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佛家与现代科学理论所描述的世界本质惊人的一致

老子的道德经是对终极真理“道”进行了直接的描述和阐释。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阐明了“道”不是通过人的感觉系统可以感知到的。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是指“道”即看不到也听不到,通过触摸也得不到。老子进一步阐释,“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句话的直译是:“其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老子首先已经说过,道是“视之不见”的,那么这里为何又出现明亮、昏暗这种视觉的名词呢?我们分析一下就可得知,老子并非是用明暗来形容“道”,而是强调“道”是既不明亮,也不昏暗,也就是说,“道”是无法分别的,无所谓上下,自然也就无头无绪,但却又连绵不绝,对此,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命名。但是既然要用文字写下来,老子还是尽可能用贴切的语言来描述:“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就是说,“道”是无形无状,但“道”又能显现出万物的形状。那么“道”是如何显现的呢?老子称之为“惚恍”,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更详细的阐述了“惚恍”生物的原理,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谓惚恍,直译即是一闪一闪,或者忽明忽暗。这不就是佛家所说的生灭吗?正是如此!老子已经非常清楚明白的说明了我们这个现象世界的根本就在于生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即是说,“道”生万物的原理,仅仅就是生灭而已。而“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说,在生灭之间,就产生了森罗万象的大自然。

现代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量子是一份一份不连续出现的,用道家的语言就是恍惚,用佛家的语言就是生灭。其实质都是指的同一个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绝不会是一种巧合。

至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佛道以及量子理论所阐述的世界生成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大家在用各自的语言对同一原理进行描述时,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含义上会使后人觉得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偏差。况且,“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描述本来就不是语言可以胜任,勉强为之,自然使后人难以明白其真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大致确认,老子所说的“道”,与佛家所说的真如自性应该是一个概念。如今,我们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无疑能更深刻的领悟古老东方哲学的深邃思想。这种比较同时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原理。即,看似表面矛盾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其实最终阐释的道理是统一的。而通过现代科学理论,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古老的东方佛道思想。反之,通过佛道理论,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现代科学的一些原理,如光速不变原理及相对性原理。这就是把古代智慧思想与现代科学成果放在一起比较而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通过融合东方智慧思想来看相对论,我们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收获。我不清楚爱因斯坦本人是否对佛学或东方哲学思想有过研究,但其本人对佛学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在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中,记录了这样一段爱因斯坦的话: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的这个评价也许仅是出于直觉,但他的直觉无疑体现了爱因斯坦对真理的某种洞察力,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原因之一吧。

选自《科学论道》,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的“三教合一”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如何达到无学无修:系统学习原理的重要性
“道教”发展史上的科学贡献居然被英国科学家称颂
凡是自己不懂的东西都应该学,何必分科学,分宗教,分意识形态?
科学家为何成为宗教信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