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骂二十年,汕头经济特区真的好冤 | 深度好文

说起中国的改革史,有两个城市一定避不开。

 

一个是深圳,作为共和国的骄子,它为脱胎旧制度的中国创造了多个第一。

 

另一个是汕头,它与深圳几乎同时起步,结果发展长期滞后。

 

在多数人看来,今天的汕头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政儿八经研究所认为,汕头恰是一枚极具城市研究价值的好样本。

 

看懂汕头,其实就看懂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逻辑。

 01

误区

今年2月,当汕头公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时,估计很多本地人都会长叹一声。

 

2080.54亿,全国排名第104位!

 

国内总共也就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啊。

 

表面上看,这个排名确实不光彩。

 

但所长还是想问,这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目前坊间普遍流行一种观念,就是汕头都叫“经济特区”几十年了,就应该发展得很好。不敢比肩北上,怎么也应该混迹于强二线,与无锡、青岛这些城市称兄道弟吧。

 

进不去,就是对不起经济特区这块牌子。

 

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而且是大错特错!

 

我们先来回溯一段小历史。

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汕头又位于东南沿海的边防前线,国家对汕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供水、供电、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极少投资,一批骨干企业还被迁移到内陆……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内陆城市,其落后凋零的面貌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所描述的汕头,不是1860年汕头开埠的时候,也不是1945年刚刚结束抗日战争的时候,而是1981年,中央批准在汕头龙湖试办特区的前夕。

    

在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广东的经济实力全国排名倒数,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以及后来的海南,都非常破败萧条,其工业基础根本无法与内陆地区相提并论。

 

反观当时的大三线和老东北,那是多少个共和国的骄子啊,长春、沈阳、鞍山、大庆、济南……国家的有形之手像一把剪刀一样,将沿海地区的农业收成都收割走,反哺到了这里,形成一个个工业中心。

 


当汕头开始从5分起跑的时候,别人已经有了50分的权重。这样的基础,注定超车很难。

 

中央之所以不在全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进行特区实验,而选择这些落后但有潜力的地方,就是考虑到试错成本较低,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全局。

 

这是几个特区的福气,也是他们的悲剧。

 

时至今日,多个特区表现平平就与当年底子太薄有很大关系。

 

厦门(3784亿)排国内49名省内第3


珠海(2226亿)排国内97名省内第10


海南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24位

 

或许你会反驳说,当年只有“苍蝇、蚊子和沙井蚝” 三件宝的深圳,不也照样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吗?

 

但你想过没有,深圳的经验根本无法复制啊。它地理上紧挨超级联系人香港,就是躺着什么都不干,也能够它吸很久了。


要知道,97年香港回归时,这个弹丸之地的GDP就占整个国家的18%,是上海的好几倍!其他地区都没有这个优势,说香港造就了今日的深圳一点都不夸张。

 

因此,经济特区这块牌子给了深圳以外的任何一个沿边/沿海小县城,结果都会差不多,都不可能达到像深圳今天的水准。

 

而我们看今天排位T0P 30的城市,哪一个不是含着金钥匙出身,南京六朝古都,广州千年商都,长沙是楚汉名城,佛山是天下四聚之一,重庆是民国陪都……

 

三十年来称得上真正逆袭的地方,只有极少数几个。

 

基于这些理由,经济特区不天然等于经济特别强。

 

02

段位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一切都是要讲政治的。

 

一个城市发展得如何,与它的行政级别直接挂钩。

 

城市等级越高,权力体系的倾斜度就越高,或者是分配到了最多的公共资源,或者是拿到了最大最早的开放权限。

 

举个例子。上海作为直辖市,在全国最先打开了金融业,最先试行了负面清单。今天的上海,在很多领域有最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其资本账户也最为开放,比如说沪港通、债券通,这样发展永远快人一步。

 

又举例说。重庆,1997年晋升为直辖市后,各种交通规划、大型建设项目、巨额财政投资纷至沓来,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后挂牌。直辖20年后,重庆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四川省的一半。

 

再举个例子。近年来青岛一直能够将烟台甩在脑后,有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青岛是计划单列市,财政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无需上缴省级财政,有更多的税收留存用于自身发展。而烟台作为普通地级市则不行。

 

政儿八经研究所认为,在经济这台大戏的幕后,无一不是权力的运作。

 

因此,要准确勾勒汕头的应有实力,就应该先考察汕头在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当中的等级——


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类政治地位


第一梯队是直辖市

第二梯队是省会城市

第三梯队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

第四梯队是普通地级市

 

很明显,汕头不是省会城市。

 

而副省级城市的名单中也只有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济南、杭州、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十五个城市,因此也不属于第三梯队。

 

说到底,汕头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

 

不过,由于特区的身份,它拥有普通地级市所没有的地方立法权(注:2015年地方立法权扩围至所有设区的市),这点与副省级城市相同,所以在第四梯队中排位靠前。

 

放在全国看,比汕头级别高的城市有4+27+15= 46个,去掉重复计算的,共有36个(不含港澳台)。然后再去掉其中拉萨、西宁、银川这类经济基础明显很差的省会城市,剩下33个城市。

 

所长认为,汕头能够爬到第34位就算很不错了。除非它能够像苏州、无锡、宁波之于长三角,佛山、东莞之于珠三角一样,有个世界级城市群背靠,否则34就基本到顶了。

 

