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中国社工应具备的10项专业能力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 张金俊 王文娟【整理编辑:时英平】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理论把握、实务操作、学习训练、经验总结、报告撰写、资源链接、组织动员、人际沟通、文艺表演以及心理调适等十种专业能力。资源整合、社工督导以及主体社工三种模式是可以实际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专业能力发展路径。

关键词:当代中国 社会工作者 专业能力 发展路径

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这一重要议题,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积累。美国一般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通才”的专业能力,[1]即社会工作者拥有一套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具备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一起工作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以便更好地回应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2]182在加拿大,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服务提供、行动倡导、资源协调、政策影响等专业能力。[3]英国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实践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思考与分析能力、对福利社会问题的敏感性、灵活的专业技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思考、理解、评价及决断能力。[4]挪威大多数的社会工作者属于公共雇员,他们负责实施挪威的社会政策,在专业能力上被称为是“挪威福利国家中博而不精的人”。[5]在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础能力和进阶能力。基础能力包括教育他人、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在压力的情境下做好工作、妥善处理冲突情境、研究计划的执行能力等;在进阶能力方面,认定与获得助人资源、把所学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应用到实务情境中、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识别案主的生涯成长与社会工作者的生涯成长、评估成就、压力与感受等,都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6]

自社会工作在中国内陆恢复和重建以来,学界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探索研究工作就开始了。在社会工作者的一般专业能力方面,王思斌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284-291董根明认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具备健康的心理与人格,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7]周献德认为助人的职业化、独特的职业伦理、系统的工作方法体系以及专业成长机制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8]刘风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具备认知、服务、交往和创新四种专业复合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服务能力是核心,交往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动力。这也是今后作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9]在社会工作者的特殊专业能力方面,苏兰花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一些特定的素养,即自觉地运用专业知识与价值指导自己的实务工作。[10]在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模型构建方面,孙明构建了基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三个维度的城市社区工作者能力模型。[11]吴伟莎从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方法、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五个层面构建了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12]马灿从专业理解、资源整合、坚韧和正视困难四个方面,构建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模型。[13]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上,孔华认为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需要从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了解并接纳文化差异、将文化差异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咨询专家、了解与服务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等方面入手;[14]周勇提出了“饲料不断改良型”教育模式、“放牛吃草型”培训模式、“牛鼻子牵动型”督导模式、“牛步尝试型”边干边学模式、“牛反刍型”继续教育模式和“牛专家型”科研模式。[15]

以上国内外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文献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笔者也曾经从高度的专业认同、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出色的协调能力五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16]经过几年的持续研究,本文拟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与中国若干社会工作者的接触和经验交流,提出当代中国(仅限大陆地区)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十种专业能力,并探索出可以实际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希望这种探索是一种重要且有意义的创新工作。

一、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者”通常指的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并在社会服务领域从事专业服务的人士。[17]13这一界定说明,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二是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或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三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管理。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社会工作人才”的提法。所谓“社会工作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18]根据这一界定,在中国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社会工作政策制定和管理的管理者,如政府民政、卫生、教育、司法、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部门和工、青、妇、残联等组织的管理人员,在有关社会管理和服务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基层一线从事具体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既讲专业要求,更强调做出积极贡献,包括对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社会服务等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侧重于人才的要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也包括实际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评判的关键是看他们是否有能力从事社会工作以及是否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9]

“社会工作人才”的提法虽然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但是,这毕竟是中国社会工作在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过程中过渡期的产物。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有206183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20]虽然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只强调“社会工作者”这一概念,对应的人数数量太少,服务领域和专职岗位有限,难以满足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类单位的需要。[19]但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真正的专业化、职业化并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必须发展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因此,本文用了“社会工作者”而不是“社会工作人才”这一提法。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但是,这支队伍还存在能力素质不高这一突出问题,[18]突出地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缺乏持续地专业知识学习。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以及浮躁的社会氛围的影响,社会工作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意愿持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被遗忘而未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充电”。二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工作者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工作效率较低。[21]三是一线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其不能顺利地接案、不能很好地与案主接触交流[22]、服务计划执行能力较弱、介入效果不太理想、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等方面。四是无法识别和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资源时会忽略或者浪费某些资源。[22]五是经验总结能力不足。一些社会工作者不能很好地总结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好的做法和经验不能积累和延续,不好的做法和教训却在重复和继续。六是不会撰写专业性调查报告。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社会工作者身上普遍存在。七是心理素质不够稳定。一些社会工作者缺乏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经常有畏难情绪、厌倦感、挫折感、无力感,不会自我调节。因此,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多样化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在社会工作中,虽然有“通才社会工作者”的提法,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绝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因为精力、时间、能力、资源、机会和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不大可能成为社会工作通才。但是,他们完全可以具备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本文将其归纳为十种能力:理论把握、实务操作、学习训练、经验总结、报告撰写、资源链接、组织动员、人际沟通、文艺表演和心理调适能力。这十种专业能力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以及交叉等关系,之所以单独叙述每一种能力,是想突出和强调这十大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1.理论把握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把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工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如人与社会关系、人的成长、社会互动、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理论,[17]122-125这些理论对社会工作起着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群体动力学、沟通分析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理论如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论、教育结构论等在社会工作中也经常被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包括系统与生态理论、优势理论、增能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系统与生态理论强调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的环境与生态系统是社会工作者所要介入和改变的场域。优势理论认为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都有自己内在的能力,强调优势发挥和潜能挖掘。增能理论是指让服务对象有更充分、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社会发展理论强调通过社会福利、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投资等来解决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让弱势人群的声音合法化。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声音、体验、经验、多样性以及解放等。[23]

