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速记清单,收藏!

(一) 纪年纪时

1.古代纪年方法。

(1)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年,辛丑年等。

(2) 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一个富有一定寓意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等。

2.古代纪时法。

(1)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23点—1点)、鸡鸣(1点—3点)、平旦(3点—5点)、日出(5点—7点)、食时(7点—9点)、隅中(9点—11点)、日中(11点—13点)、日昳(13点—15点)、晡时(15点—17点)、日入(17点—19点)、黄昏(19点—21点)、人定(21点—23点)。

(2)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更(19点—21点)、二更(21点—23点)、三更(23点—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二) 姓名称谓

(1)名:旧说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为之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2)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成年或女子出嫁前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3)号: 号又叫别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4)谥号、庙号:古代王侯将相、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5)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便称他为杨诚斋。

(6)谦称 :愚、鄙、敝、卑、窃、臣、仆、下官、末官、小吏、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

(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三) 职官沿革

1.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补。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进。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8)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9)表推荐选拔的:荐、选、察。

2.六部: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六部的分工大致是:

  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等。

  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管全国军政。

  刑部:主管全国刑法、狱讼。

  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

(四) 教育科举

1.古代教育。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以在古时,学校有时称为“庠序”。

(1)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 

(2)地方乡学: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到唐代,乡学的各项要求已趋于完备,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

(3)书院: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4)私学: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 

六艺: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科举考试。

(1)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2)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中试者可于次年春进京参加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3)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会试,即乡试翌年由礼部举行的考试,又称

“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会试后由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只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五) 天文地理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九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 西北、东北。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江河:古时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古代以西安为都城的王朝一般以函谷关来区别关内关外;明清时则称东北三省为关外,即以山海关为界线。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以西地区为山西。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六) 礼仪风俗

1.传统节日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一般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但都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之内。

(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

(11)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

(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2.各类仪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顿首:一指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一指放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座次: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召见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后世将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举行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虚左:古代座次一般以右为尊,但在车上则以左为尊,空着车上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为“虚左”,是表示尊重的一种礼节。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王室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表示年龄。

(1)襁褓:未满周岁。

(2)孩提:两三岁。

(3)始龀:七八岁。

(4)黄口:十岁以下。

(5)幼学:十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知非之年:五十岁。(知天命)

(8)耳顺:六十岁。(花甲)

(9)古稀:七十岁。

(10)耄耋:八九十岁。

(11)期颐:一百岁。

(七)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李白);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八)   音乐文娱

1.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是角、徵音之间接近徴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2.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3.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4.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任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

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会意字是合体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表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又称“音符”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如“樱、篮、涧、烂、娴”等,形声字是合体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山:一辈子特立独行不合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九:科举教育
2012年夏7月18日入伏,中伏10天,伏天共计30天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科举制度 ◆中国编辑联盟网
高三语文古文化常识竞赛试题
科举制度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