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只是河豚,我们吃的草鱼、鳗鱼、金枪鱼可能都有毒

​​博物君按:我们都知道,河豚有毒,吃的人是有些勇气在身上的。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常见食用鱼都有毒,而且带毒的方式、部位、毒素种类五花八门,我们请老朋友@闪光鱵来盘点一二。

 

体内藏毒派之一

鲀毒鱼类:有毒与否是玄学

河豚味道鲜美,与鲥鱼、刀鱼并列为“长江三鲜”,但吃它却需要勇气。过去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因为它体内含有剧烈的河豚毒素。这是一种生物碱,人摄入后,神经传导被阻断,会感到浑身麻痹动不了,直到死亡。

河豚毒素不是河豚自己合成的,而是来自海里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河豚体内。所以,淡水和人工养殖的河豚,不接触毒藻,体内就没有毒素。近年来河豚养殖技术发展,无毒的养殖河豚在市面上越来越常见,吃河豚再也用不着赌上性命了。

暗纹东方鲀是我们常吃的一种河豚。图:维基百科

无论是传统去毒方法还是养殖无毒河豚,都是针对我们熟悉的东方鲀属(鲀=河豚)。自然界中,随着种类、季节和产地等因素的变化,既有自然无毒的河豚,也有全身有毒(包括肌肉)的河豚。那些少人问津的河豚,我们还是少吃为妙。

弓斑东方鲀,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另一种河豚。但因为没有人工养殖,被禁止销售、食用。图:azgardens.com

纹腹叉鼻鲀。在一些海域,这种河豚全身有毒。图:维基百科

河豚有毒没毒已经很玄了,还有更叫人抓狂的:吃河豚中毒,中的不一定是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只是河豚体内分布最广泛的毒素,但河豚带的毒素远不止一种,另一些少见的毒素,如石房蛤毒素和麻痹性贝毒素,也能在某些河豚上被发现。比如生活在淡水的印支单孔鲀就不含河豚毒素,但它有麻痹性贝毒,这两种毒素的作用机理是类似的。

河豚毒素不是河豚唯一的毒素,反过来,河豚毒素也不是河豚的专利。河豚毒素广泛分布于各类生物中,蓝环章鱼、粗皮渍螈等都以河豚毒素作为强有力的防御手段,而那些运用河豚毒素的鱼类,被命名为鲀毒鱼类

除河豚外,鲀毒鱼类的另一分支是虾虎鱼。2014年,广东雷州出现吃“跳跳鱼”中毒事件,导致22人中毒入院。跳跳鱼就是弹涂鱼,是无毒的,这是怎么回事?经过调查,是中毒者误将长相相似的云斑裸颊虾虎鱼当成弹涂鱼食用,而这种鱼多次被发现含有河豚毒素。

云斑裸颊虾虎鱼

体内藏毒派之二

西加毒素鱼类:毒性超强,防不胜防

河豚毒素曾被认为是毒性最大的天然非蛋白质毒素,但一个后来者把它顶了下来,这就是西加毒素(又称雪卡毒素)及其相关的毒素冈比毒素、鹦嘴鱼毒素等。西加毒素广泛存在于全球的珊瑚礁海域,致死性极强。我们常吃的石斑鱼、裸胸鳝等珊瑚礁鱼类,都有因携带西加毒素而致人死亡的案例,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区更为高发,甚至有人在食用毒鱼十五分钟后就毒发身亡。

更可怕的是,我们无法判断哪些鱼含有西加毒素,它如同幽灵般捉摸不定,中招与否完全取决于运气。要想完全免于西加毒素的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吃任何来自珊瑚礁地区的鱼类。

裸胸鳝属的鱼类是西加毒素中毒的重灾区。

西加毒素同样来自有毒藻类(冈比毒甲藻),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一条鱼活得越久、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它带有西加毒素的概率就越高,毒性更强。西加毒素是神经毒素,同河豚毒素一样,影响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中毒者有上吐下泻、四肢麻木、呼吸麻痹等症状,还会出现冷热感知颠倒,摸热的东西感觉冷,摸冷的东西感觉烫。

