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合肥:庐州地广,何以南七?
userphoto

2023.07.28 安徽

关注

近闻,金隅·南七天地即将面向公众开放。此前,它的名字还是“南七里”,不知何故突然改称。当然,无论是“南七”,还是“南七里”,皆为其简称,而全称还需加上“站”字——南七里站(以下简称“南七”)。人们关于南七的时光记忆是美好而精彩的,同时还引发了很多问题和疑问,这些值得我们去一一探索……

——编者按

南七里什么站

首先,当从地名说起。“南”,表明了它的地理位置——庐州城南门外,这里的南门自然指的是德胜门(即大南门),遗址在今金寨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而“七里”,则由点到线,丈量了它与城池之间的距离。至于这条“线”的另一端具体到哪儿?可谓是众说纷纭,其中以府衙说与城门说争执不下,经实测后者似更适宜。

1920年代,德胜门(来源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再一个疑问便是这座“站”,究竟说的是什么站?有人指了指矗立在金寨路旁的公交站牌,尽管早在1958年,合肥市公共交通公司便将2路线终点站延伸到这里,但至今尚未满百年。还有人想到了,曾在此驻设的南门换乘中心(即客运南站),查其于1992年组建成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南七里站(来源 | 蜀山发布)

若是读些历史或许了解到,“站”来源于元代站赤制度,所谓“站赤”,便是“驿传”蒙古语“jamcin”的音译。于是便流传了“南七里站即是古驿站”的说法,还有一条看似“实足”的证据——此地正位于古驿道(今金寨路)上。当然,所谓“证据”还需匹配当时的制度,如按元制,每60里设一站,距城7里明显达不到设“站”标准。

金斗驿(来源 | 雍正《合肥县志》)

明清时期的驿铺名录中,亦未发现“南七里站”的身影,倒是有处“龙塘铺”引人瞩目。这个“龙塘”并非为世人皆知的龙塘村(今肥东县撮镇镇龙塘社区),而是位于“县前铺南十里”,为庐州城南下第一急递铺。嘉庆《合肥县志》称“龙塘汛”,说明这里曾设兵驻防,带有一定的军事性质。从其方位来看,当在今南七附近。

龙塘铺(来源 | 《江南安徽全图》)

既非今站,亦非古驿,“站”字该当何解呢?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九年(1920)测绘图将此地标注为“七里店”。店,本义是用作商品买卖的房屋,后引申指旅馆。地处驿道沿线,设不了驿站,商人开几家客栈饭馆,供来往旅客歇脚打尖,还是有可能的。而官民使用差异化及广泛的“讹名”现象,亦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1920年,七里店(来源 | “中研院”人社中心)

近代公路建设,推动了南七的兴起。民国十年(1921),安徽省道局在安庆成立,基于清末遗留下来的官路和大路,着手布局全省道路线网。起初,以安庆(经合肥)至蚌埠等3路干线最为重要,列为省道第一类。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交通部将全国道路分为国、省、县3种,安合路(又称安蚌路安合段)遂被列入国道序列。

安徽省蛛网式省道计划图(来源 | 《安徽公路史》)

十七年(1928)12月26日,安合路开工。但终因种种阻碍,仅在境内筑成27.5公里,便宣告暂时停工。十九年(1930)10月,省政府建设厅决定加速修筑,虽得沿线百姓大力支援,但仍因经费不足,只完成了土基便桥。不料第二年夏季,土路遭洪水冲毁……此后历经数次水患,抗战前后又遭军事破坏,致使安合路屡兴屡废。

1929年,安徽省道安合段路线略图(来源 | 《安徽建设》)

二十一年(1932)元月,安合路全线通车。如前文所言,所谓通车,不过是“晴通雨阻”,出门要看天气的。二十四年(1935)初,刚刚成立的合肥汽车站开始运营“合肥—安庆”线路,每日发驶,无固定班次,2天往返。三十五年(1946)2月,省公路局又在城南德胜门设汽车分站,以解南乡民众乘车之难。

1933年,安蚌路安合段(来源 | 《一年来之安徽建设》)

与近代公路建设同时推进的,还有取代了驿传制度的近代邮政事业,而这条古驿道便合理地过渡为传统邮路。不过,相关部门未在南七设置站点,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颇受交通发展的惠泽。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合安路(今金寨路)、南七小街(今红卫街)等街道路网构建的小片街区。

南七小街(摄影 | 柘月葵花籽)

西南郊工业区

从“店”到小街区的演化,只是存在于表象的面貌与规模,而没有改变其“农村大集”的本质,离开了简陋的街市,眼前仍是大片的田野,“商行贾坐农耕织”……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似乎是一个契机。

1950年代,德胜门(来源 | 资料图片)

机会总是需要耐心等待。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省会合肥市区修建计划》中,城区南郊被划为新市区的“住宅地带”,并设别墅区。1956年编制完成的《合肥城市建设规划纲要(1956~1967)》提出,除住宅街坊外,各个大专院校、大型医院、疗养院亦分布于城南、城西的广大地区。

1952年,合肥市区域划分干道系统示意图(来源 | 《合肥市街道设计图》)

把握住机会,命运的改变就在刹那间。1958年初,安徽省属各厅局为适应“大跃进”需要,酝酿建设一批工业。同年4月,在国家计委区域规划组帮助下,省市联合编写了《合肥市工业区规划意见》,经过多方案比较,一致推荐西南郊工业区。省委指示:“合肥市应迅速大力解决供排水矛盾,向南发展。”

1958年,合肥市规划图雷台尔方案(来源 | 《合肥城市规划志》)

据此,编制了西南郊工业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并对工厂和住宅区作出了具体安排:把运输量较大,需建铁路专用线,供排水不多的机械工业置于金寨路以西,以便靠近铁路。将运输量较少,不需要铁路专用线,供排水量较大的纺织工业和塑料加工工业置于金寨路以东,以便靠近供水水源和排水出口。

