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线条单一,多是因为不顾毛笔性能

明清 佚名(赵佶款)童戏图


帮主:”每个人都有一辆自己的三轮车,不可能啥都能拉上,只能放自己觉得能放进去的,或者喜欢的。“


儿时的年月,对我们当地的电视台还是有几分好感,除了可以看到各种海外的动物纪录片,还可以看到各种用座机打电话玩游戏的节目,每周都会有所期待。当然令我凝神的还有一个叫《中国书画名家》的栏目,本地的名家各种采访、教学和挥毫,作为画童的我,在心里埋下了书法的种子。


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位名家在解读《祭侄文稿》的时候,对于颜鲁公涂抹过的地方,从美学、哲学等各个角度来讲述,这个墨疙瘩如何的好,以至于至今让我难忘,也想不明白,他娘的,为什么我看不懂黑疙瘩!



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的很多获奖作品,也有很多黑疙瘩。所以从现在的角度来讲,我依然认为那位专家对于“墨疙瘩”是“过分解读”(臧菊语)。


诚然,从目前书法的审美特点来看,这种强烈的黑和枯笔形成的白,势必在画面上形成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虚实变化,这是我们后人解读前人作品的一个视角,而对于鲁公而言,就是一件草稿书。


但更重要的是,鲁公在这件草稿书的作品当中,将毛笔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焦墨下的线条厚重而沉郁,苦墨下的线条空灵而流畅,从很多人的教学当中把这两种线条归结为一个技法——提按。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为了便于理解,另一方面符合现在人的学习场景


便于理解,是因为确实这两种线条的粗细是不一样的,来告诉学生,粗线条要按下去,细线条要提起来。但如果你更仔细一些你会发现,鲁公的书法,其实一直在摒弃提按,越到晚年,越浑然不分提按——源自于篆籀笔法的审美追求。


再具体到《祭侄文稿》这件草稿当中,单字或者单笔画的提按幅度是较小的,甚至是极小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线条粗细的变化呢?——在于毛笔本身的蓄墨量一直在变化,不同的蓄墨量之下,线条的质感一定是有区别的。


但为什么人们教学时,常常要归结到提按上去呢?就是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学习场景和古人完全不同,几乎没有实用日常书写,且很多人的学习从正书入手,正书最大的要求就是整饬和匀称,对于丝毫的随机变化,大部分情况下是克制的。


因此反复的“备笔”和调锋,保证笔锋的裹束,形成了难以连续书写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是很难体验到饱墨、枯笔时,手对笔毫的控制能力。如此,笔笔水润的状况之下,如何梦见鲁公篆籀气?




这样的问题在现实当中很常见,愚某曾参加某笔会,与同道献艺切磋,见某老者写“厚德载物”四字整整花了半个多小时,每一笔后都要在砚台里捣鼓一下毛笔。会后老人告诉我,他认可我的水平,但没法接受我那么快的书写以及涨墨和枯笔,但我没告诉他我也接受不了他写个字在砚台里面刮半个小时。


这说明一个问题,正书的整饬与较多变化的行草书相比之下,对于毛笔性能的使用率是不一样的,正书可能只需要毛笔30%的性能持续发挥,而行草可能需要90%以上的性能随即发挥。



也就是说,并不是你不会用提按写出虚实,只是你对于毛笔的性能运用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认知上匹配。


除此之外,一些精致的行草书,其实也并不需要将毛笔的性能发挥到接近100%,那么从中所体现出来的粗细变化,有时候是和心境与手感有关的,也并非是“提按”作祟。


如旧文所说:


提按用笔,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样吗?


用陕西话说,我是个“迷信罐罐子”,因为从小外婆带着,外婆是个有文化的人,上过私塾,从小给我讲各种故事怪谈,还有秦腔戏,所以我一直对未知感兴趣,对神、鬼、魂、煞、妖什么的有很强的好奇心,长大后,学习了马列主义,本以为会成为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后来发现自己变本加厉,更理性或者辩证的看待和学习唯心论(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学校的培养,对不起1996年6月1日为我佩戴红领巾的那个我不喜欢的大队部老师),我居然还搜集了不少“奇门遁甲”、《麻衣神相》等资料,进行批判性学习,看了看,那哪里是迷信,老祖宗太牛逼了!

