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知行合一,可要当心了!


有的人,自己懒得练拳,嘴上太极却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仿佛他/她已将太极拳的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剖个精光。然而,一旦让他/她拉个单鞭,摆个白鹅亮翅,就原形毕露了!

练太极拳(其实也跟做别的许多事一样),是既要讲究“心知”,又要讲究“身知”的,二者不可偏废一端。心不知所动,身自然只是盲动,这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很容易知道,不是难点,毕竟人生在世,哪天不活在经验的世界?

重难点在于“心知”要知得明,知得合乎拳道;“身知”则要把“心知”化在身上,把拳理拳法融进身体筋骨血液,这才叫身知,而身知的难度,绝不亚于“心知”。这样的意思,相当于伟大革命前辈孙中山讲的知易行难。世事似乎向来知易而行难,练拳好像又尤其如此。


老拳师常常说,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其实不复杂,也没有什么超乎科学玄之又玄的东西,一开始要严格遵循基本动作要领(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圆裆松胯等)去练,即使到“懂劲”了,到“神明”了,仍不离乎这些基本动作要领。听起来不难,翻来覆去好像也只是这些东西,但做起来可就麻烦了。总是稍不慎就做不到位。

难在哪里?难在知行分节,也难在知与行都欠深厚笃实。

这简直是我们时代的一大通病。这是个信息汗牛充栋的时代,看看我们的网络吧,我们从来不缺鸡汤智慧,人生哲学,经典段子,美文佳句……不过,过多的选择虽然显示了我们的富裕,然选择太多,反而越容易为最好的选择焦头烂额,也容易适得其反:越富裕越贪婪,越贪婪越失去,这是个怪圈。这些智识就像是枷锁,拖着它们我们举步维艰,以致于终其一生恍兮惚兮,为不能果断行动而羞愧。因此沉浸于行动,忘了思之痛苦,对于掌握太多智识的现代人来说,不失为一剂安身立命的良药。这个道理,我们练拳人也不妨参考。

没有融会贯通的本领,只图强记词章,硬背经典,结果不免落得个消化不良、囫囵吞枣的下场。说功夫都是练出来的,其大义就在于要我们在练习中去感受,去体认,去甄别驳杂不纯的经验。

总之,认准一种理,Just do it.

人心都是有判断力的。没人——除非傻子——只是机械地重复运动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经验。拳论上说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不是说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就总有收获吗?不要再迷信瞬间的悟道了!关节是绷紧的,肌肉是僵硬的,套路动作是生疏的,你怎么豁然贯通?即使心里贯通了,不上身,又有什么用。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不在于知道太少,而在于练得太少。太极拳那些诗情画意、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人人都可以通过书籍、光盘等资料了解,但功夫就不一样了。你说得天花乱坠,你有掤劲吗?没有掤劲,怎么说你已经掌握了太极的精髓?这当然是有点粗暴有点不近人情的责问,但其隐含的道理却是显而易知的。

不过练拳中那些心知与身知合一的说法,在王阳明那里还有更深的含义,但随着传播发展,已大大被我们简化了,失去了原来的生机。这里单引一段王阳明的话,他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

这醍醐灌顶的语言,我想,对于太极者来说是何其实用啊!说“心知”,真的已经掌握拳理拳法了吗?还是根本就“知”得不够,“知”得不深,身体才不能很好地践行?因此,练太极,与其驳杂半吊子,不如精专不二,这样方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学习知行合一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修炼“十明”/齐贵春
太极拳品:修身修心 步步进阶 品有多高,拳有多高
太极二三事
杨旭一问若苦胆,轩源重解如婆心
杨式太极有快拳,这是太极拳中秘传的实战拳法么?
杨式太极有快拳,这是太极拳中秘传的实战拳法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