我国不是西加毒素中毒的高发地,冈比毒甲藻在我国海域并不常见,来自西加毒素重灾区的海鲜也被禁止进口,因此在国内食用正轨渠道进口的海鲜,一般不用太担心中毒,但对于一些体型巨大的野生肉食性珊瑚礁海鱼,最好还是留个心眼。

2004年,一条波纹唇鱼在深圳放翻了39人。同年,波纹唇鱼被列入CITES附录II,等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禁止食用。

体内藏毒派之三

鲭毒鱼类:生前激流勇进,死后腐败放毒

2019年,美国东南部接连发生了四例吃金枪鱼食物中毒的事件,元凶最终指向了金枪鱼中的鲭鱼毒素。类似的事件全球都有,涉案物种遍及金枪鱼、正鲣、鲯鳅、拟沙丁鱼和秋刀鱼等。

所谓的“鲭鱼毒素”并不是它们自带的,而是死后产生的。这些鱼以鲭科为主,属于快游型海洋鱼类,游速极快,被捕获后挣扎剧烈,肌肉中便会积累大量乳酸。死后这些乳酸导致鱼肉很快腐败自融,从而产生以组胺为主的多种毒素,食用这样的鱼就可能导致过敏性中毒。当然,也不必因噎废食,组胺的产生是由于鱼体腐败,只要在鱼上岸时迅速放血处理,延缓鱼体腐败的速度,中毒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黄鳍金枪鱼 图:fishingbooker

体内藏毒派之四

血清毒鱼类:血里带毒,宰杀当心

有一些鱼,它们身体其他部位没毒,血液中却充满毒素,这样的鱼被称为血清毒鱼类。血清毒鱼类并不多,只有鳗鱼和黄鳝两类。这两类鱼都超级常见,大家没少吃,却很少听说有人中毒。这是因为鱼血清毒素属于蛋白质,不管是加热还是胃酸,都能使其失去活性,所以吃鳗鱼、黄鳝中毒的事非常罕见。如果要全身中毒,一般都得生饮鱼血,这种奇葩操作,根本没几个人会干。但也不是没有,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因为生饮黄鳝血大病数月。

对普通人来说,更常见的问题是身体接触鳗鱼和黄鳝引发的局部炎症。经常宰杀活鳗鱼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眼睛或舌头等部位不小心接触鳗鱼血后,马上会有灼烧感,迅速红肿起来。因此,尽管鳗鱼和黄鳝都是常见的食用鱼,在处理时,也需多加留意。

体内藏毒派之五

胆毒鱼类:生吞鱼胆要不得

时不时地,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这些案例的出现一般都是吞食了鲤科鱼类的胆。众所周知,鱼胆是苦的,所以杀鱼时,我们都会把鱼胆丢掉。但不知是谁带的头,鱼胆被一些人认为有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因此全国各地经常出现为治病吞服鱼胆反而中毒的不幸事件。

鲤科鱼类的胆汁中含有鲤胆甾醇,这是一种有毒化合物,误食后会造成身体多脏器衰竭,严重者死亡。在所有胆毒鱼类中,鲫鱼的毒性最为强烈,但鲫鱼的体型小胆也小,为了追求个大“效果好”,人们倾向于选择更大的草鱼胆,于是本身毒性不如鲫鱼的草鱼胆反而让更多人中招。

谁能想到最常见的草鱼也能让人中毒。图:hlasek.com

体内藏毒派之少数派

某些鲨鱼、肝毒鱼类、卵毒鱼类

还有一些其他类别,有关研究相对匮乏。比如白真鲨,一些生活在珊瑚礁地区的白真鲨体内可能含有真鲨毒素,但对这种毒素,无论是研究还是报道数字都少之又少,能查到的,只有1993年马达加斯加,188人食用一条白真鲨后全部中毒的事件。而另一种鲨鱼小头睡鲨,体内往往积累了巨量的三甲胺,这些物质会氧化形成有毒的氧化三甲胺。因此,因纽特人会将捕获的小头睡鲨切块悬挂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发酵消除毒素。

