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旧住宅社区的现状

本文节选自《老龄化背景下新旧住宅的适老化转型》

原载于《时代建筑》2016年第6期  作者周燕珉、秦岭【整理转载:时英平】

背景阅读

想了解我国城市老旧住宅社区的现状与问题,可移步阅读今天推送的主条《微学术 |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旧住宅社区的现状》

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过去,我国的住宅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个相关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住宅的转型方向。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引发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这一社会背景,尝试针对老旧住宅社区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在针对老旧社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具体内容包括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抗震加固、立面整治等等,但大多未明确涉及适老化改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为避免资源浪费,我们认为适老化改造也应纳入到本轮改造的范围当中,并从改造思路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为老旧住宅增建电梯的同时做好社区环境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老旧住宅加建电梯的改造工程,如能借此机会,将社区环境一并进行改造,将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在老旧社区室外环境的改造当中,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细节的适老化和无障碍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社区中的无障碍设施需要从住宅室内、公共走廊、电梯、楼栋入口、人行步道一直延续至社区出入口,覆盖居民的主要通行区域。一些已经进行过无障碍改造的社区虽然在楼栋入口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但却没有关注景观环境当中人行步道的无障碍改造(图4),使得社区中的无障碍系统缺乏连续性。


图4 一些老旧社区在改造当中虽然在楼栋入口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但却没有关注到景观环境中人行步道的无障碍改造

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大多体现在细节当中,现有的改造项目虽然大多能够注意到平整地面、安装扶手等等,但往往容易忽视停车、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等方面的细节设计。而这些细节实际上都是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我们全面、充分地理解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做出人性化的改造设计。例如,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电动代步车作为短途外出时的交通工具,因此应注意在楼栋入口附近的室外环境改造当中为代步车提供停放和充电的位置(图5)。居住区当中的楼栋号、单元号、服务设施指示牌等标识系统应清晰醒目,便于老年人识别。适老社区当中的夜间照明应适当提高照度,并在单元入口、活动场地、园林水域、高差变化处进行重点照明……只有处处留意细节设计,社区的适老化水平才能够得到整体的提升。


图5 在楼栋入口附近增设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并设置充电桩[9]

2
挖掘潜力,完善老旧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

虽然老旧社区当中的用地已经非常紧张,但依然可以挖掘出一些有潜力发展成为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和用房。例如社区中原有的一些园林设施,以及不影响住户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公共绿地,都有机会进行加建或改造,特别是住宅山墙面的用地,最有可能加以整体利用。

日本的多摩平の森老年公寓(图6)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由两栋50年代建造的公营住宅改扩建而成,为了完善老年公寓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时沿两栋住宅的山墙面加建了一座带状的配套用房,既作为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食堂和公共集会场所,又同时面向周边社区的居民开放。这样的改造方式不但对社区既有的居住生活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还起到了激发社区活力的积极作用。


图6 日本的多摩平の森老年公寓通过在老旧住宅的山墙面上进行加建,来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我国,这种沿山墙面加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方法同样可行。以我国北方地区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批量建设的多层单元式住宅为例,这些住宅的山墙面大多都不开窗(图7),因此在其山墙面上加建公共服务设施通常不会影响到住户家中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图7 我国北方地区上世纪50-80年代大批量建设的典型多层住宅在山墙面上均未开窗

1
协助居民进行老旧住宅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很多子女都希望通过装修改造为家中的老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并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由于他们大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改造后的户型在很多方面都没能做到真正的适老,并且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例如,在一些住宅的改造当中,将卫生间扶手安装在了非承重墙上,但由于非承重墙通常采用的是轻质或空心材料,扶手很难安装牢固,并且无法承受较大的力量,老人使用时一旦发生扶手脱落的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由于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行为需求理解不够到位,他们设计、装修和施工的居住空间往往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方式,如宣传教育大众或组织经过专业训练的装修团队,协助居民进行老旧住宅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一方面,可借助住宅公共空间改造(如加装电梯)的机会,统一帮助居民进行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例如,北京大有北里社区在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的同时,扩大了每一户的套内面积,使空间格局更趋合理,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并满足了轮椅的通行需求,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居住生活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图8)。


图8 北京市大有北里社区老旧住宅改造前后户型平面图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对住宅进行统一改造的居民而言,需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扶手的安装、地面高差的消除等等,并通过普及教育的方式将住宅的适老化改造的知识传播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顺利地完成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图9)。


图9 可通过简明易懂的漫画形式向居民普及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基础知识

图片来源:

图5(左)引自参考文献《老旧住宅中通行无障碍的改造研究》,图6由日本多摩平の森老年公寓宣传册图片改绘而成,图7引自参考文献《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图8由参考文献《老人·家》中图片改绘而成,图9由马笑笑绘制,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微信编辑 / 于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龄化背景下典型老旧居住小区适老化改造探索与研究——北京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5号院改造项目为...
推动设施无障碍建设:支持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
天津人注意!你家将变市中心电梯洋房
城市更新适老化
上海多层住房加装电梯按下快进键,背后有哪些经济账
国内篇丨普通住宅适老化改造案例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