03

真相


现在的问题在于:

 

既然汕头的排位区间是 [34,297],为什么实际排位要差到104?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汕头前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此感兴趣,我们来做个沙盘推演好了。

 

假想1:一把手更换太快

 

作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一个城市发展好坏与当地政府有非常大的正相关性。

 

按照现行的经验,新任一把手到位后往往会另起炉灶。即便上任班子的规划再好,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以免为他人做了嫁衣。由此,经常会造成制度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耗。(许多地方经历显示,项目执行过程中政府一把手更换是PPP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把手换得太勤,对当地经济来说可能是种伤害。比如前面半年熟悉情况,中间半年提出翻身计划,后面半年撸起袖子准备大干时,调令来了。

 

有人曾经对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做出调研,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0年,样本覆盖27个省/自治区,涉及282个地级市的901位官员,最后发现市委书记们的调动极其频繁,平均任期仅为3年。

 

汕头又如何呢?


根据我们的统计,自1981—2012年,30余年来汕头历任9位市委书记、市长,平均任期是3.3年,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略微高一点点。

 

在这个问题上,汕头并无特别之处。

 

假想2:掠夺之手太过分

 

政府干预少一点,剃头少一点,市场活力就会好一点。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根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报告,2015年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中汕头排倒数第三。


从这一点,就足以对汕头的掠夺之手管中窥豹。

 

不过众所周知,沿海地区领风气之先,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政务服务水平、第三方监督等方面,整体是优于内陆的。


因此汕头的掠夺之手若跟内陆地区相比,应该是半斤八两的,不算太好也不是太差,中等水平。

 

那么,既然中西部地区都有40多个城市能够入围GDP 100强,这点也就不能成为阻碍汕头的绝对理由了。

 

根据政儿八经研究所的分析,其实汕头发展停滞的最大原因,并不在自身,而在于被中央抛弃!(就是这么惊世骇俗)

 

刚试点特区的头几年,汕头发展很快,主要就是享受了国家的大红包,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几块政策洼地之一。

 

关税。特区生产的产品出口免费关税,进口设备,原材料和日用生活用品免费关税

 

所得税。区内企业减按15%计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

 

财政政策。开办特区的头五年,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留于特区建设。

 

外汇留成。较高的留汇比例,而且企业有权自主使用。

 

有好处可以捞,境内外的资金肯定会被虹吸进来,增速自然没的说。

 

但好景不长,中央很快就把政策红利摊平了。

 

1984起,中央先后批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随后又陆续批准昆山、营口、威海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在投资、贸易的优惠政策大致接近经济特区(有了点)

 

1988年,中央又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广西的若干沿海县市(串起线)

 

2001年,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12个省区和可享受到不输给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像鼓励类产业项目就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别的地方都是25%。(成了面)

 

2007年,人大通过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为25%,标志着经济特区最后一项经济优惠政策宣告终结,特区光环彻底消亡。

 

特区不特!这才是汕头“失败”的真相!

 

可以说,随着一些制度性的东西推广落地,普适化,汕头从很早开始便已沦为了普通城市,退回到原先的起跑线,与其他城市一同竞争。

 

它做宠儿的时间,不过区区几年。

 

接下来,就无爹可拼只能靠自己了!

 

悲剧的是,汕头又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论优势

汕头有1000多万华侨同胞。理论上可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

 

不处于河流上游,无需像肇庆、韶关、清远那样深切考虑下游都市圈的饮水问题,没有太多禁止或者限制开发区域,发展工业时不会太束手束脚,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练江能够连续20年劣五类水就是一大明证。


论劣势

本土人多地少,城镇发展用地非常紧张


处于国尾省角的尴尬位置,不是大江大河的节点(武汉)、多个要道的十字路口(郑州)、上游城市的出海口(上海),也不是境外超级城市走进来的桥头堡(深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性差。


无矿产资源。

 

很明显,汕头的劣势更为突出,资源禀赋一般。

 

基于这样的骨感事实,加上作茧自缚,所长很难想象它能够成为武汉,成都那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最多也就是粤东的中心城市。

 

遥想当年的特区试验,中央本来是无意汕头的,觉得它条件不够。

 

然而,巧合的是,当时广东省经济特区筹办人、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就是汕头人,他说“我愿意到汕头搞实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了!”

 

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在广东省委常委们的助力下,汕头才鬼使神差地拿到特区牌子,并引发了后续的片刻辉煌。

 

汕头的历史已证明:只有得到权力体系的青睐,才能枯树生花。一旦失宠,就很可能原地踏步。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所长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

 

若没有一个潮汕人进入最核心的权力中枢,今日的汕头还能够翻盘吗?    


◎作者丨汉城君

 

版权声明:本文为“政儿八经研究所”原创作品,其他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标来源,否则视作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谁创造了深圳奇迹?1981年的四个经济特区,为何只有深圳能崛起?
当年四大经济特区, 为什么只剩下深圳一枝独秀?
特区中的特区!中央发布重磅消息!
这叫什么经济特区啊! 四十年过去了都比不上一般的地级市!
汕头成为经济特区垫底到底做对了什么?1988年还是特区该有的样子
它是深圳同批的经济特区,如今尴尬没存在感,GDP甚至不如县级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