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古镇——回郭镇

      【 回郭镇概述】

       回郭镇地处巩义市西南部,是郑州市的西大门,地处郑州和洛阳之间,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豫西重镇之一。隶属巩县(现巩义市),明朝归苏村保,清朝属罗堤里,民国时为回郭区。

       回郭镇南北嵩邙对峙。地理坐标为北纬34*41*,东经112*51*。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7公里。东、东南分别于芝田镇、西村镇接界,南于鲁庄镇毗邻,西于偃师市接壤,北于偃师市山化乡隔伊洛河相望,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辖二十一个行政村,除一户两人为回族外,其余皆是汉族。这里有碧波荡漾的洛水,涓涓长流的休水,曲折蜿蜒的曹河,波光粼粼的沙沟河,数万年来,天造地设地在这里雕刻了一望无际的洛河平原。

       在过去,作为自然集镇的回郭镇包括东庙、李沟、卢医庙、北寺、马口等五个村。周围城墙高耸,东西南北八个寨门威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作为行政区域的回郭镇更包括河洛两岸的十八苏村、干沟、柏峪、柴沟和东部的清易镇、北罗、柏坡、漫流等二十个村。南依嵩山,北濒洛水,东西交通大动脉穿中而过,历来是豫西各地货物集散地。

       华夏文明浩浩荡荡,历经五千年,回郭镇独享了期中四千多年的荣华,内中蕴含了政治、科技、商业、宗教以及民俗文化,多元并举。清末民国以来,由于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使工商业逐步发达。商贾云集,被人称为“小上海”。

       回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0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据《竹书纪年》等诸多文史记载,夏代第二个国王太康迁都斟鄩(今回郭镇北罗村一带),一直到中康、少康、夏桀等,数百年间都在这里主持国事,创造了灿烂丰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灰坑文化层遗址,著名的《洛神》传说也起源于当时的刘村一带。经考古论证,古都斟鄩北靠洛河,建有内外城郭,内城就在邻近回郭镇东的罗庄(今北罗村附近),是贵族与民众居住的地方,外郭就在现在的回郭镇,是从事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回郭”原为“廻郭”,是古都国城的形象记述。清乾隆年间,由于商业繁荣,回郭镇与朱仙镇、社旗山陕会馆、荆紫关镇并称为河南四大名镇。

       回郭镇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20世纪40年代以发展卷烟业闻名全国,创办各类烟厂50多家,产值达1700万元(银元),产品远销国内各省,从而赢得了中原“小上海”之美誉,现在著名的新郑烟厂就诞生于当时的新中烟厂(当年的新中烟厂由回郭镇迁往新郑县)。


       一、【回郭镇的历史由来】

       回郭镇在巩义最西部,伊洛河南岸。据传,唐朝以前未建村落。每年雨季,曹山坡的洪水顺着南崖壕沟急泻而下,招致水灾,使这一带非常荒凉,仅有(东)安、(西)康、(南)胡、(北)方四姓人家紧靠岭边居住,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农桑之余常在坡头河湾处烧制石灰,因此人们称这个地方叫“灰坡头”。

       镇东柏坡岗上有一金代汾阳王庙。明宣德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叙奉旨“在巩祀宗陵”道经庙前,见“环庙古柏树万株,苍翠未然可爱”。这便是有名的东周(巩县)八景之一:古柏南岗,今已伐废,但存石碑一通,记云:为平“安史之乱”,“郭令公道经是邑”。曾停驾安乐乡(在镇西一华里处,即现在的驻驾庄村)。“粮草俱绝,征求于此”,郡人跪而告曰:“草可得而粮不可得”,问其故,告曰:“是邑之南岗,常有妖雾交腾,散于田野,年租之外,余无所得”。郭令公为民除害,“翌日领兵 此岗下”。找到妖风出口,指之曰:“四方之乱,予皆扫除,妖氛敢为害邪!军还冢而回”。郭把剑直插洞顶,以镇妖邪。“自是后,妖氛不复为灾,郡人蒙福。五谷丰登”。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在岗上修了汾阳王庙,堵死妖风口。再建“遏风洞”。从此郭子仪回军除邪这一举动便铭刻在人们心中,灰头坡由此演变为“回郭头”。

到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多次往这里迁民,使这一带人烟逐渐稠密起来。这里至今流传着这样两句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不少家庙以至村中住户,在春节贴对子时,门额下还写着“洪洞南迁”四个字,人们念念不忘祖籍。随着人烟的稠密和商业的发展,“回郭头”逐渐演变为“回郭头镇”。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巩县志》载:全县分为九保二十二里,“回郭头镇在西南苏村保”,“每月九集”。后来省称“回郭镇”。

万历年间重修龙兴寺社学碑记云:“县治西南隅五十里回郭镇者,郭子仪回兵处也……”清代,全县分为十里,回郭镇属罗堤里。


       二、【回郭镇的文物古迹】

       回郭镇的文物古迹颇多,据历史记载考证的有小訾殿、罗庄、驻驾庄等还有宋陵(哲宗陵属回郭镇陵区)、五冢、独冢。大的寺院有玉晨观、白云寺;有名气的有包公庙、卢医庙、郭子仪庙(即遏风洞)等。

