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韵味浓郁 文化内涵丰厚 ——再读《一生难醒教育梦》

杨锡垒

左义凯先生的《一生难醒教育梦》是一本回忆录,可它却有散文般清新优雅的笔调,小说般生动感人的情节、肖像和心理描写。再读是著,我感悟到那浓郁的文学韵味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文艺名家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书有多处精彩的景物描写,而每一处写景都隐含着“情”——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看下面的例子:

在《我所经历的农民生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写景: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来了。看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雨后的天空,万里无云,湛蓝如洗;雨后的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稻棉更加郁郁葱葱,一切都是那样清新,那样平和,那样甘润透爽……”

——作者参加中干渠抗洪抢险,他和社员们一道,经过一天鏖战,终于保住了大提,战胜了洪水。这段清新、透爽的景物,正好映衬了作者的心情。抗洪胜利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全,一夜休息之后,自己在抢险中极度疲惫的身体也得到放松,所以眼中的天空才那么湛蓝,家乡的土地才那么充满勃勃生机。才有对丰收之景的展望。读这几句景物描写,我们也同作者一样放松,一样欣喜。

再看作者初到渔洋教育组时的一段写景:

“我经人指引,来到渔洋公社教育组。这里空无一人,门窗紧闭,只是屋檐上群栖的麻雀叽叽喳喳,一阵阵地飞来飞去,热闹非凡。走道和台阶上是一片白色的鸟粪,湿燥间杂,叫人不敢立足。”(《正月初六去搞“开门红”》)

——“门窗、麻雀、走道、台阶、鸟粪”寥寥几桩事物,淡淡几笔描写,写出了当年渔洋公社教育组萧条、冷落的情景。作者受组织信任,调渔洋公社任教育组长,无疑是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场的,可双脚刚刚踏进门坎,看到这般冷落的情景,恰好似在这蒸蒸热气之上浇了一瓢冷水。作者心里一定在说:“这就是我今后要工作的‘衙门’啦!”从这段写景中,我们读出的是作者初来乍到的生疏,和对未来工作的一丝茫然。

二、事中有折    跌宕起伏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越是曲折起伏、峰回路转,就越能吸引读者。本书虽为回忆录,作者也非常重视叙事的曲折生动。看下边的例子:

在《我变成了工农兵的中学教师》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1969年(“文革”中期),县里开办了一个为期三月的“工农兵中学教师培训班”,作者受公社委派,参加培训。

培训班结业之际,领导决定要开一次批判大会,所批对象是中文班的刘承汉老师,罪名是“反动学术权威”。迫于形势,作者捡取别人“爆光”的一副对联作材料,写了一篇上千字的批判稿,没想到此稿竟被领导看中,安排在批判大会上代表中文班作典型发言。对当时的发言,作者这样描绘:“说实在的,看到陷于众矢之的的刘老师在那里木然站立,昏昏然,茫茫然,仿佛心口在滴血。我当时的兴奋之情全无,怜悯和惶恐之感满盈,头也未抬地走上台,面红耳赤地照着稿子念了一遍。”作者当时的内心真可谓矛盾已极!不批吧,政治风潮难挡,“革命形势”逼人;批吧,恩师尊严难犯,事实依据不足(当年的批判发言大多是:东拼西凑、上挂下连,无限上纲、越‘左’越好)。作者内心矛盾、情绪难堪、痛苦已极,上台发言,算是作了个敷衍应付。

离开培训班之时,作者心思沉沉,像做了小偷似的不敢见人。他两脚匆匆、低头急步,甚至不敢对那间培训的教室再留恋一眼。岂料到,“哪壶不开提哪壶,害怕哪宗来哪宗”,就在他跨出校门的那一刻,几天前挨批的刘承汉老师迎面走来,并主动同他打招呼,这时的作者真如坐针毡,如油煎火烤,躲也无处躲,藏也没法藏,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去向老师“赔罪”。没想到老师并没将他的批判发言耿耿于怀,不仅无半点怨怒和怪罪,还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文章’做得好,我知道……”老师的宽容豁达,让作者羞愧难当。

——作者擅用“曲笔”,上边这桩“在批判会上发言,而后想匆匆离去”的事,让作者写得引人入胜。原本只想写篇稿子交差的,没想到这篇稿子偏偏被领导看中,定为典型发言;原本想在批判大会上也露一下脸的,但看到老师的那副窘态后,一下子没了批判的勇气,只是“面红耳赤地照着稿子念了一遍”;原本想收拾了东西赶快离开的,却偏偏在校门口碰上挨批的刘老师;原以为老师会对自己表示慍怒和不满的,没想到老师表现出那般地宽容与豁达。真是山重水覆、峰回路转,引得读者的情绪时而张,时而弛,时而肃,时而谐。这段曲笔叙事,对当年的政治气候、事件始末及作者的心情,刻画得真可谓入木三分。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三、巧手绘貌    栩栩如生

“肖像描写”是写作者尤其是“小说”作家,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因为读者可以通过“人物肖像”而识别人物,进而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甚至性格特征。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肖像”,的确获得了如上效果。且看:

“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瘦黑脸,大眼晴,‘一边倒’的短发,眉宇间举止上透露出一种桀骜不驯的笑容和处变不惊的气度。”(《熊孝广—— 一个会做事、懂感恩的人》)

