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善友最新授课:什么是“一”思维?


善友教授从教十余年来,用命做课程,将自己所有时间、精力都花在课程中,并以极快的速度保持迭代更新。

如果说混沌最想要介绍给同学什么,那就是“一”思维。

“一”思维是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绝大多数的思维方式是在体系之内找内容,而“一”思维是跳出体系,追寻这个问题的元起点。

现象世界问题万千,进行本质思考的每一步都是极其耗能,“一”思维能够唤醒你在更高的思考维度去解决问题,且不止于商业实践,更应用于每个人的个人成长。混沌希望陪伴每一个有梦想的人,用'一'思维创造美好作品。

11月5日,“一”思维又迭代了,打开混沌app,感受教授最新的思索与流淌。

·什么是终极问题?
·如何对终极问题进行追问?
·什么是“一”思维?
·世界是什么?
·我是谁?
·什么是元认知?

这个刚刚出炉的版本,在过程中可谓是十分烧脑,惊喜连连,让人内心不断惊叹理性之美、思维之美,而结尾却轻柔一击,引入深沉回旋,像是一场脑与心的接力赛,带来无限深思。

事上磨,心上悟,充满哲学的洞见,带来本质思考的启发。
授课老师 | 李善友 混沌学园创办人
编辑 |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马斯克的人生困惑


今天的课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

埃隆·马斯克12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抑郁期,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马斯克读了很多哲学书,包括叔本华和尼采,很显然这些书没有让他找到答案。他后来是从一本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获得极大启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我发现这本小说的一些主旨影响了埃隆·马斯克的一生。他说,其实这是一本哲学小说,但伪装成了一部非常荒谬的太空探索剧。

这个故事讲的是,星际文明中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星球,上面的外星人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于是他们开发出了一台非常聪明的超级计算机,希望它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The  ultimate  answer  to  life, universe & everything,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答案,意图用这样一个终极答案,来揭示万事万物背后的秘密。

然后超级计算机说好,我需要运转750万年才能算出来。750万年过去了,星球上的人齐聚在超级计算机前面的广场,万众欢呼,期待听到这个终极答案。等到计算机说出答案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答案是一个非常没有意义的数字——“42”。

大家愤怒地质问,我们等了这么多年时间,你怎么会给我们这样一个无聊的数字,来作为对终极答案的回答呢?

计算机回答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终极答案,而是The  ultimate  question  to life,universe and  everything,对生命、宇宙、万事万物,最该追究的那个终极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答案于你毫无意义。

那怎么办呢?如果想要得到这个终极问题,就要再制造另一台更大的超级计算机。而那个终极计算机就是,地球。

这个片段对埃隆·马斯克的影响巨大。从此以后,在两件事情上,他的看法变得不同:第一,这个地球可能不是base reality,不是真实存在的,地球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终极真实的存在,他高度怀疑地球是一个虚拟现实;第二,问题比答案重要得多,这个思想推动埃隆·马斯克走到今天,不仅仅成为了世界首富,而且依旧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

问题比答案重要,而在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那一类问题叫做终极问题。人之为人,在我们短暂的生命里,如果什么东西能闪耀我们的灵魂,那就是你能够问出那些终极问题,并且倾尽一生去追寻。

但是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本身需要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通常的思维方式无法追寻终极问题。接下来我会用我们混沌的方式来回答什么叫追寻终极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什么样的终极问题值得我们去追问。


我首先会讲什么是“一”思维;其次,用“一”思维来追问世界是什么;再次,用“一”思维来追问我是谁;最后,我希望把终极问题和思考方式合一,拈出一个体系,那将是混沌过去8年来唯一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思维

古希腊不仅把理性带给了世人,而且给出了一个理性思维的工具——逻辑。逻辑非常重要,我们往往会用逻辑来对外在的世界进行整顿推理,很多时候日用而不知,所以当我们讲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要用逻辑的方式来看一下它究竟是什么。

大家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其背后有一个隐含假设叫做“眼见为实”,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个世界就是绝对真实的、终极真实的世界。

归纳法就是把眼睛看到的一些重复出现的具体经验归纳为一个抽象的结论。我经常举这些例子:过去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明天的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欧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亚洲的天鹅是白色的,非洲的天鹅是白色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直到今天为止,人类90%以上的知识都来自于归纳法,我们日常的知识几乎100%都来自于归纳法。它是一种内禀的逻辑推理方式,不用学习就会。如果用一句话为归纳法代言,就是“实践出真知”。