       1、小訾殿:传说中的夏代曾在此建都,春秋时为訾城。宋代依然,后为訾殿,讹称“小芝田”。

       2、罗庄:现在的北罗村。此村为古城,在唐、尧、舜、禹之世属豫州,夏禹曾封夏伯于此,为夏伯国,建都斟鄩。武周营洛后,鄩为畿内重邑,是为罗宫。秦汉后罗宫废为聚落,但其地或以罗名,于今为罗庄。

       3、驻驾庄:唐汾阳王郭子仪于公元575年,平安史之乱,回兵长安,驻驾于此而得名也。

       4、回郭镇:原名灰坡头。公元575道经是邑,曾率兵平黑风妖,故得名矣。

       5、遏风洞:回郭镇东有约五里许,有一岗,称之为“古柏南岗”,巩县八景之一,唐郭子仪庙亦在此,庙旁有洞,俗称“恶风洞”。相传,古时,每岁禾稼将熟时,洞出黑风伤害田禾,以致附近居民岁闹饥荒。郭子仪平乱班师,取道洛阳归京,领兵至此,索粮不获里人告以是,南岗常有毒雾为灾,故田谷不收,无以供饷。汾阳王乃旋军登其上以压之,毒以因息。年年丰登,里人蒙福,遂立庙祀之。“恶风洞”改名为“遏风洞”。现在除洞尚有迹可观外,其余不复存在。

        汾阳王(郭子仪)庙金碑记

       柏漫村南岗,原汾阳王庙,大殿庙前檐下有金代时立的“唐汾阳王庙记”石碑一通系金宣宗完颜珣元光二年(公元1723年)二月立。

碑文叙述郭子仪一生功绩,并载郭子仪领兵至芝田县(今巩县),漫流村南岗时,曾为反除“黑风妖”而后年谷丰登。于是尊而立庙。庙前檐下另有一石刻着明万历年间邑宰(即县令)顾汉题的七言绝句一首,亦为叙述郭子仪的功绩。

       现金碑无迹可寻,唯碑文上有抄录:大唐功臣汾阳庙记

       礼典云:有功于民则祀之,忠于国家则祀之,法施后世则祀之。由汉以来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汾阳郭子仪伟欤?子仪,华州郅县人也,天资忠诚,与李光弼齐名,而能力辅唐室,天宝之末,盗发陵幽,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当是时天子西走,唐祚若赘,公东西往来,前后百战,自灵武、河北、河南、彭原、廊坊、河东、凤翔、西京、绛州,亲领兵经行,复致平定。二十年间,身为天下安危。天子老之曰:果吾父也,若非压以至诚,焉能致此。玄宗以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又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进封平阳郡王,代宗不名垂泣,谓左右曰:真社稷臣也,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德宗封为汾阳郡王,尊为尚父,事此四朝,累增名爵出将入相,校中书令,考二十四。虽唐命方永,永有忠贯日月,神名扶持者哉!虽齐桓、晋文比之为偏。前后赐良田,珍宝不可胜计。故史臣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富贵寿考,衰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 。时年八十五。噫!生而聪明正直,没而为神。芝田县西南隅有庙存焉,父老相传曰:郭令公领兵道经是邑,而草粮俱绝,征求与此,郡人跪而告曰:草可得而粮不可得。公问其故,告曰是邑之南岗,常有妖雾交腾,散于田野,因而为灾使五谷不登,年租之外,余无所得。兵遂虚宿于此。翌日公领军此岗上指之曰:四方之乱,予皆扫除,妖氛敢为害邪!军还冢而回。自是后,妖氛不复为灾,郡人蒙福。五谷丰登,而尊其庙貌焉。

       昭武大将军行芝田县令兼管口常平仓事移刺文林郎守号州军判天党赵琢撰。

       维大金岁次祭未元光二年二月十有五日,中京金昌府芝田县漫流村彭顺同男彭泽立石:

       赞成人乡老傅政

       嵩阳石匠张善刊


      6、 四座庙宋代重修启母少姨庙碑

       回郭镇西二公里柏峪四座庙(现为柏峪学校分院)内,北面教室墙上嵌砌有宋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重修启母少姨庙碑,由平阳乡贡进士乔《《《》》》 撰文,刘璃书写。高一点三米,宽六十厘米。碑文内刻有唐武则天,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等中岳嵩山,见夏后启母石,遂封夏后启母(夏禹妻)为王英太后,启母妹少姨为金阙夫人,供后奉祀。在唐开城四年(公元836年),巩县人马彦卿在柏谷之却地(即四座庙)始置别庙,以便乡人祭祷。及宋代时又重修次庙。

      7、 包公祠: 回郭镇原南街西头,有包公祠,祠祭宋包拯之庙,庙不大,只有包公塑像一尊,现已无存。

       8、卢医庙: 现卢医庙小学所在地。卢医庙门向南,门南边有一戏台,庙正大殿为卢医扁鹊神应王,上有匾额曰:“功并神农”,两厢房为十代名医。东院另有三皇殿,西边院为五圣殿,还有鲁班先师。今一切荡然无存。

       9、龙兴寺: 在李沟口俗称南寺,该寺原为“李氏家佛堂”,创于大明天顺年间。起初只有水陆殿,天神像,是李氏五世祖李俊为其母晚年修真养性处,明成化年间始建大殿,塑观音像三尊。额曰:“极乐世界”,两边有十八罗汉和十殿阎君。现无存。

