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菁”选病例 | 以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首发表现的血清学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男,27岁,因“贫血、血小板减少1d”于2016年12月8日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入院体格检查:贫血貌,神志清,双下肢及双眼睑轻度水肿,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无脱发、面部红斑等狼疮表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2.57×1012/L,Hb64g/L,RET%:4%,血小板计数(PLT)13×109/L。尿常规:蛋白质( ),尿红细胞915/μL,尿白细胞32/μL,24h尿蛋白定量6.13g。血生化:血肌酐(Scr)104μmol/L,白蛋白(Alb)19.5g/L,血尿素氮(BUN)10.79mmol/L,Ca2 1.82mmol/L,Cl-109mmol/L,尿酸437μmol/L。胸部CT:双侧胸腔积液;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双肾回声增强。其他:铁蛋白904μg/mL,病毒IgM、pANCA、ANA检测、尿本周蛋白检测、血细胞凝集试验、血小板抗体、Coombtest、Hamtest、PNH结果均为阴性;骨髓涂片、骨髓活检、骨髓流式细胞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支持治疗后,复查Scr127μmol/L,遂转入肾内科。进一步检查:BUN11.3mmol/L,Scr127μmol/L。凝血:D-二聚体0.67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26mg/L。辅助检查:血红蛋白(Hb)79g/L,PLT79×109/L,Alb28.1g/L,BUN11.3mmol/L,Scr127μmol/L,乳酸脱氢酶295U/L,复查:ANA(-),dsDNA76.8U/mL,补体C30.52g/L,补体C40.06g/L,D-二聚体0.67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26mg/L,24h尿蛋白定量6.13g。一般情况改善后给予肾穿刺活检,结果提示(图1)。光镜:见38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中至重度弥漫性增生,结节分叶状,广泛系膜插入,内皮细胞节段性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伴“双轨征”改变,球内见节段性白金耳样改变;PASM染色内皮下、系膜区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颗粒变性,灶状萎缩伴少数蛋白管型;肾间质灶状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伴有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免疫荧光:毛细血管壁伴系膜区颗粒状沉积IgG( /-),IgM( ),IgA(-),C3( ),C4(-),C1q( /-),FRA(-),κ轻链( ),λ轻链( ),HBsAg(-),HBcAg(-),IgG1(-),IgG2( ),IgG3( ),IgG4(-)。电镜: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中至重度增生,系膜区、内皮下、节段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足突广泛融合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溶酶体增多,部分管腔扩张,微绒毛脱落,肾间质水肿。结合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考虑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血栓性微血管病样病变。于12月17日起给予甲强龙静脉滴注,40mg/d,60d后改为口服甲强龙20mg/d;血浆置换3000mL/隔天,总共15次。症状好转后,患者于2017年3月26日出院。

患者于2017年5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复查Scr80μmol/L,尿蛋白/肌酐比值4.11g/g;出院后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于当地医院不规律就诊;激素逐渐减量,随后几个月停止复查并停药;2018年7月17日患者曾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查尿蛋白/肌酐比值为3.89g/g。

2019年7月16日患者因自觉乏力、恶心、发热、关节疼痛就诊。入院体格检查结果:贫血貌,皮肤未见皮疹,双下肢及双眼睑轻度水肿,无呕吐、胸闷、发热、腹泻,无皮疹、关节疼痛、脱发、口腔溃疡。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51×1012/L,Hb131g/L,PLT26×109/L。尿常规:尿蛋白( ),尿白细胞16/μL,24h尿蛋白定量3.58g。生化检查:Alb19.6g/L,BUN9.34mmol/L,Scr135μmol/L。抗核抗体谱ANA阳性(1:320),抗ds-DNA抗体498IU/mL,His117U/mL(余ENA谱阴性),ESR79mm/h,补体C30.68g/L,补体C40.31g/L。胸部CT:双下肺炎症,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腹部超声:双肾弥漫性回声改变,双肾体积增大。

入院后积极给予血小板输注,给予甲强龙40mg/d静脉滴注;改善一般状况,护胃、预防骨质疏松、对症支持治疗。待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再次给予肾穿刺活检,结果提示为,光镜:可见2条肾皮质,共计19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弥漫中重度增生,局灶节段内皮细胞增生(AI=2),毛细血管袢腔内可见极少量中性粒细胞,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钉突及链环状结构形成,系膜区团块状、上皮下、内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可见少量白金耳(AI=1),其中可见2个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颗粒变性,灶状萎缩(CI=1)。肾间质片状单核、淋巴细胞浸润(AI=3)伴有轻度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免疫荧光:毛细血管壁伴系膜区颗粒状沉积,IgG( ),IgM( ),IgA( ~ ),补体C3( ~ ),补体C4( ),补体C1q( ),FRA(-),κ轻链( ),λ轻链( ),IgG1( ),IgG2( /-),IgG3( /-),IgG4(-)。电镜: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基底膜弥漫增厚,节段皱缩及均质性增厚,上皮下、基底膜内及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足突弥漫融合;结合免疫荧光,诊断为局灶增生性狼疮肾炎(LN)伴基底膜增厚,III(A/C) V,按照Austin评分:AI/CI6/4(图2)。于2019年7月18日给予甲强龙静脉滴注,40mg/d,霉酚酸酯0.5g/次每日两次,他克莫司1.5mg/次,每日两次;同时给予对症处理。