但是归纳法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在你把具体的现象归纳为一个抽象的结论过程中,只要出现一个反例,结论立刻就失效了。比如,你只要看到任何一只黑色的天鹅,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推理就是错误的,这是归纳法这种思维方式的终极错误。

由于人类大多数的知识都建立在归纳法之上,所以切记,人类知识最终的命运一定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看什么是科学?科学第一特征就叫可证伪性。我们的实验科学建立在归纳法之上,所以科学就坦然承认,其最终命运一定是错的。谁一旦证明我错了,我立刻举手投降,这种精神叫科学性精神,源于归纳法。

所以,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在归纳法之外或者在归纳法之上,有另外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叫演绎法。

演绎法来源于古希腊,演绎法是理性思维的主要用智方式。

我们特别熟悉的是三段论,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演绎法的奥妙就在于,如果你的前提是正确的,你的结论一定正确,必然的导出性是演绎法的精髓。换句话说,演绎法真正的重点既不是前提,也不是结论,而是从前提到结论中间的逻辑链条。

在它的背后也有一个隐含假设,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眼见为虚。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运行在一个更根基的现实之上,即逻辑。

这个世界最根基的是逻辑,事实运行在逻辑之上,世界建立在逻辑之上,逻辑才是真实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定义是:必然的导出。逻辑上成立,事实上一定发生。逻辑具备先验性,即先于经验。如果用一句话为演绎法代言,就是“逻辑先于事实”。


事实上真正精微的学问是建立在演绎法之上的。举个例子,欧氏几何有23个定义,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线段只有长度,没有宽度;面没有高度等等。这些定义都是为了去除眼见为实的感性要素,建立一个纯逻辑的抽象体系。

但是演绎法也有问题,演绎法只能保证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是必然为真的,但无法保证前提必然为真。如果说这个前提来自于归纳法,那显然结论也不保真。

我们为了建立一个既有稳定根基又必然保真的推理体系,推出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体系都存在第一性原理。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体系都建立在体系之先、逻辑之先的第一性原理之上。第一性原理不在体系之内,而在体系的逻辑之先,所以我们称它为逻辑的元起点。找到一个第一性原理后,经由逻辑可以推出体系的一切。

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称为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简称为“一”思维。


如果混沌想把什么东西介绍给同学们,那就是“一”思维。绝大多数的思维方式是在体系之内找内容,而“一”思维是跳出体系,寻找逻辑的元起点。

混沌是讲哲科思维的,哲科思维用一个极简的公式来表示就是:“一+纯逻辑”。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就是纯公理加上纯逻辑,第一步是找公理,第二步是纯逻辑推导,而第一步最重要。因为只要经过思维训练,我们就可以学会纯逻辑推理,但是找到这个“一”,这个逻辑之先的公理、元起点,是非常难的。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个“一”。任何一个学科,找到其第一性原理,这个学科才得以成立。

同样,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且应用到商业世界、人生成长,那么对于你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挖出更深、更根基、更有决定性的“一”。

举两个小例子。宇宙学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是奇点。那奇点是什么?没有任何人可以描述,但所有人都相信奇点的存在,如果没有奇点这个假设,今天所有的宇宙起源的学问都不成立。有了奇点,然后发生了奇点大爆炸,奇点大爆炸的证据科学家们都找到了。

今天的宇宙学在找什么?在找“一”,找奇点。奇点本身不在体系之内,它无法用逻辑推导出来,甚至找不到证据。


再比如生物学,达尔文阐明了物种起源,他的逻辑推导是进化论,而逻辑的元起点是共同祖先,共同祖先作为整个物种起源的“一”。我们相信地球上所有的物种在数亿年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单细胞,但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无人知晓。

我仅举两个例子,说明“一”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追究终极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永远不会回答系统之内的问题,不会在系统之内找答案,而是跳出逻辑来寻找答案。

如果我们仅仅会逻辑思维,那只是在运用工具,而这种跳到理性之先的思维方式,是对理性的自我超越。

事实上,今天对我们人类很大的一个伤害就是理性本身,就是逻辑本身,所以我们想从逻辑和理性对我们的禁锢当中跳出来的时候发现,古希腊人留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居然可以超越理性来思考,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

如果让我找一位“一”思维的典范,那就是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建立了13个学科,柏拉图留下一众哲学著作,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而已”。可是苏格拉底没有任何理论著述,甚至连一篇文章都没写,为什么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哲学三圣之一呢?

