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森林疗愈园区的作用原理与设计要义

作者按

本文接续前文从自然到建筑——疗愈性环境设计原理与实践研究,是作者专题论述疗愈性环境设计原理与实践研究系列(总4篇)中的第2篇,主要就疗愈性建成环境类型之一,森林疗愈园区(Forest Therapeutic Park)的作用原理与设计要义,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阐释,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前景提出预见。

后续还将推出作者就其他两类主要疗愈性建成环境愈合花园(Healing Garden)愈合建筑(Healing Architecture)的研究成果。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评论、交流!转载须与情感建筑工作室及原创作者洽商特别授权,并请详看该公众平台号的版权须知


植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不过,除了常规医疗入药和在各种传统顺势疗法中广泛使用以外,英、美和欧洲国家学者自1990年代以来也针对自然环境疗法的原理与应用展开了更加严谨、深入的科学实证研究。如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更是率先开始依托森林环境建立疗愈园区,通过在特定的选址创造特定的景观环境和各种适当的园艺活动或者工作机会,来介入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确立自然环境疗法(Nature-based therapy)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大自然的修复效果(Nature’s restorative effects)和支持性环境(Supportive Environment)。[1] 其修复原理是通过人类本能对自然的审美情感机制(Aesthetic-Affective Theory)[2] 作用使人们在无意间用一种着迷于自然的注意力(fascination)进入减压放松的状态,由此相继达到解除平时由针对性注意力(directed attention)引起的精神疲劳,并重新恢复针对性注意力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3] 的目的。

自然环境疗法的疗程设计则依据认知疗法中的接纳承诺理论(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主张通过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 自我生境观察、价值观和承诺行动六要素的相关措施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放松身心,增强体力,让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得到恢复,生理状况和体质状况得到改善;帮助患者提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应对能力,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4] 

经过近三十年的实验研究和疗效评估,自然环境疗法被证明可介入治疗的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老年痴呆症、抑郁症、艾滋病,脑损伤、烧伤、癌症、精神病及主要由精神压力引起的疾病,如过渡紧张、恐慌、失眠等,其他认知障碍,如语言障碍,空间辨识障碍、记忆障碍、注意力障碍以及逻辑障碍等,还有疼痛和运动损伤类疾病,如轻度偏瘫、下身麻痹等。并且,也有比较研究显示,参加自然环境修复疗程的患者比依靠药物并在家休息的康复效果更好。[5

相应地,森林疗愈园区Forest Therapeutic Park)是一种针对专业医疗康复进程和效果,经过特别选址和设计的,具有一定封闭性和可控制性的自然与人工混合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与自然的三种接触方式,即观赏自然、置身自然、主动参与自然都能得到广泛而充分的体验。[6]

森林疗愈园区必须具有足够大的自由活动范围,植被种类丰富,分层分布,具有采摘的季节性变化,形成具有立体三维结构的自然围合空间,地面,墙壁、天花板是具有生命力的天然植物材料。作为一种功能性的生态系统,几乎不需要维护管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压力患者更喜欢充满野性,动植物能够自由生长,未经开发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退隐、庇护、安详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以北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校区中的阿尔纳普康复园(Alnarp Rehabilitation Garden)可以说是这一类森林疗愈性环境设计的基础原型。 其园区占地2ha,2001年设计建造,面向长期受抑郁和精力衰竭困扰的病患,主要作用于唤起参与治疗者自我陶醉的快乐、有意识的专注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为此,园区中分别营造出8个具有以下特点的空间:没有外界干扰的气氛安详的;充满野趣的;物种丰富;超脱现实的休闲空间;随意造访和停留的;围合安全但僻静的个人休闲游乐场所;聚会场所;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场所。[7]

而在此基础上,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景观建筑及规划专业Ulrika Stigsdotter教授所主持的“自然、健康与设计”研究课题组于2009至2011年间设计营造的纳卡蒂亚森林疗愈园(Terapihaven Nacadia)则代表了这一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在哥本哈根北部30公里处赫尔斯霍姆(Hørsholm)地区的天然森林中,有一片划归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的教学科研区,其中种植有北欧本土及源自北美和亚洲等地的异域树木、灌木多达两千余种,是目前丹麦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从早上7点半到日落前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公园。

