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侃“沟通”

尹   龙

       沟通是协调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的沟通目的、精妙的沟通思路和纯熟的沟通技巧,是保证沟通成功的三大要素。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案例。现在,我从浩瀚的史海边拣来几片贝壳,把玩品味,权作引玉之论。

 韩非与李斯

        战国时期的荀卿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史记》说: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李斯则“自以为不如非”。然而,两人以后的发展情况却正好说明了人际沟通对于个人成功是极其重要的。

        韩非跟荀卿学成以后,“见韩(韩非的祖国)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他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国家时弊,发愤著书,写下了《孤愤》、《五毒》、《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的著作可以说是忧国忧民、切中时弊,充分表现了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志向。其中的《说难》,就是阐述“说”(也就是沟通)之难的千古名篇。但是,也许是由于他本人太不善于沟通了,也许是由于国王太昏庸了,所以他在韩国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韩非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看了以后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时已经得到秦王重用的李斯对秦王说,书是韩非写的。于是秦国马上进攻韩国。韩王本来不用韩非,现在于急迫之中,才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以后,“秦王悦之”,但“未信用”。韩非有才能,这是他的老同学李斯深知的;但他不善于沟通,这也使得李斯根本不担心他会与自己“争宠”。秦王急切想见到韩非,以至于不惜发动战争——可是,秦王见到他以后却只是“悦之”,而“未信用”,可见韩非的沟通能力真是不行。于是,李斯趁机陷害韩非下狱,并逼其自杀。在狱中,“韩非欲自陈,不得见”,沟通之途已被李斯堵了个严严实实。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全文收录了韩非的《说难》,并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我每次看《史记》到此处,也不免掩卷叹息。

        韩非的同学李斯,是楚国人,跟荀卿学成之后,“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辞

        后来,由于“都国事件”,秦国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一切运客”,就是驱逐所有外籍“打工仔”,包括高级“打工仔”李斯。于是,李斯又施展其高超的沟通艺术,写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以秦国的发展史为依据,充分说明了“逐客”的荒谬。这篇上疏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与韩非相比.李斯可谓沟通高手;但与后来的赵高相比,季斯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当初,李斯辞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危,“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日:'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赵高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胡亥和李斯的自保心理,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实现了矫诏乱国的图谋。在这个过程中,赵高可真是把说服沟通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韩非、李斯和赵高的故事告诉我们:沟通对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志士仁人必须掌握必要的沟通艺术和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其社会抱负;奸邪小人往往具有较高沟通能力和诡计,对其必须加以识别和防范。

 苏秦与张仪

        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也培养了两位名载史册的学生——苏秦和张仪。他们分别倡导“合纵”、“联横”,堪称古代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外交家,都具有高超的沟通艺术。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史记》说他先“ 求说周显王”,结果是“弗信”:接着,“乃西至秦”说秦惠王,结果是“弗用”;“东之赵……奉(今'悦’)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苏秦说燕文侯,取得成功。燕文侯的回答是:“子必欲合从(今'纵’)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在燕文侯的资助下,苏秦相继说服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秦和张仪的同学关系,不像李斯与韩非的同学关系那么冷酷。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而又先说六国合纵成功,他没有嫉妒张仪之才而加以谋害,而是巧施计谋将其送到秦国,想利用其才为己服务,虽然出于私心,但在客观上促成了张仪的成功。

        联横与合纵,是战国时期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在国际战略上的表现。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看,统一是客观趋势,因此,联横注定要占上风;但是,站在各国的立场上来看,合纵则反映了东方六国的利益所在,是六国所应采取的战略。在这一点上,苏秦和张仪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苏秦曾经以“联横”游说秦王,只是未被信用;而张仪也曾到赵国去投奔苏秦,假如苏秦真的接纳了张仪,那他又怎能主张联横呢?        

        苏秦、张仪的故事说明,沟通成功的关键,一是对相关事物的情形和趋势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相关各方的立场和利益要有准确的把握。

陈平与韩信

        陈平和韩信,是西汉的两个开国功臣。但在秦末大乱、楚汉相争的初期,这两个人并不在刘邦的手下.而是几经辗转之后才投奔刘邦的。在投奔刘邦之初,他们又都有被人谗毁、引起刘邦怀疑的经历。那么他们又是怎样与刘邦进行沟通、取得信任的呢?