——这位小伙子是潜江中学原校长熊孝广,这是作者与他第一次谋面所获的印象。“瘦黑脸、大眼晴”、“‘一边倒’的短发”,勾勒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从“眉宇间举止上透露出桀骜不驯的笑容和处变不惊的气度。”一句描写中,可知此人不是一个庸庸碌碌、人云亦云、任人摆布的人。而是一个遇事有主见,做事有谋略,自信满满的强者。作者通过这段肖像描写,已让人物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了“不俗”的印象。

“那一头过早的白发,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一双仿佛总也睁不开的眯缝着的眼晴,一口因带有马尔戈微笑而露出的磨损了的银牙,还有那一生不改的潜江熊口乡音和一副压不垮的疲惫而略弯的身板,总之是一个特殊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想起了钱江老师》)

——这是作者笔下的钱江老师。这段人物肖像从句式上看是“排比”,从内容看,最出采的一处是:“一双仿佛总也睁不开的眯缝着的眼睛”。鲁迅先生曾提出刻画人物要“画眼睛”的主张,他在《祝福》中这样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眼晴间或一轮才知道她还是个活物”。作者深得“画眼睛”之窍,这“仿佛睁不开的”、“眯缝着的”眼睛,正是钱江老师肖像上最突出的特点。我不认识钱江老师,也从未与之谋面,但读了这段肖像描写,一个活生生的钱江老师便站在了我的面前。

四、心迹袒露    令人震颤

人的心理,就是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面貌的直接显现。本书中的“心理描写”大多是作者自己的“心迹袒露”。这些内容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和情绪。对我们认识作者,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人际关系、事件发展等,都有极大的帮助。看下边的例子吧:

“文革”初期,作者进了全县教师集训班,他作为这次运动的“对象”,被与周围的同事隔离起来,同一伙“异类”关在一间小屋里,没完没了地交代自己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心惊肉跳地听候各种推磨似地提审,一切行动都有人跟踪,失去了做人的自由与尊严。

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经过八十天政治运动的折磨,我脆弱的神经从早到晚都处于紧绷之中,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上,即便在家里,门口有陌生人走过,也会心悸;走在路上也不时回眸,生怕后面有人跟踪监视,或者又来找什么麻烦;夜里更是不知怎么解脱,只有蒙头大睡,不断地做些惊魂噩梦……”

——这里所写的惊悸和恐惧简直令人不忍卒读,这哪里还是人的正常心境?完全是一只过街老鼠的情状!这种心理的极度脆弱,是那个年代的“政治高压”造成的。说得更明白点,就是这些运动的“对象”被整“怕”了。如果不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如果不是当过挨整“对象”的人,对这里所写的心态是很难体会的,有人甚至不会相信。我觉得作者写得很真实、很生动、很贴切!当年好些“挨整对象”的心境,的确到了如此不堪的程度。

这次教师集训班结束后,作者被遣返回家,到生产队“劳动改造”。有天下午,全公社在农田水利工地上的社员(除“地、富、反、坏、右”外),在团结大队三小队的禾场上集会,热烈庆祝和贯彻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开会之前,但见台上几个主持者时而将目光投在作者身上,时而又聚首低语相商,他们大队的几个干部也奉命上下奔走,忙忙碌碌,紧张而诡密……作者这时心绪紊乱,忐忑不安,生怕会找自己的什么麻烦。事实证明作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时到会的公社领导听说作者是“黑帮分子”,是“新的阶级敌人”,正准备将他当众赶出会场。好在这时有位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对公社领导说:“前不久县里给左义凯来了一封信,信中称他为‘同志’”。那时候组织上来信称“同志”,就说明此人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作者才没被赶出会场。这时作者有一段心理描写:

“幸亏我的老同事们为我及时地请来一柄‘尚方宝剑’,幸亏我的老同学们为我巧妙地运用这柄‘尚方宝剑’,搭救了我一把,使我躲过了这一劫。不然的话,一场无情的政治打击又必将莫名其妙地加诸我身——当着全公社一千多人的面,当着我父老乡亲的面,用脏水污我清白与尊严,在人格上出我的洋相,我有苦难说,欲辩无言。其境何窘,其情何堪!”

——这段心迹袒露,既表达了作者的庆幸,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激。庆幸的是自己没被当作“黑帮”赶出会场,没有在父老乡亲的面前被羞辱,还是和广大社员一道学习了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感激的是县领导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感激的是老同事、老同学们在自己危难之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解救了自己。这种感激在后来的岁月里已化着一种巨大的动力,激励作者在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奋发有为。

以上所列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仅是我阅读中印象较深的一些例子。窥一斑而见全豹,本书的文学面貌我们便可想而知了。一本“回忆录”竟有如此浓郁的文学韵味,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实属难得。我们在了解作者人生轨迹、生活感悟的同时,又饱受文学熏陶。实乃“读有兼得”,令人心情愉悦、其乐融融。

20173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学原创•《​我崇尚教师职业》作者 赵厚发
纪实 | 闻香止步醉小米
白老师语丝1844:我是怎样带着我的学生们走进和痴迷于文学世界的
春天的韵味(段载芳)
【教师文学-专栏】破损的试卷/ 作者:程庆庆
朝花夕拾◆《手捧家书忆恩师》-孙世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