1958年,合肥市城市规划图(来源 | 《合肥城市规划志》)

职工住宅区置于工业区以北至蜀山路(今黄山路)范围内,由城市建设部门选择适当类型的住宅、宿舍,统一规划设计,各工厂按本身需要,投资修建,以便较快地形成市区,易于组织文教福利设施。

1958年,合肥市西南郊小区规划设计示意图(来源 | 《合肥城市规划志》)

随着规划的推进实施,西南郊发展得到了全面提速。仅仅当年便吸引了安徽省建筑机械厂、安徽省农业机械制造厂、安徽丝绸厂、合肥砖瓦厂、合肥机床厂、合肥起重机械机器厂、合肥轴承厂、合肥大型铸锻厂、合肥汽轮机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至此,包括东郊、北郊、西南郊在内,合肥市三大工业区布局初步形成。

1958年,西南郊工业区(来源 | 蜀山发布)

产业布局的同时,带动了城市路网的铺展。1958年至1965年,在市区南郊,新建南北向的青年路、合作化(南)路、潜山路,东西向的望江路,并以横街、德胜街、合安公路为基础,扩建成南北向的干道——金寨路。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化路”,顾名思义,这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而命名的。

1958年,金寨路(来源 | 蜀山发布)

合肥公交开向南郊大道。1957年,2路线终点站改到合肥师专(今中国科大东区址)。1958年,再度延至南七里站。1960年,2路线改名为1路线。1963年,线路改道,车辆由火车站始发,沟通了火车站、市中心和南郊。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增加了4路、8路等多条线路,贯穿了西南郊工业区的主要干道。

1974年,南七里站(来源 | 《合肥交通图》)

中国科大来了

事实上,1958年规划建设西南郊工业园之时,西南高校区已经初步成形。早在1952年,合肥第一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东南医学院,已迁往德胜门外新址。随后几年,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行政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先后在此建校办学。

1952年,东南医学院(来源 | 《印象·合肥老照片》)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合肥师范学院。1953年9月,其前身之一安徽省中等学校教师研究班成立。1954年7月,迁址至南五里墩新校址(今中国科大东区)。1955年6月,在中教班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9月10日,与工农速中合并,成立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并迁址至工农速中(今三孝口校区)。

1956年,《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教师进修学校移交问题的通知》(来源 | 《合肥师范学院简史》)

1957年3月,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恢复建制。1960年,更名为安徽教育学院。另一方面,合肥师专迁址至南郊。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合肥师专的基础上扩建为合肥师范学院。同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科的一部分师生迁往合肥,并入刚刚成立的合肥师院。

1958年,西南高校区(来源 | 《安徽分县图》)

1970年初,受“文革”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迁合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将其校园与教学生活用房全部让给中国科大。合肥师范学院各系及院党政机关分别并入安徽工农大学及安徽劳动大学、安徽大学。1978年,在原合肥师院和安徽教育学院等基础上,恢复安徽教育学院。2007年,改称今名。

合肥师范学院校史沿革图(来源 | 合肥师范学院)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1年10月基本上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数据显示,此次搬迁过程中,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使用经费达77万元。

1977年,中国科大1977级新生入校(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

迄今为止,坊间仍流传着各个版本的科大选址故事,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网友们还给中国科大取了戏谑的绰号——“南七技校”,合肥方言亦有“裤子大”之称。时间证明一切,合肥师院“让位”中国科大,站在“大局观”的角度是值得的,这是合肥最明智的决定。正因当初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而如今成就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摄影 | 王牌)

南七商圈

当然,工业区的蓬勃发展,高校区的前沿活力,为全市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贡献了不朽功绩,更为南七地区汇聚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每天上下班高峰,工人们从工厂里鱼贯而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片繁荣景象,还有众多高校学生……构成了南七商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978年,南七蔬菜门市部(来源 | 《印象·合肥老照片》)

1958年,依托周边蔬菜社队成立的蔬菜门市部(今南七副食城)在南七开业。上世纪60年代初,市百货公司开办了著名的“南七商店”,今百大商业大厦。不久,文化市场也开拓到这里。1964年,南七里站工人俱乐部开映,为首轮电影放映单位。1966年,新华书店南七门市部挂牌营业。还有南郊电影院(即金江电影院)等。南七商圈从此成型,并逐步走向繁荣。

1990年,南郊电影院(来源 | 资料图片)

1984年4月,合肥市常青经济开发公司成立。正是这家经济实体,让当年一无所有的常青公社(今常青街道)实现飞跃,一举拿下“安徽第一镇”的桂冠。当然,它也为南七商圈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比如开办了望江饭店(今望江宾馆),还有大家熟悉的“倒蛋基地”张小郢的主要蛋源地——常青鸡场,据1990年统计,时年产鲜蛋高达40万公斤。

1985年,望江宾馆(摄影 | 王怀成 季明祥)

上世纪90年代末,自南七路口向北,沿金寨路及中国科大,相继建起了高科技广场、步瑞祺大厦、黄金广场、百脑汇电子时代广场等,以“合肥中关村”之势在IT圈声名鹊起。还有新世纪初建成的南七菜市场、北京华联超市南七店等,继而拓展了南七商圈布局,也丰富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合肥百大商业大厦(来源 | 资料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肥为啥叫做合肥?原来一场战役,两条河流有关!
地名历史 | 往事越千年:被合肥湮没的庐州
安庆虽好, 但合肥历史更悠久, 你不知道的安徽省会合肥
江淮重镇合肥·
29.5亿!巢湖又一大项目落地!
升本、更名合肥大学!合肥市十四五高教规划完成得怎么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