       10、清凉寺 :俗名北寺,现北寺学校所在地,建于何年已无考。大殿塑释迦佛三尊,两边是十八罗汉。过厅中面南为伽蓝护法神,面北为韦陀(此亦护持佛法者)。东厢房为说法菩萨,地藏王菩萨,周围十帝阎君。壁画上绘“金桥银桥”、“十八层地狱”、“锯桀分身”、“碨捣磨研”等。西厢房为关帝和普静禅师,禅林门前为钟鼓二楼,前殿塑四大天王像,大门内塑哼哈二将。两旁有石狮。这一庞大建筑迹象全无,只剩下“清凉寺”横额和一通字迹模糊的石碑。

       11、玉晨观: 坐落在李邵村,创建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总面积有1400平方米。坐北向南,山门左右有掖门,门前有铁狮子一对,穿过山门正中二十米处,有方五丈正殿,左右配钟鼓楼及厢房,房二十七间,内有清明碑二十余通。

       正殿木材建筑结构,坐于高出地面一公尺的砖台上,台周围铺以青石。殿前有条石台阶和五米长的月台。殿高约五米,长广各五间。由高柱承托屋顶。外层还柱十八正面石柱上刻有三幅对联:一是“一气化三清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两仪生四象乃图中太极所自生。”二是“玉晨传古观松峰月洛浦云祥光缭绕,宝塔会天尊儒门祖道家宗归乃掌握”。三是“乾坤一万祖形形色色真谛渊源,道德五千言原原本本盗人心胸。”内层八柱四梁,柱下石础,或为鼓面,或为仰莲,雕刻精细花锦。悬山房顶,飞檐出厦。檐下斗拱三重,龙头昂出。正面拱壁间有龙虎、云花、楼阁、人物彩绘、阑额饰三角金锭。屋顶为红绿琉璃瓦,九脊四坡下垂。脊面连鹤牡丹,盘龙滴水瓦当,正殿内有太上老君像三尊,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故名三清殿。两旁塑四大天王站像;东厢房火帝真君,西厢房救苦菩萨,山门内有哼哈二将。今已无痕迹,唯李绍学校在此拔地而起。

       12、龙兴寺: 回郭镇李邵村北一里许,有一龙兴寺,经查证系元代建筑。寺院面积四亩有余,寺内有大殿三间,大佛像一尊,前有月台,旁有松柏,和尚一名,靠庙产地维持生活。

       苏村的由来和游腊社的兴起,都与龙兴寺有关。相传最初和尚苏罗佛得知寺内有一妖魔,每逢除夕,出来骚扰,把群众准备过年的食品一掠而空,人人为之担惊害怕,苏罗佛建议,附近各村,每年除夕都要敲锣打鼓,转村游行,以镇妖魔,可避灾难,这就是游腊社的起因,此社延至建国前夕。

       苏罗佛为民除害,舍身下井降妖,终未返回地面。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井上建塔一座,在大佛旁,又塑其像。同时又将附近十八个村庄命名为十八苏村。

       13、元宓妃庙 :在刘村村西北,元代建造,相传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宓妃庙也叫洛河娘娘庙。

       14、白云寺: 干沟村西南半公里休水(干沟河),是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造的白云寺,原名柏谷坞寺,群众称藏梅寺或藏米寺。

       唐裴崔少林寺石碑记:有开皇中有诏,柏谷屯地一百顷,赐少林寺盖柏谷地属少林又于柏谷建寺。“又记有王世充和唐太宗作战时,少林寺和尚志操惠师曾执捕王世充侄儿王仁泽献功。太宗嘉其义列,频降玺书宣慰,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明弘治四年(1491年)、嘉靖五年(公元1562年),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都有重建和扩建,清代不断粉饰金装,开佛凿窟,田产仍有近百亩之多。《明胜志》记有此寺“佛像精巧美丽,有牛舂马簸水磓之利”,今仅存佛窑三孔,迹象全无。

      15、 白云寺隋代造像柱:郑州市文物陈列馆中,存放着一座隋代的像柱,高三点六米,上截面四方体,每面造像佛龛四至六个,共十九龛。佛像多位立姿,衣饰刻画清晰,唯佛面多已残损。下截是十六个凹面组成的圆柱,铭文已斑驳不全,从题记看出,五百人捐资建造双石宝柱,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立。

       16、小訾殿北魏造像碑:在小訾殿村北洛河堤外,曾有一通北魏时的造像碑,碑两面均刻有佛龛,正面三层,上面莲花帐幔里,有一身披袈裟袒胸的坐佛,中层两佛龛刻一佛二菩萨。下层最精美,中间大龛,刻一佛二弟子,龛外两边刻二菩萨;像皆有背光。龛两边刻饰双柱,下施莲花柱础,龛楣左右为二飞天,衣纹流畅、清晰,姿态活泼生动。背面碑额有“九山万世明公显灵碑”九个残缺篆字。现碑文已无存。

      17、 宋陵: 回郭镇陵区,亦叫八陵陵区。此陵区距郑洛公路三公里,在白云山下。八陵村东南是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村西南是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两陵相距四百米。

       神宗赵顼是英宗的长子,在位十八年,于公元1085年三月死于开封。时年三十六岁。同年葬于永裕陵。衬葬的后陵四座:即神宗向后陵、神宗朱后陵(哲宗生母)、神宗陈后陵(待宗生母)、和徽宗王后陵。此陵院建筑遗址和石刻造像较整齐。