2.实务操作能力

社会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首先,他们必须了解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其次,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个案工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沟通与会谈、以心换心、记人、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为出发点的切入技巧等。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强调通过小组经验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有时特别强调游戏的运用;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组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面临的问题、游戏的新颖性、合适性等;在带领小组时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如积极倾听、反映、澄清、总结、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鼓励和支持、基调的设定、自我流露、眼睛的运用、识别同盟者、阻止等。[24]建立与维系关系是社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识别谁是有影响力的人,这些人可能是社区中行动比较方便的老人、社区干部、中年人等。衡量的标准主要包括热心、人缘好、具有一定的动员能力。通过他们的动员和影响,协助社会工作者做好社区工作。在社区工作中,还有收集与分析资料、社区动员、组织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等。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掌握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评估等方法和技巧。

3.学习训练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成为一个学者型或研究型的工作者。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应该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一是多阅读有关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的书籍;二是多阅读有关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书籍,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巧、社会工作创新案例。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基本上都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及其化解有关。多阅读相关的书籍,社会工作者就会了解国内外有哪些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就知晓应该如何合理地借鉴专家学者的建议,调解、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4.经验总结能力

社会工作者应该多学习、总结与积累工作经验。一是多关注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工作经验,多关注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各种发展规划、民政部/厅/市县民政局网站,经常浏览一些工作总结、民政工作创新、社会工作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案例。二是多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要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做好社会工作。在以往的社会工作中,有哪些地方是成功的?为什么?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为什么?有哪些地方是非常不成功的?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反思工作经验很好的方式。三是多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汲取一些有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智慧,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5.报告撰写能力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撰写专业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专业意义上通常称为社会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如下:(1)导言,说明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进行这一研究;(2)方法,说明使用了哪些程序、方式、技术等;(3)结果,说明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4)讨论,说明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从研究发现中还能得到什么,以及还可以继续做些什么;(5)小结或摘要,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小结;(6)参考文献,列出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7)附录,列出研究中问卷、量表的原件、所引用的材料、数据表格、计算公式等。[25]

6.资源链接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拥有多样的资源并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顾东辉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领悟社会场境的有效信息,积极开发和整合资源,善于联络老组织、建立新组织。[26]在社会工作中,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单位、重要他人、民间组织、政府组织、社会政策、志愿者等。[27]251-272在很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助人,经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社会福利机构、政府部门,向他们争取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17]16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专业能力。

7.组织动员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成为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动员力的权威型人物。首先,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严格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朱眉华和文军把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界定为五个方面,即投入工作、服务对象自决、尊重服务对象、接纳服务对象以及有效利用周边的社会关系与资源,[27]26并且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具备应对伦理冲突的能力。其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化能力水平,而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能力水平,必须接受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持续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及有一个较长时段的社会工作经验积累。

8.人际沟通能力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与人打交道,人际关系良好。人际沟通的良好效果包括能使对方接收到信息、双方能理解收到的信息、能影响对方、使对方产生愉快的心理等。为了取得比较良好的沟通效果,社会工作者应该树立尊重的理念,培养同感能力,训练沟通技巧,如正确地使用语言符号——把话说得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等,准确地使用身体符号——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以及仪表等的准确使用等,巧妙地运用环境符号——巧妙地运用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28]社会工作者应该热爱他人,善于聆听,易交朋友,乐于助人,善于沟通,人际关系良好,具有团队精神。[26]

9.文艺表演能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这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者的特殊专业能力。笔者在与社会工作者接触与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认为,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往往能为社会工作服务锦上添花。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当服务对象希望社会工作者通过讲笑话、讲故事、朗诵文章、唱歌或者跳舞缓解一下压力、疲劳或是紧张的氛围时,社会工作者如果坚持说自己没有“文艺细胞”,这多少会有点使其专业服务打折扣。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最起码应该具备某一方面的文艺才能。这样有利于缓和氛围,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还可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10.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曾经出现过一批“晚间夜话”热线节目,如“今宵别梦寒”“晚间悄悄话”等,主持人在电话中解答听众的情感、婚姻、家庭、人生、就业、心理等问题和困惑。发展到现在,“晚间夜话”热线节目已经减少了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热线节目主持人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在持续不断地反移情中自杀了。作为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的关键是要认清“我是谁”,即正确认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比较清晰合理的定位;同时,提高自己的情商,遇到挫折时学会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9]

