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模型No.62|个人全面发展模型

新年第一月,我们都满怀希望,动力高,干劲大,想有大的改变。但往哪个方向变,变什么呢?

一种就是做好当下的事,优化已经掌握的能力。公众号作者王小明的改变策略是,起吸引人的标题,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另一种方式是做跟当前不一样的事。王小明认为小视频是今年的热点,于是改变战略,全力转型,努力成为小视频创作者。

不幸的是,视频跟图文不一样,需要的创作能力差异很大。王小明折腾了一段时间小视频,发现自己的小视频效果一般,观看量和点赞量都没达到预期。王小明觉得专心做好公众号图文才是正事,于是退回到他最擅长的公众号上。

王小明的尝试做视频是一次失败的改变,耽误了公众号写作,小视频也没有收获。他陷在了一个开发新技能——遭遇挫折——退回擅长领域——再开发新技能的恶性循环中。

企业也一样,在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时,同样会陷入重复循环的结构里。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成为很多管理者的共识。大家就在变——不变——变的钟摆结构中来回摆荡。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刊登了两位作者开发的一个工具,叫做创新管理矩阵,这个工具由安索夫矩阵演化而来,用来解决组织创新中碰到的资源配置问题。

我把它迁移过来,用来帮助制定个人能力发展战略。不妨称为个人发展矩阵。

个人发展矩阵有三个区域,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成碗里,锅里和田里。

碗里:核心区,已掌握的核心能力,比如公众号作者起标题的能力。

田里:转型区,与核心能力不同的新能力,比如公众号作者做视频的能力。

锅里:相邻区,延伸能力。是核心区和新能力区的交界。比如公众号作者为报刊写专栏,这就是对两种能力的延伸。

分成三个区域是 种地老百姓都有的智慧,更值得学习的是,两位作者还对三个区域如何分配资源提供了量化参考。

两位作者说表现最好的公司会往碗里分配70%的创新资源,往锅里分配20%,向田里分配10%。

这个比例也能指导我们安排时间,注意力等资源。王小明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许就能更稳健的向小视频迈进。

前面我们谈的道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

  • 吃着碗里的:配置70%的资源

  • 看着锅里的:配置20%的资源

  • 想着田里的:配置10%的资源

新的一年,如果你或者你的组织想要换一个赛道,不要盲目allin,可以参考这个模型稳步有序的推进。

明确你的改变区域

在图中,横轴是要发展的能力,纵轴是能力提供的价值。矩阵左下角是核心区域,是现有能力。

在碗里的核心区中,我们的策略是持续优化,是量的提升。一个公众号作者可能是测试那些标题更有效,能吸引读者注意。一个老师可能是提升讲课水平,让学生更喜欢。一个学生可能是把学习10个单词的时间,从30分钟减少到25分钟。核心区的创新是优化现有能力。

右上角田里是转型区,转型区往往需要结构改变。转型需要我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提供新价值以满足新需求。由写文章改做视频是转型。老师不讲课,开始做网红也是转型。英语系的学生换专业到数学系更是转型。

转型区的改变也叫突破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或者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这样的改变需要调配不熟悉的资源,发展新能力以适应新环境。

核心创新和转型创新之间是相邻创新,兼具核心创新和转型创新的特征,通常是流程的改变。相邻创新可以是利用个人擅长能力进入相邻市场。

一个公众号作者受邀在传统媒体开专栏,就是相邻创新。两种不同的媒体面对不同用户群,只有开发新的流程,新的工作方法才能实现要求。

打破平衡并保持平衡

那么,个人全面发展矩阵有什么价值呢?它能推动两个方向的行动:

1.个人发展矩阵提供了框架,用于分析正在进行的创新(改变)活动。

我们通过发展矩阵分析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 每个区域正在进行哪些创新?

  • 为每种创新投入了多少?

  • 每种创新获得了多少收益?