 


 

说相由心生,这里其实有一个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心影响相,还是相决定心而影响命,我不是很懂,也没有老师教我,但是我认为这里面和书法也是想通的,有个词,不是叫“书为心画”嘛。


其实你的书法和你的内心,也有很多相互作用关系,在这里,我想接着前面“心跳”那个伏笔说。



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强调过,初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抛下自我,在各个方面无限的接近古人,包括工具、笔法、字法、章法等等,我们往往更重视技术,对于那些“虚”的东西不是很在意,比如古人的心情。


我们看看书谱,前中后的线条、结字变化,刚开始非常端庄、稳重,然后逐渐出现一些起伏,再到后面起伏非常大, 一些夸张的用笔和结字出现,再到最后慢慢的似乎又平静下来,但比刚开始似乎能自然些。有人说这叫“起承转合”。




我们不去探讨章法,我们说提按,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提按的变化,是书家书写过程中,内心的波动造成的?


大家有没有一种体会,我们以前做作业,或者写个东西,用硬笔写的时候,写着写着,某一笔突然你想拉长,或者写着写着,你发现没对齐,或者你发现作业的第一页很整齐,越往后越乱?(反正我是这样,本人高考模拟考试曾两周蝉联“全校最乱数学卷子”奖)


为什么会酱紫?——你的手感和心情在变化。



可想孙过庭写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些变化的,书谱据说是誊抄稿,刚开始老孙想我要留给子孙书文俱佳的作品,然后越写越放松、熟练,就开始挥洒,写到一大半的时候,心想自己的理论和书法太牛逼了,开始更肆意的挥洒,自然会出现笔调、字形上的变化(你也可以试试高兴和难过的时候临帖创作,你也可以想想为啥祭侄稿再难复制!)。


所以在心境上,你也要想办法去靠近,但是下面这位同学的作品,就只顾了把横向的用笔写出来,注意了字形的准确性,整体上看着有些平。即便这一块的的“提按变化”非常弱,但也需要你抓住这仅有的“消息”,你仔细看下,是不是粗的地方,点画离得也近,细的地方,周围也比较舒朗,这个技术放大、夸张,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顺带说一句,这位朋友要注意字势,所有字写的太正,有些板)



其实从传统的书法作品来看,提按可能是随机生发,是心情和手感的调节变化,但随着艺术的自觉,提按成了一项技术,明清至今,提按已经成为构图的重要手段,没有提按,在展厅环境下,大字或大幅作品中,很难对人造成冲击。


你有没有常听见“要有节奏”这个话,我们考虑下啥叫节奏,有过扭秧歌的朋友应该有体会,好像是走三步,退两步,这应该是算两种步调,你把它反复使用,是不是就形成了323232...的扭动向前走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节奏就是重复出现的变化,同样的,你是否会去考虑书法的节奏都有哪些。


当代人爱利用提按强调变化






当然,这时候,有人会站出来,把八大山人和弘一大法师的作品拿出来准备扇我的脸,但是我想说,技术之上是风格、才情、审美的表达,这个层面,技法只是你的调料,看口味取舍。




另外,为了防止更多人抽我,再补充两句以免以讹传讹,古人的“心跳”不光是会造成提按变化,你看“寒食帖”的起承转合,在结字变化上,可以用“真他娘的精彩”来形容!




2016年5月于清凉山


满篇废话,只愿能解君晚上看电视换台无聊之苦耳;

一纸戏言,不知可缓您平常学书法临帖乏味之痛乎?



......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观点稍显偏颇了点,还是有些刻意用”提按“强调线条变化,来以最”绝对“的方式告诉线条的变化,但有意义的在于强调心境对书写的影响,只不过若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心跳”,显然有些”技法唯心论“的意思,也不符合当代”尚技“的审美特点。但反观之,没有”心跳“的作品也是难以打动人的,至少,从技法上讲,往往也是缺少书写意味的。


翻出这篇旧文其实是想说出古人作品更多的信息量,不拘泥看到的一点一画,狭隘的都归结于所谓的”提按“。当然,除了毛笔的性能与书者的心跳之外,让书法产生变化的还有汉字本身。


总而言之,更多的理解古人才能写出古意,理解古人就是理解自己,只有当你写出来你所理解的”王羲之“的时候,你写的才是”王羲之“,否则就是王羲之所讥讽的”仅得点画耳“!


作者:书法杂志社 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笔法的奥秘就在这简单的一个动作!
笔法·笔力·线质------白砥
怎样练好钢笔字
就碑写碑,是学《集王圣教序》的大忌!
古人这一笔技的奥秘,说白了就是个动作,一看就会!
掌握这七个技巧,让你的书法“力透纸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