        陈平是阳武户牖乡人。陈胜起义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投奔魏王,“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之后,陈平投奔项羽。项羽曾派陈平“击降殷王而还”。不久,殷王又被刘邦攻下,于是项羽大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害怕被杀,只身逃亡。此后,陈平通过魏无知的推荐。投奔刘邦。初次见面,刘邦请陈平等人吃饭,说:“吃过饭后,你们先去休息吧!”陈平说:“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刘邦和他进行了谈话,对他非常满意,封他为“都尉”。

        不久,刘邦手下的绛侯、灌婴等就在刘邦跟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不一定真有什么本事。我们听说他在家时曾经和他嫂子关系暖昧,出来做事又频繁跳槽,现在大王您却给他那么大的官做。我们还听说陈平接受手下将领的贿赂,给钱多的就给好职位,给钱少的就给差职位。看来,陈平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乱臣,您可得注意他呀。”刘邦听了这些话后对陈平产生了怀疑,于是责备陈平的推荐人魏无知。魏无知辩解说:“我向您推荐陈平,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您现在却要追究他的品行。现在楚汉相争,胜负未决,正是唯才是举之时,我向您推荐的是'奇谋之士’,您只看他的计谋是否真的有利于国家就行了,管别的干什么?”魏无知这番话刘邦是听进去了,但他对陈平的频繁跳槽还是有所疑虑,于是又责问陈平:“先生您先投奔魏王,不行;又投奔项羽,还是不行;现在又到我这里来。难道守信用的人会这样多变吗?”陈平坦然地回答说:“我跟随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才离开他而去投奔项羽:项羽这个人多疑,他所信任的不是他的宗亲就是他的姻亲,其他的人即便是'奇谋之士’,他也不能信用,所以我才离开他。我是听说您能够用人,才来投奔您的。我两手空空来到您这里,我接受别人的钱财也是不得已。如果您认为我的计策有可以采纳的,您就用我;假如您认为我的计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那么我接受别人的钱财都还在,我全部上交,只求您放我一条生路。”陈平的坦诚打动了刘邦,于是,刘邦“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韩信是淮阴人。秦末各地起义后,他最初投奔项梁,但“无所知名”。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不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投奔刘邦,初期也是“未得知名”。后来,韩信又因事被判斩刑,和他一起判斩刑的13个人都已经被处死,眼看就要斩他时,他抬头看见了监斩官滕公,于是喊道:“上(指刘邦)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而且“与语,大说之,言于上”。刘邦让他做了个“治粟都尉”,但还是“未之奇也”。

        韩信经过多次与萧何谈话,得到了萧何的赏识(“何奇之”)。可是过了相当时间,韩信也没有看到被重用的迹象。他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跟刘邦推荐过他了,只是刘邦不用他,所以,他就跟其他人一样又逃跑了。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追回韩信后,极力向刘邦推荐,他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如果您真想夺取天下,能重用他,他会留下来的;如果您不能重用他,他终究是要跑掉的。”刘邦说:“看在您的面子上,我拜他为将吧。”萧何说:“拜将,是留不住韩信的。”刘邦说:“那就拜他做大将吧。”于是,就要召来韩信任命了事。这时,萧何又说:“您这样'拜大将如呼小儿’,韩信还是要走的。您必须'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才行。”于是,刘邦为韩信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拜将之后,刘邦与韩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刘邦“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陈平、韩信与刘邦之间的沟通,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对腹有良谋的高级人才,只有雄才大略者方能赏识。陈平、韩信都曾试图和项羽沟通,无奈项羽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评语),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是徒劳。第二,地位低微而又身怀才干的人,必有慧眼识才者发现并无私推荐,方能得展其才。假如没有魏无知的引荐和执言辩解,陈平怎能有机会与刘邦直接沟通?假如没有滕公和萧何于危难之中的及时挽救和随后的极力举荐,韩信又焉能被刘邦拜为大将?第三,果敢、坦率,有利于沟通。当陈平对刘邦说“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当韩信喊出“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之时,哪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能无动于衷呢?频繁跳槽是人才市场上的大忌,容易引起老板的疑虑。陈平、韩信都曾跳槽,但他们坦率地道出了跳槽的原因,取得了新“老板”的理解。

(来源:秘书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政治“食物链”
古代历史顶端一条可怕的政治食物链
战国时的三对同学相残
不吹不黑,陈平和张良谁厉害,谁才是刘邦的第一谋士?
陈平“六出奇计”第四计:兵不厌诈!
楚汉争霸,项羽最不该失去的三位小人物,最后死在一位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