2.个人发展矩阵提供了整体图景,让我们从整体出发思考资源的投资组合。

我们先来看公司的例子。

不同公司在不同区域的创新投入有差异。一个成功的消费品生产商,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但它的创新集中在左下角的核心区域,只是对现有产品的微小改进。

一家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会在右上角的转型区发力,冒更高风险追求更大创新。比如特斯拉投入很多资源来做自动驾驶,而特斯拉的核心能力是能源。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很少有公司能平衡组合三个区域的创新活动,更少有组织能让这样的创新组合落地。

两位作者调查工业、科技和消费品的行业数据,发现实施三个区域70-20-10配比的效果最优,用这个比例配置创新活动的公司表现要优于同行。

70-20-10的配置原则就是,70%的创新活动集中在核心区域,20%的创新活动在相邻区域,10%的创新活动在转型区域。

谷歌公司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拉里·佩奇告诉财富杂志,他们正努力实现70-20-10的平衡。买方分析师也认为,这种创新配置对资本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

70-20-10的比例意味着在短期,可预测增长和长期押注间寻找平衡。

更需要关注作者的另一组数据。统计数据表明,创新活动带来的直接回报与活动配比大致相反。具体来说,就是核心区的创新,贡献了长期累计投资回报的10%,相邻区贡献了20%,转型区贡献了70%。

可见有意识的,全面管理创新非常重要。大多数公司将资源投入核心创新,而且也必须这样做。因为相邻和转型创新的风险都很大。

这种自然偏好,让人们忽略了更有雄心的创新尝试。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业务和客户持续下滑。开发新能力的转型创新,是整体业务实现高增长的发动机,是动力源头。

没有在田里变革,就没有锅里的改进,更不会有碗里的优化

这并不是说70-20-10是神奇的万能公式,所有公司必须遵守。这个配比是通过跨行业,跨地域分析后的统计数据。具体公司依所在行业,发展阶段和竞争地位要适度调整。

这个比例跟我以前文章里分享过的37%法则很接近。

37%法则是说,做一件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用来试错找方向,定边界。第二个阶段是开发阶段,通过优化和改进现有能力,以求更高的效率。

最优策略是在前37%只探索,不投入大量资源做开发。我们在锅里和田里主要也是探索和试错,在碗里的工作是开发。田里和锅里投入资源合起来占30%,跟37%很接近。因此,这个配置比例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回到个人,王小明想要赶上小视频这趟车,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当下经营的公众号。而是将70%的资源投入公众号运营,同时留下10%的资源来探索小视频。

如果王小明每天工作10小时,那么每天安排7小时在公众号,1个小时在小视频,剩下2个小时在相邻区域,是一个合理的安排。

努力最小化才能彻底转变

这样看来,王小明的工作似乎跟以前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他在70-20-10的指导原则下渐进改变。只有努力最小化来才能实现彻底的转变。

大自然有一条基本规律——能量会沿着最容易,阻力最小的路线前进。水往低处流,遇到障碍会绕道,电流走电阻最小的线路。

不要高估我们的动力,每个人都喜欢走阻力最小的路,只有努力最小,才能持续。什么样的路阻力最小呢?是固有的,走惯了的路阻力最小。

「路」就是一个结构,是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固定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

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着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比如我们的手,是由大拇指和其他4个手指组成的整体结构,功能是抓握。

手的这个结构决定了,如果大拇指受伤,手能做的事就很少。

能量沿着最容易的路线前进这条法则恒定不变,但路线,结构是能够改变的。改变人生需要改变结构,用最小的努力塑造一个生活的新结构,朝你真正想要的方向前进。

罗伯特· 弗里茨(Robert Fritz)在《最小阻力之路》提出了生命的三大洞见:

  1. 人生就像一条河,走的人生道路,都是阻力最小的。

  1. 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

  1. 人生的基本潜藏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当你学会用努力最小创造出一个新结构,你就能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愿景,成为理想中的自我。祝新年大转变!

也欢迎你加入「进步黑客」知识星球,我会提供一套工具来推动你有序稳步的改变。

参考资料

https://hbr.org/2012/05/managing-your-innovation-portfoli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绝对干货:一张图说清楚什么是HRBP!
产业园区有哪些功能价值?
能力架构:流程数字化转型中战略至执行的关键结点(上)
十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模型,5000字干货,速收藏
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力
薪酬管理的进化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