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老子的“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是说“弱者”为“道”所运用,而“弱者”是指形体的柔弱,不管形体多么柔弱也是“有”,这个“有”的“弱者”就是万物中的“弱者”,那么就是万物中的“弱者”为“道”所运用。“弱”的极致或“弱”的起点是“无”,那么“无”也应该被“道”运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被一些学说误导,先入为主的把“无”与“道”等同起来,将“无”看作是“道”,甚至将“一”与“有”也看作是“道”,这样解释逻辑是混乱的,是讲不通的,况且也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支持这个观点,因此将“无”看作“道”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假说或猜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万物的目的,就是为人其所运用,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人所运用的是万物本身,而“无”一无所用。然而这一观点的建立是人依据以“有”为用得出的,而“无”为空无,不得用而言“无用”,殊不知人用的是“有”之“无”,而不是用“有”本身,没有“无”的“有”才是真正的无用。老子发现车、器、室这些“有”的东西,能够得以应用是因为它们有空间(无),人运用这些“有”中空间的容纳作用,才使车、器、室得以应用,老子由此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辟而又富含哲理的论断。

我们人所利用的是“有”周围的空间,也就是空间的“无”,那么“道”所利用是否也是空间的“无”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厘清“道”与“无”、万物的生成变化关系。老子认为“道”与万物的关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将事物复杂的变化过程,以深奥的哲理来阐述。由于这句话太过精炼,涵盖的内容又极为丰富,我们若是仅依据书面之意去理解,极易产生歧义造成曲解,只有通过逻辑分析,认为是合乎自然的合理解释,才是科学正确的。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而“道”老子将其本意拓展为无形无相的形而上,形而上的“道”我们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但我们却能通过万物变化的展示而分析出来,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万物的变化来探索“道”,由此来理清“道”与万物的关系。有人将“道”与万物的关系,直接定义为“道”生万物,这是欠妥的。试想我们至今对“道”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尚且不能明了“道”的功能及运用,在如此状况下岂能依据似是而非的所谓证据,就简单、武断的认定是“道”生万物呢?况且“道”生万物之说,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万物的生成过程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从“无”中生成“有”,“有”生成万物,而“有”是从“无”到“万物”之间的生长变化过程。这是我们的生活常识,也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总结。那么万物为什么能从“无”中生成呢,是因为“道”的原因,而“道”对万物的作用是什么呢?

老子将从本意的“道”拓展到形而上的“道”,虽然“道”的内涵得到了升华,但“道”的功能却没有改变,依然具有通达和引导作用,这样万物就能运用“道”的功能,引导自己走出过去,从“无”中生成,逐渐成长壮大。人也是运用“道”的引导功能,走出过去的自我,走向我的未来。过去是“无”,现在是“有”,将来是变化形成的结果,这样“道”与“无”、“有”、“万物”就产生了关联。

不管是儒、释、道,还是什么教派大多都讲“道”,只不过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论去诠释“道”。以理诠释就是依据客观存在的条件,进行能够通达的理性分析,认为具被通达的条件,也就具备了通达之理,那么是这条“道”在理论上是通达的,故可称为理“道”。形成理“道”的目的,是运用通达的理“道”来教化、引导追随者,以合乎理“道”的行为脱离过去走出当下,走向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人生之“道”。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理,在通达之理的引导下,形成各自的理“道”,各派的通达之理也就是各派的教义。由于通达之理是建立在客观条件上的理性分析,因此各派的修行者首先了解这些通达之理,并初步认为这些理能讲得通,才会去领会、参悟,参悟的目的就是解脱当下的困惑,探索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一旦悟出了脱困的方法和途径,他就通达了理“道”,再通过修行实践,从而形成了行为轨迹的“道”。万物之“道”也是如此,万物以自己固有的本性生长变化,就需要空间及生长所需的外部条件,以空间作为变化或行为的场所,以客观存在作为形成“道”的先决条件,当外部环境达到了适合万物生长的条件,也就形成了万物变化的理“道”,万物运用这个理“道”, 以合乎理“道”而行为,就有了生长、变化,万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就形成了生长之“道”。在空间中,有形体或轨迹就能够展示出来,而通达了的理“道”,是虚幻的、无形的、柔弱的,而具有轨迹的“道”,是通过万物的变化展示其存在及作用,我们由此才了解、探索“道”。可见“道”是无形的,而“道”所运用的空间我们通常称为“无”,因此“无”被“道”所运用。

对于柔弱,如空间中的空气是柔弱的,而空气作为所有动物以及大多植物生存的条件,也就是说空气是万物生长之“道”的基础,因此柔弱的空气是“道”所运用的。可见,不仅空间的“无”被“道”所运用,空间中的一切无形的存在也被“道”所运用。当空间中的空气等一切无形之“有”都不存在时,空间便成为了空无。柔弱的另一个代表是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而水的特性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水又是柔弱的,而“道”正是运用了水柔弱的特性,也就是说柔弱为“道”所运用。

对于柔弱的“弱者”,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可见老子所言柔弱的“弱者”,是指具有旺盛的生长潜力者,虽然形体羸弱却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由于柔弱的强劲发展趋势,才使万物得以从“无”中生成,生长直至壮大,而“道”正是运用了柔弱的特性,才使万物“善始且善成”。故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说道论理》
老子一生所悟之道:即万物生成之理,治国之理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李岳洋论中国画的道与艺
老子《道德经》:第40章解读,洞悉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某些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怎么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