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发展路径

探索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发展路径,必须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培养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模式、社工督导模式、主体社工模式或许是可以实际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模式。

1.资源整合模式

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上,相关的资源有很多,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各省市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企业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推出了一系列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与高等学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各类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这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高等学校与各类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企业等的合作还亟须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间以及它们与社区、企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使各类资源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链接,最大化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资源保障。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笔者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各类资源只有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形成有序的互动链接。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可以作为资源整合的两大实施主体。政府部门是主导社会工作发展的,因此,联系、协调、整合多种资源责无旁贷。政府部门作为实施主体,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服务,效率会很高,效果也会非常好。高等学校作为实施主体,需要积极强化与政府部门、各类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区以及企业之间的互动链接,如积极承接政府部门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项目,积极为各类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区以及企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实务能力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学历教育培训等。

2.社工督导模式

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经验表明,从整体上来说,采用社工督导模式是有一定成效的。社工督导可以帮助资浅的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绩效。张威认为,目前中国内陆的社会工作督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工督导模式,社会工作者没有机会得到督导,他们在遇到困惑时经常有孤独无助感;第二,个别地区部分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得到来自中国香港特区或其他华人地区的社工督导,有些社会工作者觉得受益匪浅,但由于督导员的观念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困惑之间存在隔阂,督导的效果局限性很大;第三,部分地区如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工督导模式,出现了中国本土第一批社工督导员,其他地区和城市也陆续建立了社工督导模式,但是部分人对社工督导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等级制行政管理框架下的监督与指导上,这种本土的督导有时被社会工作者感觉为是一种行政监督甚至干预的手段。[29]笔者曾经访问过一些在沿海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工作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有的已经是一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高级督导),他们认为中国应尽快普及社工督导模式。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正如他们所说的,中国的社工督导人才奇缺。如何培养一批本土化的社工督导员又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社工督导培养模式,目前也许只能在中国社会工作相对发达的地区实施。但是,社工督导这种模式肯定是今后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趋势。

3.主体社工模式

计亚萍认为,与传统社工相比,主体社工具有自觉性、理智性与实践性等明显特征。自觉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问题的自觉性,即更自觉地发现与解决服务对象和自身的问题;(2)专业的自觉性,即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与方法解决问题;(3)角色的自觉性,即更自觉地扮演好“减压阀群体”的角色。[30]因此,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问题上,社会工作者本人应该有一种“社工自觉”主体意识的觉醒。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自觉意识,仅靠外力推动,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到头来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社会工作者要具备拥有专业能力的决心、努力和毅力,利用各种社会工作培训、继续教育计划、学历提高、社会工作实务、考察交流、学术会议或者被督导等机会,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努力让自己变成主体社工,即具有强烈的“社工自觉”意识,在不违反社会工作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定的前提下,自主地选择与创新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方法、程序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打击、失望或者责难。社会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在不断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快速成长,真正成为具有自觉性、理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主体社工。

自2008年中国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到2015年已经有二十多万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20]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当前,在中国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及社会工作快速发展和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会肩负越多的使命,社会工作者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探讨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十种专业能力,并提出了资源整合、社工督导和主体社工这三种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希望能为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推动做出一定的贡献。

原文参考文献:

[1]杨克.美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168.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3.

[4]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2.

[5]欧文·图特维特,劳伦斯·杨.挪威社会工作[M].邹学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2.

[6]张金俊,王文娟.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模型建构及其启示[J].社会工作,2016(3):96-103.

[7]董根明.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J].社会工作,2004(4):21-24.

[8]周献德.浅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J].社会工作,2009(8):27-30.

[9]刘风.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2):81-85.

[10]苏兰花.社会工作者素质开发研究:基于上海市社会工作者的现状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7.

[11]孙明.城市社区工作者素质模型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25.

[12]吴伟莎.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46-47.

[13]马灿.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设计[J].社会工作,2010(2):14-16.

[14]孔华.试论民族社会工作者文化能力的培养[J].社会工作,2012(8):44-46.

[15]周勇.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江海学刊,2010(4):123-128.

[16]张金俊.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J].社会工作,2010(12):54-56.

[17]王思斌,马凤芝.社会工作导论[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4-26).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204/20120400302330.shtml.

[19]甄炳亮,王秀江.宽与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关系探析[J].中国民政,2010(2):37-39.

[20]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5)节选[N].公益时报,2016-03-08.

[21]徐红梅,伍幼林.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J].城市问题,2010(9):56-61.

[22]张跃豪,张连民,王晓琳.初议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46-47.

[2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108,136-137,160-163.

[24]刘梦,张河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95.

[25]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7.

[26]顾东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J].中国社会导刊,2008(4):29.

[27]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8]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67.

[29]张威.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国际发展与国内现状[J].社会工作,2015(3):9-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工学人茶座|黎志芬:社会工作实务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社工需精通哪3种语言?| 新社工三天培训笔记day3
【督导培训】南阳市民政局2023年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一周一好书 |社会工作实习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强基赋能在一线,携手千站暖万家‖益闻
做一个有想法的社工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