       哲宗赵煦在位十五年,于元符三年正月死(公元1100年),同年葬于永泰陵。此陵石刻造像保存尚好。哲宗刘后陵在陵西北约二十米处,陵园北尚残存有一段神墙。高达四、五米。

       八陵村南半公里处,东西排列三座墓冢,属亲王墓,因无史可考,不知是何亲王。冢正北回郭镇清东、清中、清西三个村的广大土地上,有不少石人、石羊等石刻零散在地里,或倒或立,亦有埋在地下。往西九公里是回郭镇柏峪村,时有发现宗室亲王、子孙墓,并出土了不少墓志,这里是庞大的宋陵末端。

       18、关帝庙:当地俗称大庙,位于清西村,建于唐代或宋代,原大殿气势恢宏,蔚为壮观,里面的石柱两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大庙前的长土坡,被称为自然村“庙坡”。大庙解放前曾是回郭镇著名的完小,后来是清西小学和初中。八十年代初因在大庙西建新学校,把大庙拆了,用大庙的椽子和木立柱,做新学校的门窗。现在,原址附近只留下一棵郁郁葱葱的老柏树。据说,此庙在老《巩县志》中有记载。

      (附注:在原巩县1988年公布的“巩县主要文物一览表”94项文物中,回郭镇有4项:1、白云寺【清代】位于干沟村。2、漫流汾阳王庙【明代】位于柏漫村。3、砖桥【清代】位于干沟村。4、张家祠堂【清代】位于清西村。) 


       三、【回郭镇历代名人】

       回郭镇兴于唐,系千年古镇。清康乾盛世年间,随着人口的集聚,回郭镇商业逐步兴起,但是在随后的清末民初一段时期,人民生活仍然沉重多灾,在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压迫的痛苦后,许多贤人志士意识到,愚昧和无知只会贫穷和落后,要想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办教育、出人才,以李显白为首的革新派人士率先在镇内创办了公立学校,下设工厂培养和学习工业技术,从而为棉纺织业奠定了基础,到30年代,各种商号、客栈、饭店、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尤其是卷烟业发展迅猛,河南著名的新郑烟厂其前身就是当时的新中烟厂。到四十年代,卷烟业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烟厂达四十多家,为烟业发展配套的铁工厂有十几家,纺织业、印刷业、粮行、花行、药店、杂货店、京货估衣、客栈等一街两行,市场已经形成,并且较为繁荣。香烟远销陕西、山西、东北各省。回郭镇人坐地销售,初具规模,回郭镇成为声名远播的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誉。

       1、 章奋: 原名张俊良,回郭镇清东村人,1916年5月生,1965年7月在北京逝世。学生时代,曾求学于洛阳职业中学,西北农学院。在此期间,接受党的教育,1937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就学于陕北公学。1938年入党,历任连指导员、空军部队团政治委员,1964年转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任政治部、组织部处长,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2、张仲鲁: 原名广舆,男,河南省巩县回郭镇干沟村人,光绪乙未年九月十五日生(1895年)。九岁开始入私塾,三年后转入该村初级小学。一年升入县立高小,又一年考入开封中州公学班,一年半又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读书七年,1917年河南省招考公费留学生,应试取得第一名,次年出国,进入美国米苏里大学矿院,于1921年毕业。1922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是年赴美国北部铜矿工作,次年春转赴机械制造厂工作,1925年7月回国。

       回国后当年,担任福中矿务大学校长,同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任河南大学教务长、校长,1928年任清华大学秘书长。

1931年任焦作工学院院长,同年又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总务长。1934年调任河南省府委员。1935年冬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总务长,1940年认河南省建设厅厅长,1944年任河南省经济部参事,1948年任长沙农业机械公司经理。1949年在武汉被推选为中南区代表,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同年九月到北京。11月任中国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0年调任国家煤矿管理局总局副局长,1950年春被选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后被推任为河南工业厅厅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迫害,后逝世。

       3、王冠英: 字蕴三,回郭镇卢医庙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幼时在家乡读书,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无线电系,潜心攻读本科三年,研究生二年,获硕士学位。于1929年返回祖国。回国后任国民党政府赴纽约调查原动力委员,河南省官费留学考试委员。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焦作工学院、中央工校、重庆大学、河北工学院教授,历时二十七年。1950年在工学院电机系任教期间,因患冠心病,急治无效,于同年7月2日逝世,终年48岁。

       王冠英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除常年执教讲授外,亦曾参加兴办焦作工学院,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工作,曾任中央工校主任,在普及科学、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尽了很大努力,并有所建树。

       王冠英先生的夫人李淑卿,现仍健在,子女六人(二男四女)均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其中四人参加共产党。分别在东北、天津、北京、河北等地从事教育工程技术和企业领导工作。

        4、李显白 :字丕卿,回郭镇东庙村人,清同治七年(1869年)生,幼时读书用功,乡试为生员。由于政府政治腐败,软弱无能,民不聊生。青年时期的李显白目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痛感强国富民责无旁贷。于是立志革新,主张实业救国。历任地方公务,不辞老怨在推行男剪发,女放足运动中,他首当其冲。光绪二十九年(1908年),与巩县维新派名流王敬芳、刘连青等人在巩县改良教育创办新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显白本着“实业救国”的精神在回郭镇东大庙(现医院、伞厂所在地)创办了巩县公立速成工业学堂兼实习工厂,这是巩县一所最早的工业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正值国家选政,李显白被委任为县自治筹办员,旧派仇意愈深,以刘作训为首的旧派唆使张华南、刘炎、吕根等数十人,于四月二十二日夜,在大街一商店将李显白诱出,拥至洛河滩被吕根等人杀害,时年四十三岁。