苏格拉底称自己为精神助产士,他总在不停地追问。我现在理解了,因为柏拉图是给结论,而苏格拉底永远是在提问,问题比答案重要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果想理解苏格拉底,就需要去观察他所提的问题。苏格拉底是这个地球上的智者,他在回答《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超级计算机想回答问题,苏格拉底就是那个超级计算机的代表,他是地球上第一个想尝试去回答什么是终极问题的人。

雅典有个神庙叫德尔菲神庙,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德尔菲神庙里面去问女祭司,雅典谁最聪明?女祭司说是苏格拉底。然后那个朋友回来告诉苏格拉底,女祭司说你是最聪明的,我们什么都可以问你。苏格拉底说,如果我是最聪明的话,那只有一个原因,我是唯一一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人。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代表着苏格拉底追问的不是我们所处的已知世界,而是源头那个浩瀚的未知世界,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古希腊哲学的三大特征,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正是追究终极,追问这个世界的背后是什么?而这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一旦给出答案,便落入现象世界。

我愿意把苏格拉底的追问用一个模型来代表,这种追问永远不会在问题所在的边界之内进行追问,而是在问题的理性之外、问题的逻辑之外、问题的系统之外去追问。

请大家记住这个最重要的短语:什么是“一”?

接下来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回答两个终极问题,古代先贤在回答这两个终极问题的过程当中,几乎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回顾精彩课程。


终极问题一:世界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大多数人的追问方式,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种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追问世界的“一”是什么,也就是世界这个体系之外、逻辑之先,用理性无法追踪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他对世界本身是什么毫无兴趣。

第二个追问给我们带来今天为止最辉煌的人类文明。我再用两个人分别代表这两种追问,听起来会更有趣一些。

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这三人被称为古希腊三圣。《雅典学院》是我非常喜欢一幅画,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所绘。位于这幅画中间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白头发的是柏拉图,黑头发的是亚里士多德。我想这一刻他们或许就在探讨本源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什么?


图中亚里士多德的手向下,我想亚里士多德会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世界之中。柏拉图的手向上,我相信他会跟亚里士多德说,目光要放大一点,世界的本质不在世界之中,而在世界之外、世界之先,要有超越性的想法。

这两个人分别带来哲学的两种走向,一种是实体论,实体论的观念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世界之中。当今的科学尤其实验科学就是这种观点,在研究对象中寻找对象的本质是什么,它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

而柏拉图不那么认为,柏拉图和一些希腊哲学家认为我们眼中看到的这个世界全是流变的假象,真正对这个世界起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表象,而在世界背后的本体。世界的“一”不在世界之内,而在世界这个体系之外、之先,称之为本体。

今天在科学界占主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哲学中只有在古希腊篇章还保留着柏拉图本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

再对归纳法与演绎法,以及与其有关的思想做一些整理。

今天的实验科学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其背后的哲学建立在英国经验主义之上,英国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建立在感官之上的经验才能构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只能研究那些能够观察到的事物或者可以测量到的东西。可感知到的对象叫经验,这个层次称之为感性。

演绎法的背后其实是欧陆理性主义,欧陆理性主义不相信科学或者理性只能研究眼睛看到的对象,它认为有些理性的东西才是最根基的,笛卡尔甚至称它为天赋观念,有一些理性的本身是最原初的东西,这个世界建立在那个东西之上。

在混沌体系中,我们把一楼称之为感性,把二楼称之为理性。请注意,我们所说的感性并不是《思考快与慢》中动物式的系统1。它也是广义的理性,只是认为理性的根基建立在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对象之上, 是一楼的归纳法。

用这样一个框架来梳理会更清楚一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在一楼,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在世界之中,这跟古希腊最著名的原子论是一脉相承的——把世界拆到最小不可分割的单元,就找到了世界的本质。

原子论大大地影响了今天的实验物理,物理学家每发现一个最小粒子,就会到斯德哥尔摩去领诺贝尔奖。实验物理学家们有一个梦想:发现上帝粒子,上帝粒子就是世界的最小单元,如果一旦找到了那个最小单元,能组成其他一切,我们就可以称它为上帝粒子。

