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冬龄、邱振中、徐冰三人书法展为OCAT西安馆开馆

  

  展览现场,王冬龄挥毫创作

  雅昌艺术网讯(何妍婷)2013年11月3日,伴随着《书与法·二》拉开序幕,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在西安曲江华侨城亦正式开馆迎客,成为西安首个以当代艺术为展览核心的美术馆。

  此次展览是OCAT深圳总馆《书与法·一》的延续,同样由严善錞和祁小春策划,展出徐冰王冬龄、邱振中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王冬龄为此次展览所创作的《兰亭集序》占据了二楼展厅的两面墙壁。此次展览的作品不多,但策展人从三个角度呈现了当代水墨书画创作的三个方向:以王冬龄代表传统书法创作;邱振中呈现现代书法创作;徐冰则是当代水墨的代表。“王冬龄相对传统,讲究章法、风各等都符合传统书法,但看似传统但很当代;邱振中的创作是反传统的,解构书法,面向精英的,属于现代书法的面貌;徐冰是后现代的,在其《地书》里,没有传统书法的痕迹,但很多人都能看懂,用语法的形式链接起来,与书法有一脉相承。”另外,此次展览亦带来了许多思考,通过两位书法家和一位当代艺术家来审视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导览嘉宾:严善錞(深圳画院副院长、策展人);邱振中(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徐冰《汉字的性格》(片段)

  

  徐冰《汉字的性格》(片段)

  

  徐冰《汉字的性格》(片段)

  

  徐冰《汉字的性格》草图之一

  严善錞:《书与法·一》在深圳展出时即定下基本意向——如何从当代艺术角度看书法?在邱振中和王冬龄的作品中,虽然他们有很多当代艺术的观念,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定位仍在书法领域,而徐冰老师是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按照传统的书法概念发展下来的,主要是对文字的思考。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其艺术载体是文字,字体在变化的过程中,隐喻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产生,诸如颜真卿、王羲之、蔡庸的艺术成就都是与字体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我们的书法字体发生了变化以后,甚至没有文字以后,书法家还能做些什么?徐冰老师的作品包括两部分:一是英文书法,他把中国传统的书法载体解构掉,这些所谓书法的线条还能表现什么?这个是徐冰老师给我们的一个启发。

  徐冰创作过《天书》和《地书》,《地书》纯粹是图像,用QQ或者MSN的表情和公共场所的标识代替文字,但能看到文字的意识在里边,他用这些图像叙述一个故事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完全被图像代替以后我们的书法家还能做什么?之所以选择徐冰老师的作品意义就在这里,他从文字的角度来考虑艺术家、书法家还能做什么?

  《汉字的性格》是徐冰老师用新媒体的方式创作的新作,主要讲文字产生的过程。从他自己的角度,着重于从当代艺术的角度诠释汉字、图像和传媒的关系。他从这个角度来诠释文字的发展和延伸过程,实际上也是给我们思考。徐冰老师和邱老师、王冬龄老师完全不同,邱老师和王老师是从内考虑,他是从外面考虑书法发展中的问题。

  

  邱振中铅笔的草稿

  

  邱振中铅笔的草稿(局部)

  

  邱振中铅笔的草稿(局部)

  邱振中:这次展览在《书与法·一》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书与法·一》主要是三件大作品,加上一件大型的30米的现场书写的作品。这次展览上,不展出现场书写部分,但是补充了1988年以来创作的与文字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主要的几件是1989年我的个展《最初的四个系列》的作品。

  这样系列作品是我为创作诗歌所做的铅笔的草稿,但是这些草稿里边浅含着一种与传统书法相关联的内涵,比如在传统书法创作里,我主要是写草书。在写草书的时候,实际上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此传统书法、古典的风格,我们能不能往前推进?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推进的,不可能写得与古人一样好,更不可能在古人的严格标准下推进书法史,但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到,虽然非常艰难,因为这些草稿是铅笔写的,草稿只有空间,毛笔线条的处理已经没有了,但张旭、怀素这些最伟大的草书家,他们每个字都写得很熟练,字与字之间很熟练地联系起来,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一个字书写的概念,其中很多空间是被动形成的,而不是说每一个空间都去控制。这个我们很好理解,自己写自己的,但是我在草书调整感觉的过程中,希望获得一种东西,就是把所有字里面的每一个空间由我书写的时候来处理,这是一种彻底不同的感受状态,这几件作品可以算是比较典型的产物。我把字的概念完全消解了,只是一个空间在不停地流淌,但你去检查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是严格按照草书来进行创作的,带来一种完全性的现代感。

  

  邱振中 《日记(1988年9月7日-1989年6月26日)》 180 x 540cm

  

  邱振中《日记(1988年9月7日-1989年6月26日)》(局部)

  这件作品《日记》创作于1988年——1989年,是展览《最初的四个系列》其中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是在准备展览的十个月里每天的签名,签名不是在一张平铺的纸上完成,而是把纸张卷起来,每天打开一个角随便抓一支笔而作,然后合起来,第二天又随意打开纸卷,抓另一支笔签名,呈现我每天不同的状态,所以这件作品看起来很复杂、很乱。但实际上,我是利用了书法中的一个观念——“每个人此刻所写的字迹,能够反映此刻的状态”。因此,我选择签名加日期的方式,记录从1988年9月7日至1989年6月26日,自己每天的状态。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德国国家现代美术馆、汉城美术馆、香港美术馆都展出过。

  

  邱振中 《待考文字系列之8》 70 x 70cm 2012

  

  邱振中 《待考文字系列之九》 70 x 70cm 2012

  

  邱振中《待考文字系列之九》(局部)

  《待考文字系列》利用的是古代文字中没有考证出意义但在字典上可以查找的文字来创作。因为古代的文字里,无论是青铜器文字还是甲骨文,辞典背后都有一些文字是文字学家没有考证出意义的,这些文字都只有图形没有意义,啊中国文字里唯一避开语义的一批文字,被叫做“待考文字”。书法家、篆刻家从来不用这些文字,因为不知道它们的意义。这也是《最初的四个系列》里的一个系列,这些字自由组合,我想比如说告诉我说比如问我邱振中那个字为什么这样子?我就要问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子?一首诗的中文字典组合顺序是由语义决定的,但于“待考文字”而言,完全丧失了排列的规则,每个做书法的人都希望做一些不考虑语义,只考虑图形的文字,这些待考文字做到了。但也可以从哲学上做很多阐释,比如这些字本身有语义,只是我们尚未挖掘出来,也许某一天冒出来了,也许永远冒不出来,内在关系很微妙。

  

  王冬龄《兰亭集序》(局部)

  

  王冬龄《兰亭集序》(局部)

  

  王冬龄《兰亭集序》(局部)

  王冬龄:《兰亭集序》是我最新创作的作品,用一百张六尺宣纸写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是天下第一行书大家,但我用草书来写。创作这件作品准备的时间较长,写的时候半天不到,在一个篮球场里完成。因为我觉得小字的作品和大字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大字的作品把观念、行为都结合在一起,这个跟过去古人看手卷、册页的感觉不一样,这样的作品更具有当代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邱振中草书作品
颜真卿的书法为何备受争议?
颜真卿的书法为何备受争议?|颜真卿|书法|草稿
传统书法能否“生成”当代艺术
乱书与当代书法的逻辑
现代书法走向“当代”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