李显白一生欲办三件事,一是办学堂,二是在南岭坡头种柿树,三是在洛河滩修一引水渠,灌溉田地。但终因正处年富力强时,以身殉职,未能全部实现。

       5、刘治堂: 刘济南,字治堂。回郭镇刘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自由勤奋好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秀才。后就读于嵩阳书院(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开封大梁书院、河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参加同盟会。毕业后任河南省检察厅推事遂平县承审员,民国三年(1914年)辞职回乡创办正义小学,任校长,聘请名师,教学严格。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学校停办。他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诸如刘宝森(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冠英(留美学生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中央工校重庆大学、河北工学院教授。1950年去世)等。

       1915年,刘治堂因友人任陕西府谷县知事,应邀去任师爷。不久,升任府谷县麻地沟县佐(驻于县内边远要地,不与县知事同城,而独立办公的副县长),以精明干练著称。1918年,任陕西延川县知事,在十一年时间内,先后任陕西横山、葭县、府谷、榆林等县知事和神木县县长。

       1930年,到河南任阳武县长,1933年到安徽省蒙城县任县长,1935年,离蒙赴亳县任职。

刘治堂事蒙期间,很关心教育,时常到城乡各校视察,于民国二十三年,举行一次全县小学“奖考活动”,全县个小学五六年级中每班各选两名优秀的学生代表,到县府办公厅参加考试,县长亲临考场,巡视监督,考后张榜公布,举行颁奖大会。奖品为《丰乐亭》字帖一本、大号黄铜墨盒一个,盒盖上边刻着“县长刘治堂赠”。这是旧中国蒙城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刘治堂于1963年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四、【回郭镇民俗】

      1、 婚嫁 :

       建国前一直实行包办婚姻,大男大女的婚姻大事,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娃娃媒(小孩订婚),指腹为媒(两家女人都有身孕,预先约定,若生男女即为亲家),有童养媳(即买个小女孩,长大为媳)。但一般的做法是:有儿或女长大成人了,请媒人(又叫冰人或月老)给说个媳妇或找婆家。媒人往往先到女家提亲,经过反复商量、算命、合八字、打听门第、相媳妇索要财礼,双方同意了,先行小礼,过“指实帖”(有一定格式)双方买少量东西,互换龙凤启(启上写男女属相、年龄、籍贯三代,媒妁以及地久天长,白发偕老等词语)。即将结婚时,还要行大礼(即结婚时女家要的东西买够选日子送去)。娶亲前,男家预先让人看个“好”(结婚的日子),写个帖子送到女家,这叫送“好”。女子出嫁前邀宴亲友,邻里来宾贺喜,多以衣物相赠。

       男方娶亲前两天,同族人等就忙着借家具、杀猪宰羊、蒸馍、请唢呐班、绑轿等。头天就张贴门对,散发请帖。晚上张灯结彩,唢呐吹奏,邻里小孩嬉戏玩耍,亲朋好友送礼纳彩。过“好”这天新郎披红乘轿前去迎亲,启程了,唢呐在前边吹吹打打,花轿随后,夹礼匣夹毡各一人(引礼先生)伴随而行。一路上凡遇大石、大树、井、桥、庙宇以毡遮之,并贴“花红盖之”,见桥要放鞭炮。到女家,新郎和引礼先生以贵宾相待,坐正席。吃过饭,女家行插花礼(即给新郎帽上插两朵金花,并用红绿绸子十字披红),后男方要给女家下厨(即慰问厨师)、叩喜(跪拜祖宗),吃二顿饭,方可启程回家。新娘穿嫁衣裳顶红盖头哭哭啼啼与家作别。行走次序是:鼓乐、顶轿马(女方安排)、新郎车、引礼陪礼(女方安排)、先生车、新娘花轿、女方帮轿亲族兄弟四五人,娶、送女客若干,拿陪送嫁妆人若干,一字排开,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回来路上引陪礼先生和新郎,看到贺桌时,下车行礼,下谢帖。花轿到门前,鞭炮齐鸣,花轿未落地,有厨师二人,一人拣花、端醋,一人燃草把、绕轿三圈,口念吉言:“烧烧燎燎,花轿来到。花轿到门前,四季保平安……”。花轿落地撒草料(谓之防天马、天狗星作祟),有专人搀扶新娘下轿,进家门两旁放置草人两个,一曰高公,一曰何堂,后新娘过剩子(织布用,俗称骑马过剩子),到中院天地桌前,拜天地、高堂(父母)、夫妇对拜,然后新娘捧柳斗(预先置于天地桌上),里面放有麦和称,意在长大成人了,要好好过日子。进新房,喝面汤,上头(把辫子梳成发髻)。接着来人吃饭,饭中新郎向女方长者叩头,女方长者下厨,叩喜,到新房安慰新娘,再开饭。席毕,男方向女方来人封礼钱,女方又到新房少坐,见公婆,交代几句客气话,旋即启程回家。

        晚上,小叔小姑子闹洞房至深夜(闹洞房为生小孩中有贵人,鬼邪不敢近),送新郎入洞房,大事方就。第二天,娘家父母瞧闺女,第三天翻箱,邻里姑嫂到新屋翻箱倒柜,多为看新娘嫁妆。

      2、 丧葬 :