这是这一脉的思维方式,事物的本质在事物之中,只要找到事物的最小单元,就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我把柏拉图的本体论放在了二楼,世界的本体在世界之先。世界的本体是一种意识能量,它是意识又是能量态,柏拉图把它称为理念,这个观点很特别,理念就是本体,本体就是理念。比如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本自具足的本体,假如说一个姑娘是美的,那就是美这个本体注入给这个姑娘,让姑娘成为美的,美比这个姑娘更本源,美的理念是本体。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柏拉图说的可能是对的,某一个理念带来了这个世界。比如说,理论物理学家就是沿着柏拉图的这个理念论走下去的,理论物理学家心目中有一个圣杯一样的存在:万物至理。

爱因斯坦就是追寻万物至理的人之一。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发现的,还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如果你认为是他发现的,那广义相对论就具备某种先验性。因为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相对论,我们居然可以把宇宙推到奇点大爆炸的那个时刻去。我们之所以认为宇宙诞生于奇点大爆炸,是因为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相对论。所以为什么不索性来宣布,我们这个世界的宇宙观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的先验理念之上?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个词叫规律,我们常说按照客观规律来做事,但在结构图里你可以看到两种规律。第一种规律是用归纳的方式来观察客观事物,如果客观事物重复出现一种模式,我把它总结为规律,规律是二次形成的。第二种规律是先于事物的,是规律决定了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第一种是关于世界的规律,第二种是先于世界的规律。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遥远的救世主》,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我想这可能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本小说。它把某种超越性的境界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本小说里最棒的一句话,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神、道、如来,几乎把三大宗教最核心词汇表达在一起。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世界按照这个规律去运转,规律如来,不可思议。但是什么叫规律?规律就是天道,就是这个世界背后的本体。

很少有人这样来描写事物背后存在本自具足的规律,所以说这本小说非常棒。它给了我这样一个启发,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本体,这是最近三年以来我最重要的一句感悟。世界有本体,影响事物真正运转的是事物本自具足的本体,这就是天道。

如果你相信这句话,几乎你日常的行事方式,以及跟这个世界的互动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相信万事万物都有本体,企业有没有本体?如果企业有本体的话,影响一个企业真正发展方向的元动力或者第一动力是什么?

我们过去认为企业是一个被动的、没有生命的机器,推动企业发展方向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投资人决定的赛道,总之是外在的一个东西,要么推动,要么拉动它往前走。

我们可否换一个思路,企业本身就有本体,企业的本体决定着它为何而来,它的“一”才真正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我创办了混沌,如果这句话成立,那混沌并不是我创造的,而是经由我创造出来的。所以我应该像柏拉图一样,去发现混沌的本体是什么,然后按照混沌的本体去扶持它,成为它想要的那个样子。

终极问题二:我是谁?

同样,当追问我是谁的时候,也有两种追问方式,我们常规的追问就是我是谁。而如果我们用“一”思维的方式去追问,那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无关于我在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我的“一”是谁,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讲三个人,这三个人表面上看差别非常大,但事实上他们都在追问我的“一”是谁。

第一个人是慧能。慧能是禅宗六祖,写了《坛经》,这是在佛教里中国人写的唯一可以被称为“经”的一本书。慧能把印度佛教和中国文明合起来,然后提出一个原创性的东西,禅。禅是中国独创的,与印度佛教在表现形式上完全不一样,但最终所指向的境界一模一样。

我会认为慧能是中华文明三圣人之一,第一个圣人是老子,老子建立了道家,把道这个理念带给了中国人。第二个圣人是孔子,把儒家思想带给了中国人,我们今天还活在老子和孔子为我们造就的文化之上。第三个圣人是慧能,把禅的超越性境界注入给中华文明。中国的儒释道三个创始人,我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三圣人,我对慧能的评价非常高。

在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出家人以及士大夫在学禅,苏东坡也学禅,这些人通过学禅的方式进行开悟,达到某种超然境界,而这正是慧能带来的。

