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哲学与安心立命

01何谓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本质是人生哲学,也即围绕人生探讨生命情感与价值的生命哲学。儒释道延续千年,其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讨论如何处理人生(生命)的各种问题,而造成生命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人心是滋生烦恼、苦厄的开端,人心的迷惑是世界上最难的谜题,正如全能大儒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之同时,人心也是智慧与幸福的根源,正所谓:“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因此,中国贤哲创造哲学,就是为着“安心立命”以及“护养道心”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其不仅强调安心的重要之理,也十分重视安心之法的探索,让人们在尘世的烦恼困惑中修身养性,养心自性,自在菩提。具体来看,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但儒家侧重于“人”,强调“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可将儒学概括为“人学”,道家侧重于“天”,强调“自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学问,可将道学概括为“天学”;中国化的佛学,如禅宗,其侧重于“空”,强调自性空明,缘起性空,度己度人,讲的是人身与内心学问,可将中国佛学概括为“空学”。在此基础上,阳明心学将在其之前的“人学”、“天学”、“空学”以及陆象山的心学等思想内核加以统合,集各家之精髓,自成一派,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心”的学问,从中国生命哲学这一本质来说,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分。

02何谓安心?

生命问题,无非就是身心内外问题,身体的痛苦会滋生烦恼,内心困惑也会增加烦恼,但后者是根本,人的肉体是有限的,总要经历生物轨迹中的生老病死,而人的心却是无限的,人总是为了未来而活在当下,把尚未发生的世界当做生活的一种动力,而未来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超现实的存在必然是无限的,而人心却往往执着于这份无限。因而,我们可将人的生命问题概括为“有限身”与“无限心”的矛盾问题,无限心向往着不确定的未来,其必然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安定的常态,当一颗不安的心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那么烦恼苦厄自然就来了,正因如此,庄子才发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的无限感慨。当患得患失的烦恼,升沉荣辱的烦恼,胜败高低的烦恼等充斥于我们的生命的各个情境之中时,我们往往不可“安心立命”或不可长久“安心立命”。正如孔子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不能安心之人;处约:处于贫贱落魄之境况;处乐:处于高贵富足之境况。此话就是说,内心不能安然的人,无法长久地生活于贫贱落魄的环境中,也无法长久地生活于高贵富足的环境中。)因此,内不安,则外不立,安心安心,就是在贤哲大道的指引下,使我们的无限心得以安然。

03何以安心?

我们生活于尘世之中,必然有烦恼苦厄,要摆脱烦恼,我们就必须把心从尘世之中抽离出来,找到我们从出生伊始在濡化、涵化、社会化的影响下被遮掩的自在本心,有了自性空明,我们便能安心处事,换句话说,以出世的心态去入世的事业,我们就能安身立命。为什么是以出世的心态去入世的事业,而不是出世就完了呢?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道在世间万物之中,但我们不可能找到现成的一个西方极乐的“道”,一切大德者无一不是在尘世烦恼之中得道的,孔子之“道不远人”即是此理。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就一定会与社会发生联系,倘若人与人没有了任何的社会联系,“社会存在”是不存在的,其只是一种自然存在,毫无疑问,社会存在远比自然存在复杂,因而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注定是复杂的尘世。为此,西方圣杰靠“宗教”来打开出世的路,而中国先哲不靠宗教,靠的是哲学。中国哲学圣贤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论。儒家提出“无所为而为”,字面理解就是不要为了做成某事而去做某事。这启示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不能把“为”也即做事功利化、刻意化,而是把做的每一件事当做分内之事、应做之事,“尽人事,听天命,一切自有定数”。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反对胡乱作为、肆意妄为,其主张我们每个人要追求做减法的人生,不断损去人为因素(主观偏见、执见),把人为因素去掉之后,我们就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真,遵循事物之自然本真,顺势而为,那么我们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反对人为不是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剔除人为之下的“伪”,自然无为,就要破除人为造作,去伪存真。比如,吃饭的本质是解除饥饿,所以粗茶淡饭与山珍海味在本质上是无二的,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胃,但只把吃山珍海味才当做吃饭,这就是人为因素的造作,这就是“伪”。再如宝马和比亚迪,都是车,都是出行工具,但把前者当做车,不把后者当做车,这就是人为因素增加的烦恼。再如,事事争第一,事事求完美,这就是“伪”,造作之下,烦恼的产生是必然的。佛家提出“无心而为”,无心不是没有心,也不是不用心,而是要清空内心杂陈,断去五蕴,除去六尘,就是对一切事物都无想、无念、无所求,就是该做的事,一定要认真做,除心不除事,但对结果不必太纠结,重在过程,结果由天,对待一切所做事物的态度应该是“用敬功夫”。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而为”,其认为“心外无理,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一切心外之理都是逻辑的理,理性的理,趋利避害的理;心外之理,会让我们失去良知,一切都在利益权衡之中。今天的社会,病象丛生,多是这种心外之理在作祟。毫无疑问,如果只看到外在之理,忽视了内心的本然,人将如瓦砾一般冷漠,我们轻则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躁动,茫然莽撞,重则会因所谓的理而丧失生命。生活中,我们常常是只知其表理或者只会盲目顺从天理,把自己内心对理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忽视内心之自在本然,就是屏障自己的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因而王阳明提出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来达到致良知的终极追求。

04重塑安心哲学

修心养性,儒释道,缺一不可,儒让我们学会如何获得生存的必需品,佛让我们学会如何治疗自己的心病,道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解,自由和谐,学会发现自然之美。今天的人们,功利心太重,道义心太轻,年轻人多是一群有着高智商的头脑,但根器浅薄,也即慧根浅显的无心动物,这说明我们现代年轻人,不是脑残,而是心残了。心一旦残了,五蕴六尘就会让人失去自我,我们就会陷入烦恼的苦海,使得心理上、精神上的疾病异军突起。归根到底,不是时代变了,而是我们在物质现代化的丰富多彩中迷于众相,囿于诸理,严重蒙蔽了我们自身的真心本然,是我们对古先圣贤之大智慧遗弃的太多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中国哲学是生命哲学,是“安心立命”的哲学,其针对生命问题,提出了“无所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无心而为”、“致良知而为”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其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能够安抚我们的内在,改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应该时刻学习和领悟这些人生大智慧,以“安内立外,安心立命,内圣外王”的境界,向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观后总结自用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阳明心学】第三讲回顾上
听讲:王德峰讲心学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