制,如需要在资产规模、合规等方面达到监管要求,取得股东资格,之后才是入股比例的问题。


“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不意味马上就会出现,...还是会一事一议去审批,也是我们掌握主动权的开放,但这也是国民待遇,因为国内金融机构并购银行股权也是一事一议的审批的。”他称。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周五在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经济成果吹风会上表示,中方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他还称,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另外,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我要向大家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开放是在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期间宣布的,但它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这就是WTO的原则,中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我们坚定不移的维护全球自由贸易,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贯彻WTO的原则。”朱光耀在会上强调称。


“水土不服”隐忧


虽然对外开放利好近在眼前,但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外资机构进入银行业将遭遇水土不服,是否能够达到监管层所希望的结果实则“任重道远”。


“实质影响可能很有限,外资的风控完全适应不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如他们会认为城投、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有风险,中小微有风险,”某银行高管称,“广发银行的风控是外资管的,所以广发这些年发展的较慢。”


业内人士并指出,从外资行近年在中国发展的情况来看也并不乐观。


“零几年的时候外资行来华,大家都喊狼来了,现在看外资行在国内的优势体现不出来,网点少、风控严、目前移动互联中国走在前列,外资行都没有优势。”成都农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蔡小泽称。


华创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明也表示,外资行业务在中国可谓水土不服。“比如你在香港开一个户,他们给你推荐的理财产品很多都是结构化的,预期收益率都不给,感觉就是在赌嘛,在中国怎么卖?”他说道。


他并谈到,从经营模式上看,国外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分在交易账户上,而中国银行业的交易账户受限很多;国外银行对公业务占比较低,而国内大部分银行还能占到六成以上,体现出国内外银行完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退出潮后,外资是否“再回头”?


不过,前几年外资股东已纷纷撤离中资银行,而在当前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承压、经营处于低谷之际,外资是否会再次进入?


“银行的外资股东都快套现走光了,”某大行总行人士称,“前几年银行的外资股东是基本能跑的都跑了,现在银行股这市值有点难讲。”


2008年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先后减持中国银行H股,分别套现8亿美元、24亿美元;2009年美国银行开始减持建设银行H股,6月高盛减持工商银行H股;2012年花旗集团将持有的浦发银行股票全部售出。


而2015年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股份也先后被外资减持。


但客观来看,外资机构减持一方面源于长期持股后积累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也有中资银行盈利前景黯淡、金融危机后外资机构增强自身资本实力的战略需求。此外,由于经营思路、风控理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20%的持股上限也限制了外资行股东提高话语权的可能。


“这两年银行对外资的吸引力是下降了,但民营银行、金控谋求银行牌照的也不少。银行业的吸引力在于怎么经营,行业没问题。金融科技持牌经营趋势下,银行牌照的优势还是有的,但你得挑‘好银行’。”平安银行战略研究部资深研究员童文涛称。


另一家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也较为乐观,“总有(对中国银行业)看好的,财务投资和控股投资思路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也是国家金融发展遇到瓶颈了,在为决解决问题想办法。”


曾刚认为,中国是在完善长期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吸引投资,对外资机构而言其“进出”更多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如果未来看好中国银行业,还是会回来的。


改善银行业经营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短期内取消外资对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有限,但中长期内将促进银行业竞争、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


江山金控金融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此举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也跟中国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未来中国外投资和贸易将大量增加,在此过程中需要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与国外的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投资服务。


同时,取消外资持股上限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上吸收先进的国际经验。


如在MPA考核、去杠杆等压力下银行对公业务增长乏力,从大行到股份行、城商行均力图扩大零售业务占比。然而,从记者初步调查结果看,大部分银行的零售业务都逃不开信用卡持卡、消费信贷(很多仍进入楼市)的老套路,难以在业务流程、思想观念方面有真正改观。


童文涛表示,就零售业务而言,中国银行业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过去是资本需要,现在是业务需要(管理),必须承认差距。”


此外,放开外资持股上限也将有助于完善中资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而非以业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过,由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备,在开放过程中也会造成金融体系风险、加大调控难度等不利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以及外资行在本国母公司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对中国银行业造成一些冲击,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盘古智库研究员吴琦称,如由于他们的身份令监管机构可能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如果监管不善,就有可能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咱们国内银行还会为了规避监管进行一些所谓的业务创新,他们可是在国际金融市场摸爬滚打的,规避监管、放大杠杆逐利这些手段比我们要玩的熟练多了,加大监管和宏观调控的难度是必然的。”吴琦称。(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保监会:取消中资银行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金融业开放“好戏连台” 银行业刚兑将被打破
国内银行业迎来40年来最大开放 中小银行或面临业务调整
大金融业开放在即(二):解读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外资银行迎来发展新空间
刘晓春带队调研:银行业对外开放,需回归行业特殊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