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打卡:岁月不饶人,我亦不肯轻饶岁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雏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之兵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陶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道,几尽故宋,卫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

[注] ①华,华阳。芒卯,魏将。大梁,魏国都城。②须贾,魏大夫。穰侯,秦国国相,当时任秦军主帅。③陶,穰侯的封邑。④效,献,呈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B.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C.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D.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此言幸之不可数也”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知者不然”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含义相同。

D.轻信,文中指轻视、轻易甩开;现在指轻易相信,如“轻信谣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军在华阳击败了魏军,魏将芒卯战败后逃走了,秦国进军围困魏国都城大梁,在这危急关头,须贾为挽救魏国而去游说秦国相国穰侯。

B.须贾先向穰侯转述魏国大臣父兄的意见,他们有感于赵国、燕国不割地而宋国、中山国割地导致的不同结局,劝魏王不要在胁迫下割地求和。

C.须贾又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指出秦军进犯有三十万人把守而城墙高达十丈高的城市,要取胜是不可能的,最终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结果。

D.须贾给穰侯提建议说,要趁魏国急于解除围困而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的机会拉拢魏国,让魏国与楚国、赵国自相残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以为燕、赵可法,夫秦何厌之有哉!

(2)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

【答案】

10.C    11.B    12.D    

13.(1)我认为燕国、赵国可以效法,那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楚国、赵国对于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很恼怒,一定争相服事秦国,合纵从此被拆散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救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要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

“复攻”,是偏正关系的短语,“复”是“攻”的修饰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不然”是表示假设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误。“幸”:上天的宠幸,幸运。句意: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幸”:宠幸,迷恋。句意:不迷恋女色。可见,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

C.正确。“知”:通“智”,智慧、聪明。句意:聪明人却不这么看。/“知”:通“智”,聪明。句意: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可见,两句中的“知”含义相同。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让魏国与楚国、赵国自相残杀”错误。从“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可知,应该是让楚国、赵国和魏国争相服事秦国,这样合纵就被拆散了,而秦国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法”,名词动用,效法;“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2)“怒”,对……恼怒,为……恼怒;“先己”,“先(于)己”的省略句;“讲”,与秦讲和;“事”,服事,侍奉;“从”,通“纵”,合纵;“是以”,宾语前置,“以是”,从此;“散”,被拆散。

参考译文:

秦国在华阳战败魏国,赶跑了魏将芒卯,又包围了魏都大梁。大夫须贾替魏国对秦穰侯说:“我听说,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进攻赵国,在三梁打了胜仗,十万大军攻下了赵都邯郸,赵国坚持不割地,而邯郸又回归赵国。齐国攻打燕国,杀了相国子之,攻陷燕国故都蓟城,燕国坚持不割地妥协,而旧都蓟城又回归燕国。燕、赵两国之所以能保全国土、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其它诸侯,是因为他们能忍辱负重,所以又收复了失地。宋国和中山国几次遭到攻伐,几次割地求和,可接着就被灭亡。我认为燕国、赵国可以效法,那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又赶走了芒卯,攻进了北地,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且也是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楚国、赵国去讲和,楚国、赵国恼怒而同大王争着服事秦国,秦国一定会接受他们。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救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要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考虑国事。《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战胜而割得八县土地,这不是由于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精细,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现在又打败了芒卯,进入了北地,围攻大梁,因此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聪明人却不这么看。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来留守戍卫大梁,臣下认为有不下三十万人。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轻率背离楚国、赵国的军队,越过十切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陶邑一定会被灭掉,那么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收拢魏国。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得土地的办法拉拢魏国。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魏国)一定很想这样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对于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很恼怒,一定争相服事秦国。合纵从此被拆散了,而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出兵而魏国就献上绛、安邑,又替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您)几乎尽得了昔日宋国之地,随即卫国必定会献出单父。秦国军队不受损失,而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没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没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好。”就解去了对大梁的包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策·魏策三
苏秦为何能佩六国相印?
秦灭六国之战:用时10年,6种战争形式灭六国
中国历史概述(四)——战国七雄
秦国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七十列传之穰侯列传第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