慧能原本是个樵夫、文盲,他第一次去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为什么来这里,慧能说我唯求做佛。请感受一下这种气魄,一个砍柴的人见到一个大宗师, 居然说我要成佛。某个夜里,五祖给他讲《金刚经》,祖慧能听到《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突然开悟了。开悟之后慧能讲了几句话,其中有一句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慧能说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是什么,他在追求什么,又是怎么开悟的?禅宗真正的修行方式,其实不是读经,也不是打坐,这两者都只是开悟的一个准备,禅宗开悟最正宗的方式是参禅。参禅又叫参话头,就是必须有一个疑情,然后参这个疑情。换一个方式,参禅必须有一个问题,对问题的追问就是参禅的方式。

参禅最多的一句话叫做“念佛的是谁?”,第二类是慧能问的一句话,“什么物?恁么来?”,第三句话,有人问赵州和尚,“狗有没有佛性?”

对问题的追问就是参禅。第一句,念佛的是谁?用我们今天的这个结构,你会注意到参禅的结构是在参什么呢?它根本不是问我是谁,而是问我背后的那个“一”是谁。

你突然发现,所谓参禅其实也是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再打一个隐喻,慧能可能也是那个超级计算机,跟苏格拉底一样,他也在问终极问题,只是苏格拉底的终极问题是世界的“一”是什么,而慧能的终极问题是我的“一”是谁,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的自性是什么?这里有一些默认的隐含假设,自性是每个人心中本自具足的最高智性,而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禅宗的修行方式。

当我悟到这一点的时候非常地感动,发现禅宗和哲学家在做同样的事情。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禅宗的修行,禅宗完全是“以礼入道”的方式,用思维去追问思维背后不可思维的终极问题。

但是此处一定会遇到一个麻烦,用思维去追问终极问题是追不到的,因为它是超越思维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性最终是有边界的”。慧能用理性的方式去追理性够不到的超越境界,一定会遇到卡点。

而禅宗的秘密就在于,在思维卡顿处顿悟,我把全部的意识能量放在卡点之上,以理入道,突然有一天就顿悟了。所谓顿悟就是超越了思维的二元性,到达超越性的一元性境界,而一元性境界正是不可说的境界。这个追问本身永远得不出答案,它超越了答案,这个问题把它带到那个超越性的境界里。

第二个人是王阳明。王阳明把禅和儒合二为一,成立了心学。王阳明小时候就立志做圣人,其实不管是做圣人,还是做佛,指的都是那个超越性境界,背后那个真正的我。

王阳明受朱熹格物致知的影响,通过格现实世界的某个物去获得知识,他格了三天竹子就病倒了。格物致知是实体论,在事物之中去寻找关于事物的规律,但他没有成功,且就算成功了,对事物本身的追问也不能回到内心来。换句话说,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方式去追问,没有找到自己。

王阳明三十六七岁的时候被贬到贵州龙场,有一天晚上他想追问一个问题,人间之事自己已经超越了得失荣辱,只有生死还没有超越。生死是超越性的问题,是时间之外的问题。儒家的话叫“未知生、焉知死”。

王阳明说“圣人在此,更有何道?”若圣人在这儿,他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发了一个誓,必须把这个问题给悟出来,如果悟不出来就不站起来了。这非常像乔达摩当年立的那个誓。

此处王阳明在追问的也是终极问题,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修行。大概三天之后,王阳明真的开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终极的智慧存在。通过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帮王阳明找到了自己。

阳明心学里边最重要的、最简短的表达是,致良知。

良知不是知,知是对现象世界的知,良知已经不是针对现象世界的这个知,而是每个人内在本自具足的自性。你可以称它为圣人之性,也可以称为佛性。所以阳明心学最终的学说是致良知,对良知的追问构成了成为良知的路,良知既是终极目的地又是中间的路。

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良知既是本体又是功夫。这简短的三个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著名的结构叫自指性,用我本自具足的良知去追问内在本自具足的那个我,追问我的“一”。

第三个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是把大家从神性带到了理性,换句话说,苏格拉底是把神性带给人间的那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之后就有了哲学,有了科学。反过来讲,苏格拉底是不是也是一个从追求理性到追求神性的人呢,他是否通过对理性的追究达到某个超越性的境界呢?我认为是。

德尔菲神庙门匾上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很多人到庙里边去问祭司问题,但很少人注意到进门的这句话,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很显然,此处说的认识你自己不是指我是谁,而是指我的“一”是谁,这与慧能回答的问题是一个问题,东西方在同样的智慧时期,所追求的是一样的。