       人死了,穿上预先准备的衣帽(衣服三套、五套、七套,以套数多少示贫富)。放到草铺(下边放置两条板凳,上放一条荆席,席上放上和年龄同等的谷草)上。前头放一张桌子,桌子与草铺中间竖立一道风门,以白布遮之。桌上供食盘碟若干。死者一手拿如意钩,一手拿打狗饼,口中衔一红线拴的铜钱。儿女和亲族(辈分小者)穿孝衣,戴孝帽,一遇来人跪而哭哭啼啼。晚上多有邻里置办果合、冥金祭之。夜深,儿女守灵,睡谷草意为尽孝。一般停尸一、三、五、七天,或选好日子为准,后将死者抬进棺材里谓之入殓。同时有阴阳先生选墓地看风水,找人打墓,给亲朋送信。并准备哭丧棒(柳枝)、金盆(用瓦盆糊上金纸)、迎魂幡(因人而异,而孙辈分多,幡的颜色亦多),定花马(纸马一匹,有马夫,马上放置钱袋,里边装冥金和打狗饼,男的马,女的轿)。出殡前,来客吊孝,孝子祭马,祭罢烧之。孝子磕头回到家时,棺木正在钉口,孝子跪而哭喊曰:“爹(娘)钉口哩……”,接着抬棺送葬。有的还要开追悼会,怀念老人的丰功伟绩。如有响器班,还要唱戏两天,出殡当天响器班还要跑灵等。下葬男孝子扫墓,后下棺放好,重下去扫棺,在墓内要用孝衣包些土,上来后和直系的子、女、媳围墓正转三圈,倒转三圈,谓之圆墓,而后放供品烧纸,旋即哭着回家,封墓时把柳枝作的幡插在墓的正前方,墓多封为鱼脊背形。

      3、 礼俗:

1、婚礼: 青年男女结婚之日,亲朋赠送礼品,予以祝贺。有送布、被单、被面、毯子、茶具、灯具、现金等,谓之婚礼。

2、做寿: 每遇年老人诞辰之日,亲友携礼品前往祝贺。一半多是出嫁女儿,回娘家为其父母做寿。

3、满月: 每逢生小孩,亲友以鸡蛋、豆腐、花布等赠送,建国前还有送银首饰、长寿牌等礼品。

4、乔迁礼: 近几年来,遇到搬家,亲友送上日常用家具如锅、碗、盆、瓮、现金等。

5、吊孝 :在死者棺前烧纸、冥金,每遇人过世,乡里多有送纸冥金、饼干等为之吊孝。死者子女或小辈亲友头上戴白布谓之守孝。

6、做七: 从人死那天算起,七天到坟上烧纸叫一七,类推二七、三七,唯五七亲友都来烧纸,形式较大,纸扎有纸箱、斗、摇钱树、家用电器等,一直做十个七。

7、过一百(儿): 老人死后一百天,子女摆酒接待亲友,并去坟上烧纸。

8、办周年 :老人死后一周年,子女亲友以超过类似过一百(儿)的举动,二周年亦如此,唯三周年最为隆重。

9、上坟: 每年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儿之前,出阁女子回娘家坟上烧纸(系有父或母亡者,或父母双亡者)。清明节、十月一儿当天,家人到坟上祭祖,摆供食,烧香,烧纸,统统谓之上坟。


      4、节令、节日:

      回郭镇自清朝,民国到新中国,领过几个不同时代,就节日、节令的纪念和庆祝,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有泯灭和发展。

1、 春节: 俗称过年,农历每年正月初一,是古代流传的传统节日,相传伏羲画八卦定四时以寅月为首(即今之春节),要烧香拜祖宗,互相拜年,男女老少着新衣戴新帽,吃好饭,给老人拜年要压岁钱。

2、 元宵节: 也称灯节。正月十五晚上家家点灯户户结彩,小孩每人提一灯笼到门外玩耍。正月十六改善生活,这是灯节的最后一天。

3、 正月十九 :老天爷上天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烧纸供奉老天爷上天。

4、 龙抬头日: 农历二月二,因天气温暖,万物复苏,所以称龙抬头。这天一早家家户户炒豆子,谓之崩蝎子肚儿。

5、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胸怀抱负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日。人们为了避免鱼食其体,每遇这天往江里扔粽子,意在喂鱼,勿食其体。于是流传至今。现在人们仍然保持这天吃粽子、吃饺子,门上插艾蒿的习惯。

6、 七月七 :即农历七月七日。传说这天在天河上有喜鹊搭桥使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们会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祷,请求帮助提高刺绣技术,成为“乞巧”。此习惯已失传。又传在葡萄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说话,此为戏言。

7、 中秋节: 即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叫八月节,是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有吃饺子、吃月饼的习惯。邻里亲朋互送礼品,庆祝丰收团圆。每到这一天,正值秋收大忙,皎洁月光普照大地,全家老少围桌共餐,象征一年勤劳丰收,吃团圆饭。每到这天晚上,家家在园中放置桌子,摆上瓜果月饼称为祭月。

8、 鬼节 :也叫寒衣节,即农历十月一日,俗称十月一儿。这天村里家家户户上坟烧纸,传至今天。

9、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早上煮吃米粥,称“腊八粥”。因已经进入腊月,离春节已屈指可数,故有“吃罢腊八饭就把年下办”的谚语。