又如肝毒鱼类,鱼肝一般无毒,但坚鳞鲈和一些热带软骨鱼等少数鱼可能会在肝脏中积累过量的维生素A以及鱼油毒、麻痹毒、痉挛毒等成分,鲜食这样的肝脏就会中毒。日本明令禁止进口坚鳞鲈。还有卵毒鱼类,如光唇鱼、大雀鳝,用毒素来武装自己的卵,让窥伺的捕食者付出惨重的代价。

大雀鳝是一种非常著名的卵毒鱼类,在所有雀鳝科的现存物种中,它的卵毒性最强。

体表带毒派之一

刺毒鱼类:毒刺傍身,疼到你哭

上面说的几种鱼都是体内带毒,只有吃进去才会中毒,相比之下,另一类有毒鱼就更难对付了,它们使用一种截然不同的防御方式——刺毒,这就是刺毒鱼类。

翱翔蓑鲉,俗称狮子鱼,是所有刺毒鱼类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刺毒指的是动物利用特化的毒器,把毒液主动注入其他动物的体内,而不用牺牲自己,比如毒蛇。多数刺毒鱼类的鳍上有着非常发达的棘刺,坚硬而锋利,可以轻易突破表皮的防御,将毒液注入对方体内。鲉鱼、鳜鱼和黄颡鱼就是拿鳍棘当毒器的类型。鳃盖上的肱棘是另一种常见的毒器,䲢、棘鳞鱼和大眼鲷都有这样的毒刺。但肱棘使用不如鳍棘灵便,因此这些鱼一般很少造成危害,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有毒——比如刺盖鱼,这种俗称“神仙鱼”的热带鱼在鱼市上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其实是有毒的。

魟和它的近亲鲼细长的尾鞭上有盾鳞特化而成的毒刺(图中红圈所示),已经杀死过包括人类、海豚、虎鲸在内的许多动物。

外国网友收集的魟鱼刺 图:www.mlml.calstate.edu

刺盖鱼(神仙鱼)是知名的观赏鱼,很少有人知道其鳃盖下方藏着一枚有毒的肱棘。图:维基百科

在所有刺毒鱼类中,有个异类叫稀棘鳚,它的毒器是像蛇一样的毒牙稀棘鳚的下颌长有一对异常发达的犬齿,基部有毒腺,能像毒蛇一样输出毒液。面对天敌,它会主动出击,锋利的牙齿既叫人血流不止,也能注入毒素引发剧痛。但有时,被稀棘鳚咬伤后,除了出血并没有其他反应。莫非这种小鱼也像毒蛇一样,能控制毒液的排出,实现以警告为主的无毒干咬?

莫桑比克稀棘鳚,这种小鱼产自东非,近来在国内的水族市场上不时可以见到。

除了在水族市场,刺毒鱼类在餐桌上也很常见。它们的毒素在高温下会变性失活,做熟后就能放心食用。刺毒鱼类的风险主要在接触活鱼。当被捕获时,这些鱼会激烈反抗,撑起鳃盖或鳍,力争把锋利的毒刺扎到天敌身上。魟和刺尾鱼甚至会甩动尾部,主动用毒刺迎接对手。

刺毒鱼类的毒性普遍都不太强,一般死不了人,但会让人陷入万分的疼痛之中:被金钱鱼和蓝子鱼扎中,会疼上几分钟,而被蜂鲉刺中,能造成持续半个小时的疼痛,和持续近一个小时的麻痹,并蔓延至上肢。毒性更大的鱼还可能导致患肢的发红肿胀。当然,我们说的是“一般死不了人”,自然也有例外:极个别的刺毒鱼类,如玫瑰毒鲉和魟,它们的刺毒就可能给人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在面对不熟悉但有刺的鱼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就算没毒,万一刺中后伤口感染(比如被鳗鲇刺中可能导致破伤风)也是很难受的。

