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建筑艺术看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

生活在当今的人,常怀着憧憬与迷思,去寻求空间意义上的远方。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又会因城市生活的同质化倍感失望,造成这种落差最直观的原因,即建筑风格的“千城一面”。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一切时代趋势似乎都含有不可免的因素,回溯中国建筑艺术,不论是基于审美享受亦或精神呼唤,都无异于“伟大的捕风”。

中国建筑之始已不可考,《诗经》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建筑在当时已具备飞动轻快的艺术效果。春秋战国时期,对建筑的美学追求形成一股热潮,《左传》、《国语》均有记载,“美哉室,其谁有此乎”。这种热潮在秦统一六国大修阿房宫时达到高潮,“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据史料记载,中国建筑最初就是以平面铺展的群体集合为特征,不同于西方注重独立个别的建筑风格。秦以降,建筑艺术始终保持相当一致的美学特征,实用的、理智的因素在这里占据优势。

这种特征源于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即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世俗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它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神秘性的情感迷狂。

欧洲建筑以宗教神庙为代表,动态的线条、幽闭的空间,将人们引入神性世界。中国建筑则多实用的宫殿,它不是祈求庇护之处,而是世俗生活的场所。规模庞大、平面延展的群体建筑即是现实人间的艺术再现,把瞬间领会的空间想象转变为悠长的时间历程,渲染了世俗的生活意绪。

中国建筑多采用匀称的平面布局,以中线为起始,所有组织均根据中线得以发展,布置秩序为左右分立。这种绝对匀称、庄严方正的组成结构,确乎体现了古人的理性精神。

单个建筑的立面构成富有节奏美,个体建筑物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相比印度宗教建筑的繁复堆积,中国古建筑表现出比例匀称的节奏感。

中国古建筑内部多可供玩赏的雕塑、绘画,春秋之际,藻饰彩花已经很发达,汉赋中也可看出当时建筑内绘画雕刻的繁复,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这集中体现了儒家重实用的观念情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西古代建筑的美为何这么大差别?根子居然在先秦文化
B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让中国人学到什么?
【哲学与人生系列】 柏拉图和亚氏的两种幸福观!
书画精神体现“中庸之道”
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
[转载]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