10、 祭灶: 即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每到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拿麦糖(又叫祭灶糖)祭灶,还把贴在灶前的灶王爷画象取下来,用火焚烧,谓之“送灶”。

11、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人们忙碌了一年,到这一天就要把过新年的一切准备停当,“一夜连双节,五更分两年”,到处放鞭炮,烧香祭神,贴春联、年画。半夜十二点钟还要接神过年除旧迎新,庆祝过去的胜利,迎接新的一年开始。还有的阖家老小不睡觉,通宵达旦谓之“熬年”。现在大多数人以看春晚来“熬年”。


       五、【回郭镇的宗教信仰】

       1、天主教 :

       也叫圣教会。天主教在清朝前期传入回郭镇,到了清末罗庄村狮子店是其地点。1953年(民国二十四年)伊洛河暴涨,罗庄被水吞没,狮子店不复存在。有天主教赞助,迁教堂于沙沟河,教堂坐东面西筑窑洞三孔,并盖三间大教堂。内有小低凳数十条。后拆毁。

        天主教的传教士,分教区而异,回郭镇为意大利传教区。他们宣传信耶稣,对耶稣至终至诚可以升天堂,但是升天堂是在天地终穷的时候,死过的人一起复活,都到天主台前听公审判。天主耶稣在众人面前,审判个人的善功罪过,善者灵魂肉身同升天堂,享无穷之乐,恶者灵魂肉身同下地狱受无尽之苦。天堂是永远享福的地方。人皆向往,地狱是魔鬼及恶人永远受苦的地方,人皆恶之。

       人要升天堂脱俗,就得在教。先行“圣礼”(也叫领洗),洗去身上的罪恶,洗后即成天主的儿女,加之天天虔诚的祷告,死后可升天堂。圣洗时先起个圣名,男女圣名有别,男的叫“本都.玛音”等,女的叫“玛丽亚”等。付洗本是神父的职分,但在要紧时,不论男女老幼教友,只要遵守付洗的规矩,都可以给人付洗。付洗时,在额上倒水,同时念“我洗尔,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付洗就完了。圣洗地点、时间不定,只要想入教的人(即望教人)乐意就好。圣洗后即为教友,就要按照圣教的七件圣事去做。七件圣事即:圣洗、坚圣(坚固其心做耶稣的勇兵)、告解(为赦教中人在领洗后所犯的罪过)、省察(用心查改自己,或从领洗以来,或从上次妥当告解以来,所犯的罪过)、痛悔(悔恨自己的罪)、定改(立定志向,从今以后,宁死不敢犯罪)、告明(把省察出来的罪,在神父面前,告说明白)。

       天主教为了祷告念经,还办学堂,培养神父、修女。所谓神父,是修身而成的即上了大学后,再学哲学神学,成绩合格,在耶稣面前发终身愿,即为神父,但为数很少。所谓修女,学习了神学后,发愿二年、三年或五年保持童贞,这几年即为修女。过了这几年,重新发愿,继为修女,若想嫁人,不再是修女了。

       在教不在教的主要标志,是佩戴十字架与否。天主教还有一个活动是“避静”,每次三天,隔多长时间避一次不一定。“避静”即教友都到教堂吃住,按程序或念经,或讨论,或神父统一说课(即提问题有神父解答)。

       天主教也有半道叛教的,多是因为经济状况及对时势的认识而定,有的有了钱权,吃喝不愁,教规淡忘,自由脱教。也有罪过被赶出教门的。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圣诞节。

       2 、红枪会 :

       于民国十五六年盛行回郭镇。当时军阀割据,为了扩张地盘,相互之间时有混战。多数村庄为防患于未然,筑墙补寨,加以防范。民国十四年冬,各村红枪会成立。愿意入会者,洗净身体,向神跪香立誓,勿贪财,勿贪色,孝父母,尊纪律,保乡间。

       当时罗庄红枪会老师是梅金选。梅金选是登封梅村人,身材短小,貌不惊人,没有文化,但为人忠诚。人们称他梅老师。红枪会夜晚学习拍砖(即自己拿整块儿砖砸身上的软肉)、排刀(先把自己的胳膊伸直,方平在桌面上,用刀砍软肉或小腹部。刀必须直起直落,不能前后推拉)村民踊跃参加,锻炼身体以防外敌。每个人又自备长枪一根,铁枪头长约二寸余,木柄长约五尺许,枪头枪杆连接处装上红缨。

        3、福音堂 :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传教士来到中国,1919年传入回郭镇。

       他们宣传耶和华,可以升天堂。想升天堂,必须脱俗,洗去身上的罪恶,受“浸礼”。受礼等同于加入基督教,成了神的儿女。

       最初的传教士是美国人,先买教址,后在回郭镇、清易镇附近发展教徒。每个星期天到教堂做礼拜。

       回郭镇福音堂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负责人是刘喜森,天津人。半年后由河北人王慎言接任,再后来是登封人王五长负责。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鲁庄后林扬更新在王五长死后,购地七亩,建造了现在回郭镇福音堂后大殿,并负责当时的礼拜活动。此后又有巩县二十里铺吕金川接任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活动。


