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鉴之束吾躬 - 笔筒

前人挥洒手中一杆笔,纾解胸臆,亦为这一杆笔创制出众多用具,一应伺候。

一千五百余年前,中国始制毛笔。有了笔,书案上就要有搁置它的用具,笔搁,是最常见的一种。除此,亦有笔床、笔挂。笔床横卧,半月凹槽相连,惯常置笔四支。悬空钩挂的、则谓之笔挂。

笔筒之前身 清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笔床


虽说三国时的文籍中,已写有笔筒一词,但所指绝非今物。陆玑《螟蛉有子》一卷中,曾书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这笔筒,原指一柄镂孔的细竹管,只置放一支笔而已,笔身完全置于竹管内。今日我们认知的笔筒一物,直至明代中叶以后,方才现世,于文房诸具中,着实是一个晚辈。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凡有过毛笔书写经验之人,大抵知道,笔筒此形,并非置放毛笔的绝佳器物,笔头向上的插放方式,极易令笔毫散开,不利书写。但就是这或圆或方或随形、口底相若的笔筒,却在明清两朝风行至极,年纪轻轻便艳压群芳,稳坐书案上面目出众的当家花旦。

明晚期 三松款 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朱三松:明末竹刻世家)


笔筒初兴,多为竹木所制,源于中国文人历来喜尚竹子之心理。《长物志》中对于笔筒的描述云:“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文房器具笺》中的记载亦高度相似:“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 ”不难想见,虚其心、坚其节的竹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雅洁地位。人们不遗余力地颂竹、画竹,将竹之秉性与文人的书卷风骨视若同等,竹,成为民间制笔筒最被接受的选材。明清两朝,竹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盈握之器,在他们以刀代笔的舞弄下,或遒劲流畅、或稍加斫磨,呈现淡远景致、山水意境无数。

清代 竹嵌象牙书卷笔筒

明清帝王家对笔筒之物亦是钟爱有加,不吝用材、广揽天下名匠制之。象牙、紫檀、玉石、官瓷...... 几乎所有的精良材料都在笔筒上加以应用,良器层出不穷,忠孝仁义题材毕现。

明清时期的社会审美观,是一种上至皇家推崇、下到文人士大夫集体参与的群情投入,即便是一介工匠,其美学功力、高尚情趣亦不可小觑。对案头笔筒、乃至文房诸具的嗜好,官民共襄。

清康熙 青花万寿笔筒

我总觉,在收纳上便捷好用、却并不十分科学的笔筒,广受全民式追捧,个中必存深意。清康熙年,博通经史、获允直入南书房的朱彝尊,曾写过一则《笔筒铭》,其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束拢的、岂止只是几杆笔毫。并非完美的功能性、与君子自鉴的高洁立场,在这一席言语中,精炼出文人雅士们一腔最为庄重的精神托付。

清康熙 象牙雕填漆 携琴访友图笔筒

文人雅逸,七尺案头即天下。一管笔筒,归束笔毫、亦归束人心。这亦奢亦朴的一围筒身,在人们眼中被最大化地写意,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世象画卷,各样材质、任由点化。正所谓,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

清乾隆 青白玉高士赏游图委角方笔筒

清道光 黄釉雕瓷 麻姑献寿图笔筒

清十七世纪 水牛角雕 童子牧牛图笔筒



文章来源于“三味小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州博物馆文房藏品(三)毛笔及笔筒等相关藏品
古代书案用品欣赏[37P]
[转帖]儒风雅韵的中国古代文房珍品
文房雅器,禅意十足,尽显中式优雅!
笔筒
影木坊 制器 文人书房用具--- 笔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