慧能相信自性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最高智性,而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灵魂的最高部分是理性。这两个人的用词不同,但结构相同。灵魂的最高部分是理性,说明理性本自具足。很显然,这个理性不是指的现象界的那个知,而是王阳明说的良知。所以柏拉图说,知识就是回忆,教育就是唤醒。

通过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我发现苏格拉底好像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你几乎可以认为苏格拉底就是西方的一个禅者,他天天在追问终极问题。我相信苏格拉底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心灵花园,他经常24小时站着冥想,大家问他在做什么,苏格拉底说我在不停地抛洒问题,抛洒到自己的心灵花园里去,每一个问题都会带来一个奇迹。

从这个角度看,苏格拉底就是西方的慧能,通过对终极问题的追问,让自己的心性达到某个超然性的境界。

苏格拉底的去世极为震撼人心,古希腊人判他死刑,他原本可以跑但却没有,审判者让他喝毒药,他也坦然地喝了。他走之前说,你们宣判我为死刑,我喝了毒酒死了,是你幸福还是我幸福?

喝毒药之前,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在旁边哭,苏格拉底责备他说,咱们以前不是讨论过死亡吗?怎么面对死亡的时候你还这样呢?可见,如果我们仅仅是在头脑中理解生死的问题,那么在最后的时光是无法如此超然的。

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可以看出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去追究终极的第一性原理,这本身既是对这外在世界的追问,也是对内在心性的超越。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回顾精彩课程。


元认知


慧能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以大家对慧能和王阳明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应该达到了这个境界,也许我们可以相信有这样的境界存在,就是在我们心的深处有某种高级的用智方式,而且是人人本自具足的。

只不过这样的语言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了,心学后期基本已经失传了,禅宗到今天也基本上失传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用参禅的方式去追问终极,但这个结构是存在的。如果换一套语言表达方式,那便是“一”思维。

“一”思维绝对不是我们后天需要学习的一种用智方式,“一”思维是一种人人本自具足的元认知。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最高级的思维方式叫“一”思维,它能够超越理性、超越逻辑,在理性和逻辑的元起点思考问题。

你来到混沌上课,我只不过是唤醒你内心本来就有的追究终极问题的思维方式,把它调用出来。

请允许我用两个例子来证明它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第一个是大家熟悉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存在是因为我在思考。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元起点是你在思考,这个思就是终极的思,最高智性的思。这是人之为人皆有的属性。

讲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去研究埃隆·马斯克,证明他是天才而我们是普通人。然而,研究之后他的结论是,“埃隆·马斯克是正常人,而我们是有病的人”。我们原本就有的用智方式被遮蔽住了,我们根本没有调用本自具足的思维方式,只有马斯克是正常的。

基于此,我想把过去混沌的认知结构图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过去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好像是一步一步往上去,今天我把三楼“一”思维放到基座成为“元认知”,这是人人本来就有的思维方式,只不过需要唤醒。元认知是内在的。

而外在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感性、理性和觉性,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对象。感性对应的是实体,世界建立在感官对象之上,事物的本质在事物之中。

从一楼到二楼,很大的变化就在于追求世界的“一”是什么?第一个终极问题,把人类从眼见为实的一楼带到眼见为虚的二楼,从实体带到本体。如果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永远不会怀疑这个世界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本体世界。

处于一楼的我们会禁闭在这个世界里,而二楼就有可能带着人类超越这个禁锢的世界,到达另外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从此岸到彼岸。这个过程中,我们用本自具足的思维方式将我们引入那个世界。

人类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从理性的牢笼中跳了出去,到达了某个先验的境界。一楼是经验的世界,二楼是先验的世界,如果你相信这个思维方式,那二楼必然存在。

三楼从对外的追求回到了内在的世界,代表就是乔达摩。如果用一个词来代表觉性,我愿意用“心”来代表。

如果你相信“一”思维,“一”思维必然会把我们从外在带到内在,从我是谁带到我的“一”是谁。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类的用智方式是脑,而“一”思维居然可以超越思维,在思维之外、思维之上可能还有一种用智方式,我们称它为觉性。

人类的用智中心可能不只是脑,可能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用智中心——心,这是过去四楼的东西。它不是悍然宣布人有心,人有觉性,而是用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方式证明出来人有心,并超越思维。