正如其名字所示,被蜂鲉扎伤后,它的毒素可以造成蜂蜇一样的痛苦。

体表带毒之二

皮肤黏液毒鱼类:无差别“魔法攻击”

体表有毒的鱼还有一种:皮肤黏液毒鱼类。这类鱼的体表往往被厚厚的黏液覆盖,毒腺散布在下方,分泌的毒素直接溶解在黏液层中。如果有谁吃了这些鱼,或体表的暴露处接触黏液,就可能中毒。

和其他有毒鱼比起来,好像也没啥特别的,但这并不是它们全部的手段:毒素存在于黏液中,就意味着毒素可以随黏液扩散到水中。当它们受到威胁或死亡时,便可能分泌大量毒素,以此对周围的动物造成杀伤。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攻击,毒素所及之处,所有动物都会受到影响。要是在鱼缸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无法稀释的毒素和黏液一起,使水体像肥皂水一样泛起泡沫,杀死缸里的所有鱼类。

这样的魔法攻击,我曾经领教过两次:一次是一条箱鲀,深夜将死未死之时,释放的毒素毒倒了整整半缸的鱼,另一次是眼斑豹鳎,它在袋子里放毒,直接毒死了自己。在鱼缸中,皮肤黏液有毒的鱼类简直就像地雷一样,不知道何时就跟其他鱼同归于尽。在饲养这些鱼类时,一定得多留心。

皮肤黏液毒鱼类杀伤力巨大,却偏偏萌物辈出,比如箱鲀、叶虾虎鱼(图:fishesofaustralia)、七鳃鳗……好吧最后这个不萌。

皮肤黏液毒鱼类只是大类,产生作用的毒素有好多种。比如,鮨科的线纹鱼亚科具有特殊的线纹鱼毒素,河豚直接就是河豚毒素,而河豚的近亲——以放毒闻名的箱鲀,则有两种,一种是广泛见于各种箱鲀的箱鲀毒素,另一种是无斑箱鲀(它同时有两种毒素)的高箱鲀毒素。

成分不同,不同的皮肤黏液毒素的作用机理也各式各样,如豹鳎毒素是一种溶血性毒素,可以溶解红细胞并破坏鲨鱼体内尿素和钠离子的渗透平衡,即使稀释到千分之一,依然可以溶解红细胞。科学家正研究拿它来防御鲨鱼。

眼斑豹鳎 图:Scott Johnson / FishBase

皮肤黏液毒鱼类的放毒特技听起来可怕,但它体表的毒素可以被洗掉,烹饪时的高温更能灭活多数的皮肤黏液毒,这就使得很多皮肤黏液毒鱼类都是可以食用的。比如黄鲈、豹鳎和各种鳗鱼,它们在沿海的市场上都很常见。最惨的当属箱鲀——它们为了御敌,同时演化出皮肤黏液毒素和坚硬的骨板,让各种天敌都无从下口,结果到了人类这里,毒被直接洗掉,壳子还成了现成的餐具:

图:shima-tabi.jp

有毒鱼类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有可能接触到。对于一条鱼而言,毒素是用来警告天敌的。能让天敌难受但又死不掉是最理想的,因此大部分有毒鱼类的毒性都没有那么强烈。但这并不是我们贸然招惹毒鱼的理由,不同物种抗性不同,对自然天敌效果不佳的毒素不见得就对人无效,对于这些鱼类我们还是要有敬畏之心,否则一朝不走心,全村吃饭,着实不太划算。

(编辑:林依婷、张辰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鱼都吃过,我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鱼身上4个部位别多吃,嘴馋也要忍住!
小心美味变毒药!湛江人你能分辨虾虎鱼和弹涂鱼吗?
吃海鲜注意!没有特效药,你可能也中了这种海鲜毒
FM十万个为什么:比氰化物毒1200多倍!还想吃?
有毒的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