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很多好的方法论,不一定适合你?




作者简介:


张景泓,在 '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家庭叛逆长大。平常喜欢打篮球、夜间散步、看书阅读、写写文章、骑脚踏车。毕业后跟朋友合伙创业,办了四年财务规划及传产创业的教育培训;出过一本书,写过专栏;赚过一些钱,但赔过更多钱。失败以后,才知道怎么真正地活着,开始努力过着不后悔的人生。


    ▲


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时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


做事要有方法,不要死脑筋地做!


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做事的方法。


有时候,某些方法的确很管用,也确实让我们精进成长;但有时候,某些方法却让我们一头雾水,“为什么这个大师用起来游刃有余,我用起来却徒劳无功,可是这方法论真的很有道理、很好啊!”


刚好这几天在新生大学公众号看到这篇《我的码字经 | 七条写作使用经验》,我反思咀嚼了一下,里面大多数的论点跟内容我都赞同,不过就是觉得哪不对劲,心里有些新想法,所以写了这篇新文章想来探讨我新发现的事情。


方法论能不能用,取决于你的目的是否明确


求学时代学数学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遇到 “公式解” 的题目,因为简单嘛!公式套进去,答案就出来啦!


不过随后就发现,人生没有这么简单,不是凡事都有公式解,能用一套固定套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连做事情的目的都不确定,那套用公式解出来的答案,又有何用呢?


方法论当然不仅限于写文章,不过我这边还是先以这个主题来探讨一下。


《我的码字经 | 七条写作使用经验》里面第三点提到 “文章框架及路标” 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基于:


好的文章我们读起来会感觉  “行云流水”,之所以会 “流” 得顺畅,都是因为逻辑清晰,中间不会有突兀的感觉。


所以,一篇好的文章的关键就在于 “文字如何按照逻辑来摆放”。所以,只要作者在写作时做好 “文章框架” 及 “路标指引”,那任何人读起来都会觉得轻松好读。


我觉得这个概念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好,是很有帮助的起步。但这边想先跟大家切入的点是:如果没有设定写文章的目的,那会让做这件事情变得很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考量的第一件事: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能想到的目的大概有这些:


  • 开心

  • 个人纪录

  • 练文笔

  • 梳理观念

  • 增加知识

  • 分享


目的不同,答案不同,不同目的造就不同的写作策略。用类比法来说:即便是想捐钱,我们也不会随便丢在路上吧!




“开心” 跟 “个人纪录” 就不探讨了,这些都属于个人理由。前者对于有些人来说,敲敲键盘打字是一种抒压的方式,可以让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很开心、忘记烦恼;后者则是一种人生轨迹的储存方式,开心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 “练文笔”,那不同的写作架构、风格、方法论就很重要了!你可以学习任一种你喜欢的风格、方法;也可以每一种都尝试,成为什么都能写的专业写手。这些都取决于你想练文笔后达到的自我成就是什么。


“梳理观念” 跟 “增加知识” 我就不细讲了,前者就是透过写作过程反思咀嚼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后者就是因为遇到问题想补足观念又去自我学习的过程。


而 “分享”,就是要先定义清楚:自己写作是为了分享给谁看?


  • 一般读者

  • 行业人士

  • 领域专家


没有哪一种最好,自己开心就好。当然,我说的写作目的能自己选择,前提是你是自发性、没有要跟谁交代的情形下,你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这件事。


比如说:比起严谨的架构型写法,我更喜欢讲故事,因为我认为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的记忆点更强。所以我之前的文章,都是透过身边遇到的人物故事开头,带到我想讲的观念跟理论想法,最后再由同样的故事收尾。


也因为我这样的笔法和风格,吸引到的阅读受众多是喜欢 “看故事学道理” 的人群,也就是一般的白领上班族,这样的结果也符合我当时使用的平台、自身情况、事业的需要。


而现在这篇文章,因为目的、受众对象、使用平台都跟以往不同,所以我也因应我的目的调整了写作风格与架构。


方法论的使用是取决于你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小标题写的是 “能不能用”,而不是 “好不好用” 或 “有没有用”,因为可能:


  • 方法 “好用”,但因为你 “目的不明”,所以结果 “很好但不是你想要的”。


  • 方法 “有用”,但因为你 “目的不明”,所以结果 “有效但与预期有落差”。


在还不熟基本的方法论之前,请先模仿别人


模仿是世界上最快的学习方式,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我们人类一直都很擅长模仿:小时候我们模仿父母、念书时模仿同学、进入社会后模仿同事或领导。新生大学里也有一位 XDite 同学在之前的文章《如何在五天内快速 “学会” 一门技能》有写过这件事,我帮大家画一下重点。


初学一门技术,遵循以下步骤:


1. How:找专家的 “实作方法” 课、“实作方法” 书,快速地跟着 TA 做。(请先一模一样地跟着做,不要自作聪明地改,也不要去问为什么。)


2. What:接着把 “成果” 做一点小修改,看看会不会有效果。


3. Why:把东西改得有效果了以后,再去查 Why。


五天都重复这样的循环,你就至少能掌握这门学问的 60%。因为初学东西时绝对不要用大脑,诀窍是 “用肌肉学习”,绝对不能让 “大脑” 介入你的学习训练过程。人的肌肉都是有记忆的,只要重复去做,就会记住。


也就是说,如果你也觉得自己跟我一样,不是万中选一、学习界的高手,那就最好别在自己尚未有足够领悟前低头蛮干,先试着放下心态按别人的方法学习。因为你不这样做,有很大的机率会让你多花不少时间碰壁,甚至最后还因此放弃了对你来说很简单就能学会的技巧。