出院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32mg/次,每日一次;霉酚酸酯0.5g/次,每日两次,他克莫司1.5mg/次,每日两次。9月16日,改为甲泼尼龙24mg,每日一次;霉酚酸酯0.5g/次,每日两次,他克莫司2mg/次,每日两次;10月19日甲泼尼龙改为32mg隔日一次,其余不变;11月16日甲泼尼龙减量4mg,其余不变;2020年1月14日他克莫司改为1.5mg/次,每日两次,其余不变;4月10日,甲泼尼龙24mg隔日一次,霉酚酸酯0.75g/次,每日两次,他克莫司1.5mg/次,每日两次。患者间断来院复查,Scr稳定在90~110μmol/L,24h尿蛋白定量4.16~6.78g,最近一次随访查Scr91μmol/L,24h尿蛋白定量5.8g,肾功能趋于稳定

病例讨论

本例患者为男性,初次就诊时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表现,血清免疫学阴性,肾脏病理结果提示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伴血栓性微血管病样病变。MPGN是肾病综合征相对少见的类型,随着人们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增加,其逐渐从以电镜为基础的分类过渡到以免疫荧光为基础的分类,2020KDIGO临床指南将其新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介导的MPGN型肾小球疾病(ICMG)。并且该指南提出了关于MPGN的新分类。本病例以补体C3沉积为主,并伴有IgM、补体C1q,补体旁路途径相关基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在鉴别诊断上首先要排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和C3肾小球肾病,其次是鉴别Ig介导的MPGN的潜在病因,主要是自身免疫病和感染;针对该患者我们做了多项检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学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并无明显的SLE全身受累表现,临床上很难考虑到LN。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清学典型特征,结合患者临床经过及病理学表现,考虑患者首次发病时即为血清学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有研究认为血清学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大概占全部SLE病例的1%~5%。

ANA阴性SLE的可能机制为:

(1)技术不准确;

(2)ANA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

(3)大量蛋白尿患者,ANA随蛋白尿丢失(疾病缓解后可能转阳)。


SLE患者合并有肾炎临床表现者约50%~60%,肾活检几乎100%可见肾小球病变,而初期SLE症状表现不明显,仅有肾病的临床表现,常与原发性肾病相混淆;尤其是服用激素的患者,表面上控制了肾病的症状,以为症状减轻,但这样掩盖了LN的临床表现;该患者血清学ANA阴性、早期肾活检提示MPGN,因此早期诊断未考虑LN。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存在多系统损害而血清学特异抗体阴性的患者,若肾活检提示肾脏损伤,也应考虑LN。MPGN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肾小球损伤的病理模式。目前在多个指南中,虽然诊断SLE时免疫学指标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应注意的是,指南的制定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服务,对于患者个人,应个体化判断以减少误诊。

LN的病理分型之间经常相互转变,因此肾活检取得的病理特征结果仅代表一个阶段的病情。该患者第一次免疫荧光表现为以补体C3沉积为主,是由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强度较弱;第二次表现为“满堂亮”,为LN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且其在活动性LN患者中比较明显。免疫荧光病理检验是诊断LN常见方法,提高“满堂亮”现象阳性率,对LN诊断作用较大,因此在免疫荧光病理检验中,应注意快速将组织放置在湿润的生理盐水纱布中置于4℃左右的冰盒,并在最短时间内送去检查;抗体现配现用,并根据说明书进行预先性试验以明确最佳浓度值。

在治疗方面,该患者首次以MPGN样病变为主,考虑就诊前已存在较长时间的病程。而在第二次肾穿刺活检时合并的V型狼疮也偏向慢性化。加上患者依从性差,导致治疗反应不佳。对于III V型LN患者的治疗方案,国内刘志红院士团队的研究结果提示“多靶点治疗”具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并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例患者使用多靶点治疗后病情稳定,但目前仍有大量蛋白尿,考虑是患者长病程遗留慢性病变所致。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血清学阴性狼疮的认识,对于多系统损害的患者,更应仔细辨别,加强随访。

参考文献:

[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样病变免疫荧光分类法改良的探讨[J]. 李长,朱双,黄朝兴.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9)

[2]免疫荧光病理检验中荧光抗体敏感性在诊断狼疮性肾炎方面的价值分析[J]. 廖春娇.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9)

[3]40例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 成学琴,鲍华英,张爱华,张维真,丁桂霞,赵非,陈颖.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01)

[4]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韩敏,余冲.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 (12)

[5] 赵倩倩,王思杨,赵康洁,赵占正,尚进.以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首发表现的血清学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1,21(11):967-9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新了-第141弹】比较他克莫司和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的疗效
[病例】疾病定格:水肿、血尿、蛋白尿
王永钧国医大师治疗膜性肾病Ⅱ期伴IgA肾病验案一则
聚焦免疫 共话肾事 | 难治性膜性肾病——利妥昔单抗何时出手?
肾脏病理与微观辨证
【肿瘤合并症处理】肿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化疗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