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懂”与“会”之间差着无数次刻意练习
前两天,有朋友问我“老师,我们人力资源的同事都懂知识萃取和课程开发,也懂业务,为什么就开发不出好课程呢?”
其实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了,就像是“很多人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正如韦尔奇说的“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懂”和“会”之间还差着一道鸿沟。

我们用2个模型来丈量一下“懂”和“会”之间的距离。
第一个模型: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成六个级别,我们常说的“懂”其实是在记忆和理解级别,往往是停留在大脑中对于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尚未动手去做;但是“会”至少要达到“应用”以上的级别。就像是学开车,把动作要领弄懂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而要学会开车则需要至少几十天的刻意练习。
因此,我们在设计培训课程或项目时一定要“以终为始”,先要设计每一个知识点希望学员掌握到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讲的时间比例多,则最多能够达到理解的层次;如若让学员“会操作”,现场则需要练习。
同时,如果作为管理者,不要认为你给员工把要求讲明白了,对方“懂”了,就一定会了,要让对方掌握,要给员工提供在岗练习的机会,而在其练习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反馈。
第二个模型:知识层次模型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名字为《知行合一的十条规律》。文章作者将知识在大脑中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层知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神经元模型。

我们说的“懂”,其实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表达,只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或记忆,比如前面提到的“懂知识萃取和课程开发”,可能仅仅是学习过知识萃取的流程,也能够向他人生动介绍这些内容,但尚未上升到理性知识层面。
理性知识的具体要求是深入细节,在自己对知识的应用中已经掌握了具体每一个环节的细节,对于踩过的坑也能总结出应对举措,清楚相应的注意事项。比如知识萃取和课程开发的难点不在于流程,执行这个流程也不存在太大挑战,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业务专家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萃取成可以复制的套路,进一步如何能否深挖背后的底层逻辑,找到成功的规律。因为课题千差万别,技术的、生产的、管理的、营销的……,业务专家的岗位和性格也各不相同,感性的、理性的,善于表达的、个性低调的……,这绝对不是一个标准流程能够应对的。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经验的积累,很难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境下的萃取和开发。
在职场上见过很多朋友,知识理论懂得很多,但其业绩和能力并没有体现出与知识理论水平相当的段位,被称为“知道先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企业重视培训,舍得投入,但组织能力并未显著提升的原因。如果是一个执行力差的企业,你开展再多的培训执行力仍然得不到提升。因为员工缺乏将所学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和执行力。
从个体来看,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学霸”,不仅要如饥似渴地去获取各种新知,但更关键的是找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有机会成为“大师”的技能,围绕这个技能增强刻意练习。职场竞争的不是知识的广度,更关键的是比拼能否在某个技能点上成为不可替代的远超他人的“状元”,PK的是知识的深度和熟练度。
知识的最高层次是“神经元模型”,也可以翻译为“肌肉记忆”,这些知识和技能已经深深地嵌入到内在操作系统中,就像是刘国梁打羽毛球,拿个银行卡就可以吊打一般球员一样。
不仅要给员工“学”的机会,更要给员工“习”的空间
从以上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跨越从知到行的鸿沟唯有通过练习来实现。
而员工练习的土壤往往是在团队中、是在组织中,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练习需要空间和土壤,需要团队尤其是管理者要给员工空间,比如学了销售技巧后,就可以组织员工利用晨会或夕会时间带领员工模拟练习,也要要求员工在拜访客户时刻意练习这些技巧。
二是练习需要镜子,需要反馈,团队管理者和同事可以充当镜子,对于做得到位的及时肯定,对于不到位的及时纠正。比如对于领导力类的技巧,上级在与下属沟通时就刻意练习,然后要让下属予以客观反馈。
三是练习需要能量和环境,练习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在团队中共同练习,共同学习,互相鼓励,就解决了个体练习的孤独感,也给员工补充能量。所谓的赋能,不仅是能力,更关键的是能量。
知识萃取不是走流程,而是要出成果
回到开头的案例,其实掌握知识萃取的技能还不仅仅是刻意练习的问题,这还需要对萃取师有更多系统性的理论和知识要求。
做知识萃取和课程开发这么多年,经常有客户说我们以前请过老师来讲课,讲得非常精彩,学员满意度也很高,但最后没出来成果。
知识萃取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能,这包括商业思维、企业运营、底层思维、沟通技能、概念技能等。
要辅导业务专家萃取经验,要能够快速学习对方的领域,不管是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都要能够快速梳理这些领域的逻辑关系,寻找出成功的关键要素,洞悉该组织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
同时要能够站到受众的角度探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因为对于业务专家来说,他们往往指自己已经驾轻就熟,进入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但是很难说出来其中的要点,这时候萃取师就要扮演小白(受众)的角色,找出其中的空白点,用科学的提问技巧帮助业务专家将隐性经验显性化。
如何挖掘底层逻辑?这除了有深挖的技巧外,还要具备思维模型的构建能力,快速找到问题的本质,和业务专家共同拆解出关键环节,构建出思维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说过:决定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既不是聪明,也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几乎为零,而弄懂一个知识也不会耗费太多精力,但要想将知识转为为能力,称得上“会”则需要持之以恒、保持韧性、专注投入、刻意练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加涅的9个教学事件/学习水平
如何让培训产生实际效果
课程开发如何萃取知识?三大法宝供您选
人家这才叫培训课程开发,你那就是在瞎模仿
课程开发或者案例开发就是组织经验萃取吗?(文末有福利)
企业如何做培训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