Nacadia是隐于植物园内的园中园,占地2.5ha,在针对与精神压力相关的疾病患者提供康复疗程的同时,也是进行相关疗愈性环境设计与应用的多学科实证研究基地。

Stigsdotter教授曾在瑞典农业科学大学进修,参与了阿尔纳普康复园的整个研究与设计过程,因而在Nacadia的设计中既借鉴了阿尔纳普的经验,也有进一步创新性的改进,特别是更充分地考虑了适合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需求或者配合疗程的不同阶段,而将园区中用于疗愈的空间划分为个人感官体验区、园艺活动区、自由活动区、无庇护区4个区域和一组温室建筑。[8]

个人感官体验区植被茂密,种类丰富,体验者通过独自步行,小憩,采摘果实等低体力活动获得感觉体验,平静心情,放松身心,所需医疗措施较少。

园艺活动区中可以从事播种、换盆、整地、浇灌、花卉收割以及水果蔬菜的采摘等可以集中注意力,增强体力的活动。医疗师也通过园艺活动中与患者的个人沟通了解到患者的能力和需求,来调整治疗方案和活动内容。

自由活动区植被相对稀松,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做更大型的项目和社交聚会。

无庇护区是平坦开放的草坪空间,适合视线照护认知和情感能力较低的患者,以及促进患者之间的相遇和交流。

温室建筑则允许人们在一个尺度近人, 氛围也更加温和、安逸的室内环境中模拟以上各种室外活动。

同样重要的体验和发现是,虽然园区中的各个功能区特征分明,但所谓的“封闭性”边界和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却都采用的是缓缓的沟坎、木桩、灌木篱笆,甚至只是植物高低、疏密、色彩的暗示等等柔性而不易觉察的界定方式,这让患者在既受到保护,但又不被任何人监视的情境中感到释然。而这种自我放松的状态正是一切疗愈方法奏效的前提。

不仅如此,这种疗程前的放松准备实际上在人们离开喧嚣的公路,闻着潮湿空气中弥漫着的枫树糖浆味道,步行穿过赫尔斯霍姆的林间小路,再流连一会儿植物园中的奇花异草,最后才不紧不慢到达Nacadia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可见,森林疗愈园区的选址和空间过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初始重要性。

总之,森林疗愈园区本质上是以自然元素为基础构建的具有明确疗愈目标的空间环境(nature-based therapeutic setting),因而,最合理也最经济的选址应该是在原始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主要依托自然动植物生态环境而设立的大型城市或郊野公园、农场、营地或者疗养机构中,从而以最自然的方式过滤掉那些频频出现在日常生境中引起我们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干扰因素。

而森林疗愈园区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更侧重于大地景观设计范畴,其要点在于梳理和强化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与体验方式,通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设计手法,使完全随机的自然成为有计划性的引导正向心理与行为过渡空间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和连接键。

本文图片来源:Terapihaven Nacadia, 及本文作者现场拍摄或绘制。


[1] Hartig, Terry & Marlis Mang, Gary W. Evans  (1991),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s”. Journal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 (23), issue (1): pp.3-26.

[2] Ulrich R.S. (1999), Effects of gardens on health outcom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lare Cooper-Marcus & Marni Barnes (eds),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Pp.27-86.

[3] Kaplan, Stephen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pp.169-182.

[4] Hayes, S.C. (2004),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Behavior therapy, 35 (4): pp. 639-665.

[5] Corazon, S.S. et al. (2010), 'Developing the nature based therapy concept for people with stressrelated illness at the Danish healing forest garden Nacadia.'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xx, pp.35-50.

[6] Stigsdotter, Ulrika et al. (2010), Chapter 11: Nature-bas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Kjell Nilsson et al. (eds), Forests, Trees and Human Health. Berlin: Springer. Pp.309-342.

[7] Tenngart Ivarsson, Carina (2011), “On the use and experience of a health garden: Exploring the design of the Alnarp rehabilitationgarden”. Doctoral thesis,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8] Stigsdotter, Ulrika (2015), “Nature, Health and Design”. Alam Cipta, Vol (8), special issue (2): pp.89-96.

来   源:情感建筑工作室(ID:gh_cc6a64974340),作者王勤。转载请与情感建筑工作室洽商特别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森林之家工作室ST
世界十大艺术街区 领略艺术风采
永远的骑士
自然与户外:让孩子向野而生-爱贝比服务升级系列报道04
201409期|篱苑书屋|李晓东工作室
DINZ德网 | CLB Architects · 与自然共生的现代住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