对终极问题的追问,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和提升。第一个终极问题是世界的“一”是什么,第二个终极问题是我的“一”是谁。问完这两个问题后,你会发现,似乎能够引出第三个终极问题,即我和世界的关系。这就像有一个终极BOSS隐藏在后边,这个终极BOSS就是“我心即宇宙”。

追到最后你会发现,我的本体就是世界的本体,因为本体超越时间和空间,无限小就等于无限大,这是一个分形的世界。将来我会用纯逻辑的方式来证明这一点。

所以,对两个终极问题的追问带出了真正的终极问题,我们把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打通了,宇宙于我们而言变大了。

追到这儿,似乎还存在着一个二元性冲突,实体和本体,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我们按照“一”思维的方式继续去追,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同一个,此岸即彼岸,击穿此岸就会到达彼岸。在现象世界里边,单点击穿就是通神。

大家记得《心灵奇旅》中,主人公弹钢琴到了一个无我境界,那就是此岸即彼岸。对我们商业界人士而言,在我们的世界里创造出美好作品,将心注入,其实就彼岸了。

狭义的“一”思维指的就是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广义的“一”思维就是上面整个的认知结构图。

认知结构图中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把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带上去。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混沌经过8年的探索挖到了一个富矿,混沌的一切都建立在“一”思维这个富矿之上。混沌未来一定会基于“一”思维开发出一套课程,这套课程是我们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这一切基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唤醒本源认知,回归人的本心”。你的本心就是你的本源认知,就是你内心深处存在的那个最高的智性。混沌只是唤醒,把理念传播给你而已,我们相信认知和本心是一个东西。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一段话给我带来了特别大的激励:就像存在着一个山峰之巅,过去的路有很多,由于今天语言方式或它自身习惯的方式已经被封住了或者断了,所以需要我们开辟一条新的从山底到山顶的路出来,但你在开路的时候,必须要用今天的语言体系来表达。

如果哪个学校能够把东方神秘主义和西方实证主义结合起来,开辟一条从山底到山顶的路,这将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情。

我用两个人分别代表东方神秘主义和西方实证主义,即六祖慧能和苏格拉底,能不能想象这两位大师在超时空里相见并合成一个人,那会是什么样的人间景象?

慧能是唐宋年间的哲学家,他用理性的方式去追究终极问题,用思维去追不可思维之事,慧能是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是个哲学家,他也是个禅者,他面对生死和幸福的时候活成了禅者的状态。


如今,慧能参禅那些话头儿、公案都已经过时了,今天的语境无法进入,只有依靠逻辑。我们能不能在逻辑里拈出一个句式出来,让现在的人能够理解,同时也能把慧能参禅追问终极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意思就是,用苏格拉底来帮慧能。

那慧能对苏格拉底有什么帮助呢?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有一个弊端,“一”在逻辑之外,所以无法用逻辑去追“一”。

从2015年开始我就讲第一性原理,大家说听不懂,因为你用理性的方式去找“一”永远无法找到。你在这个世界中,你就属于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你怎么可能在系统里面去追系统外的“一”?这同样也是今天科学的弊端,而慧能就能够帮助苏格拉底。

所以,做学问要先存一点明白,然后再加上逻辑,把那个明白表达出来。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就叫用“心”找“一”。心在逻辑之外,用心来找这个“一”,再用逻辑来建构现象世界体系。这样,弊端就得以消灭。

哲科思维等于“一”加纯逻辑,东西方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如果大家想理解我试图实现的一个境界,就是怎样去找“一”,然后发现那个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坚定地相信,心是比脑更大的、更本源的一种智慧中枢。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拈出一个技术或者一个工具帮助我们连接上“心”,我们的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切口里边去进行,当然这是后话了。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探测了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用思维探索了一个根本无法思维的东西,用头脑去追头脑不相信的“心”的存在。

最后大家一定要切记,我讲的一定都是错的。

亲爱的混沌同学:

从这堂课开始,每个月教授会把近期的最新思考,整理成课程,定期来跟大家分享交流。这个系列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唤醒本元认知,回归人的本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思维:跟苏格拉底学习当CEO
“一”思维:追究终极的思维变革
贺来| 通过改变“世界观”来改变“世界” ——高清海先生哲学探索的重大旨趣
【学术前沿·本体论转向专题】“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什么是辩证法?
极简哲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