如何理解一个新的方法论


理解一个新方法论的关键,在于你能多快抓到事物的本质、节奏与规律性。


我们看到那些在职场上短时间就能够叱咤风云而且游刃有余的人,绝对都是这类型的好手;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极快、学新技能的速度远远快过其他人。


与其说是天份,不如说他们对于 “理解新事物的敏感度极高”,所以能够很轻松地抓住规律规则、掌握节奏、直捣事物本质,那当然习得新方法论的速度就很快了。


我们要做的也是一样,如何提高这方面的速度,也决定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调适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通常,越经常性接触新事物的人,适应跟学习得也会越快、调整得也越快。所以,多跨领域学习,对于学习新方法论的速度会有显著的帮助,因为你懂得 “换位思考”。


不过,这边要补充一点。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很喜欢 “只运用自己的小聪明,而不愿意用自己的大脑”,也就是在抓住一个新事物的本质、节奏与规律性以后,就停止学习了,因为他们会觉得 “这样就够了,这样就能应付我的领导了“。


这种状况在念书的时候最常发生,考前熬夜个三天看书,考完以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样子的学习方式,学到的方法终究只是 “半吊子”,而不会是长久跟随你的 “方法论”。


如果想要把学习到的方法论做到自己能下意识执行出来,就得不断地 “练习”,持续 “内化”,透过大量的 “反复操作”,终有一天会变成你的 “内建指令”。


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别人的方法论不一定会完全适合你。


我们是有不同的背景经验、成长过程、个人特长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别人的方法论套用在自己身上,终归会有 “不相容” 的时候。因此,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是一件必须也必要的事。


比如说,因为新生大学的文章都是比较要有固定结构、逻辑有理的表示方式,所以我没有用我以往习惯的 “故事型” 手法来写作,但我也没有依照《我的码字经 | 七条写作使用经验》的 “文章框架及路标” 的概念来写,因为我已有几年的写作习惯与经验,我有个人的写作步调、节奏及方法。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取而代之的方法是:


1. 先打文章标题。(因为标题是我的文章想传达的意念,所以我多会先确认标题才写文章,而这篇文章标题我后来也没有改掉任何一个字)


2. 按照标题打出几个想分享的主轴。(不按照逻辑顺序)


3. 哪个主轴想法(灵感)特别多,先写哪个。(灵感来时,写作会行云流水)


4. 把想法都写完以后,会发现有几个主轴写得特别多,有的写得少,有的根本没写(原因可能有两个:觉得原主轴不重要了、或是跟别的主轴重合)


5. 接着做补写、调整与整并。


6. 整并完以后,调整文章结构排序。


7. 根据一篇好文章的标准与读者读的时候的逻辑推演,补足一些应该要写但没写的内容。


这就是我写结构性文章的策略,也呼应了 “别人方法论总会有跟你不相容的地方”这件事。


同理而言,你的方法论势必也不可能为所有人喜欢,所以请不要强加自己的方法论在别人身上。有时候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 “独有的” 的方法论


当我们对于很多方法论都融会贯通之后,除了修改、调整,我们还可以自己 “创造”,因为懂得越多,方法论彼此连结得越多,终究会形成一道网络资料库,进而延伸出只属于你自己的独有的方法论。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有一个独特判断合作伙伴的方法:没有做过需要 “先行训练” 才能做的运动的人,没办法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这道理怎么来的?


我这位朋友是个 80 后,白手起家,到现在在四个国家有公司,而在他有这样事业规模的时候,一个月完成了脚踏车环岛、横渡日月潭、爬玉山的壮举。并且,他也常常参加马拉松、铁人三项、脚踏车登山赛,而且是有得过奖牌的那种。


他跟我说:“会做这种需要事前锻炼的运动的人,必定身体状况不错、财务没有问题、意志力比一般人坚韧、并且有很强的自律能力。不找这种人合作,找谁合作?”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我这几年也开始从事这些运动,观察了去参加这种运动项目的人与同行的朋友,也都符合这些标准。




于是,这条原本他独有 “判断合伙人的方法论”,自从他跟我分享完以后,这方法论也变成我的了。


方法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你跟我一样,看了一个方法论或里面的某论点后,觉得格格不入、好像哪里怪怪的,这证明了一件事:你有在思考,而不只是全盘接收。


出现这种状况,不一定是方法论有误或是论点有误,可能只是这个方法论 “不适合现在的你”,或是这个论点 “违背了你独有的经验”。


这就好像我们在看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数据统计,你不一定都属于高比例的那一边,而可能是实验中的相对少数。这不一定代表你不对,但这是值得你认真思考的事情。


这种状况通常也会发生在你到达了某一个层级、或是有了足够多的领悟之後,因为见多识广对于方法论的理解也会越来越不一样。这就好像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就不会担心有如 “涓涓溪水” 的状况与问题,一切淡定处理即可。


不过,方法论就像笑来老师说的 “操作系统”一样,是必须不断更新的,永远没有 “最好的方法论”,只有 “更好的方法论”。


所以,别担心了,有些好的方法论让你觉得格格不入,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独一无二。


校订:吴巍、姚色丰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你也应该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转载]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只例不论病症诊断
作文教学的得与失
英语议论文写作技巧
方法赏析 I《人文地理学进展》定性研究方法报告第三弹之“如何描述定性调查的发现”
一位老先生的议论文辅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