       六、【回郭镇的宗族活动】

       1、修家庙 (或称某氏祠堂):大凡一个姓氏多住在一个村庄,都有一个始祖(又叫立祖爷)。回郭镇多数人家是“明太祖迁晋民以适中原”时,从山西而来。当时各地来的那一位先人,即为祖爷。为了祭祀先人,多在本姓氏居住村庄中比较合适的地方,修建祠堂。祠堂形式较大者,修有大殿、廊房,雕梁画栋,绿砖红瓦,金碧辉煌。将同族先人按世系名讳立碑蘸石,或以布列世系表,供奉于殿内,门上高悬“某氏祠堂”,也叫家庙。回郭镇姓氏较多,有何氏、张氏、李氏、孙氏、马氏、王氏、刘氏、邵氏等。

       2、 祭祖: 一曰拜祖(统称祭祖),一曰上坟。凡有家庙,解放前都有庙产(地若干亩及供奉用的家具器皿等)。在村中有地位者可轮流种庙地,一轮一年,一年内祭祀一切开支由其支付,名曰做社,这个人被称为当年的社主或社头。新年前由社主将祠堂清扫干净,并将供果馔肴摆上,到正月初一,社主和村中主事人等到祠堂内烧香磕头祈福,清明节新社主请一台戏在祠堂前唱三天。事先由新旧社主和村中主事人等到祖茔(又称佳城)扫墓,并将先人英灵请回,供奉于戏台前,先人桌上供品丰盛,名曰拜扫。或寒衣节(十月一儿)或冬至节,在祠堂前唱戏,让先祖英灵享人间之快乐,或各户人家将近代先人写于白布上,名为轴纸(可解下,有轴,会卷起),每逢新年、节日,办红白事预先放下,上供果焚香烧纸,统谓之祭祖。

       随着人口不断繁衍、死亡,各家各户又辟新坟,每逢清明节、寒衣节,携带果品到祖茔供奉、烧纸、添土谓之上坟,也属于祭祀的形式。

        3、续家谱: 一个姓氏祖宗,为追念先人,不使先人失祀,隔上数十年,家族中有名望又有热心的老者为首,组织一部分有文化的人,将全宗族按世系枝蔓分列清楚,分门别户给予全面登记,谓之谱世系,也叫续家谱。目前回郭镇刘、魏、柴、李、杨、孙、邵、赵、马、王、云、晋、贺、邓、张、阎、郝、经、何、方等姓氏都有家谱。


       七、【回郭镇的传说】

       1、洛神宓妃:

       相传远古时候,洛河岸边住着一位叫宓妃的姑娘,她是伏羲的女儿。宓妃聪明美丽,会打猎,能捕鱼,人们都很喜欢她。

       宓妃长到十七岁的时候,出落得光彩照人、仪态万方。洛河里有一个龙头人身的怪物,被宓妃的迷得神幻颠倒。它常常无端地让河水泛滥,淹没了岸边的庄稼,冲到居民的房屋。人们再也无法在此生活下去。他放言说,只要宓妃嫁给他,洛河水患就会停止,人们便可安居乐业。

       美丽的宓妃怎能嫁给贪婪的怪物?人们宁愿忍受水患,也不愿让宓妃嫁给河怪。河怪恼羞成怒,制造了又一次的水患。

       河怪的意图终于被宓妃知道了,她想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牺牲自己,拯救两岸百姓。这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宓妃把满头的乌发梳了一遍又一遍,梳了七七四十九遍,河两岸便竖起了七七四百九十里堤岸。她把美丽的衣裳换了七七四十九遍,堤岸上便长起七七四十九里柳树。最后她告别了送行的乡亲,走进了洛河之中,从此成了洛水之神。

       洛河的怪物满意了,洛河的水患平息了。

       两岸的百姓为了纪念宓妃,在河岸边上建起了庙宇,一年四季奉祀,把她称为洛河娘娘。回郭镇一带,每年六月二十三有个古庙会,相传就是为纪念宓妃而起办的。(注:宓,读mi,姓。)

       2、 柏谷坞:

       十三棍僧救唐王 柏谷坞就是现在的柏峪村,是以前的水路要塞。隋朝末年,这里发生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 “郑”,封他的侄子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距洛阳城郊的柏谷坞,有少林寺千亩土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院。

       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草垛后嘀咕,仔细一听,是一对夫妇说话。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就一路讨饭投奔唐王。途经洛阳,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的玉印一个,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听他们说完,就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们两个把经过又说了一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和其他十三个武僧讨论起来,说那郎中可能就是李世民。都说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而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立即奔洛阳,搭救李世民。于是,十三武僧装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离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和尚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禁卒的喉咙,像捉小鸡一样,毫无生息地将他提到僻静之处,仔细盘问,竟然还是个总管。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添了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禁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禁地”。

       当即,他们有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等候;一路去捉拿贼子王仁则。在善护的带领下,昙宗、明嵩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只见星光下有三四个郑兵正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住处,想办法打开房门。屋内的王仁则正在奸淫一女子,忽见有人进屋,慌忙起身,举起宝剑,劈面砍来,昙宗来个镏金沙飞掌,拔过剑来,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打将起来。打斗之中,昙宗顺手抓起屋角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哎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那女子开门、点灯。明嵩进屋,用绳子将王仁则一绑,昙宗像扛粮袋一样,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绝尘而去。前行不远,就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是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李世民,便得胜回到柏谷坞去了。

       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电影《少林寺》讲的就是这些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巩义】河绘太极,镇名河洛
巩县六大集市
回郭镇古昔聊||赵中岳
潮州庵埠郭陇村凤廓古庙
河洛国宝——偃师会圣宫碑
厚重巩义:古村仓西风雨沧桑五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