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金散文读记

()

“我的幼年”是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篇幅较长。我读这篇散文,获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一、家世及觉醒

作者出生在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家庭。家中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他是小少爷,出门有人带,在家有人疼,生活无忧虑,堪为人上人。可他母亲的死,在他的心中投下第一个阴影,他开始似懂非懂的了解恐怖和悲痛的意义了。他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爱思想的孩子,慢慢地意识到:这样的大家庭既是温室,又是囚笼。而他这只倔强的小鸟要冲出这囚笼去!大家庭里的主人们是快活的、幸福的,而仆人们却满是辛酸和痛苦:抽大烟的仆人周贵因偷了他祖父的字画被赶出去做了乞丐,而后冻饿而死在街头。一个老仆人因不堪重负病死在门房里,他看见这仆人瘦得像一梱柴一样的身子躺在大门外的石板上,上面只盖着一张破席。一个老轿夫因别人硬说他偷东西,他受不了这诬枉,便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用了一根裤带吊死在大门内……这些血淋淋的真实情景,在作者心中投下第二个阴影。还有许多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虚伪的礼教的囚笼里挣扎,受苦,憔悴,呻吟以至于死亡。看到这些之后,作者说:“我不要做一个少爷,我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二、思想的启蒙

据讲,“巴金”这个笔名,是作者“巴枯”和“克鲁泡特金”(此二人均为俄国无政府主义精神领袖,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进步的。)这两个人名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的,可见作者受这二人的影响之深。他在这篇散文中就说到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本小冊子,他说:“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法说得清楚的话。它们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那种带煸动性的笔调简直要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作者反复地翻阅这本小册子,并拿起笔来给《新青年》的编辑写信。后来,他又弄到一本《夜未央》的剧本,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澈励。作者说,它让我从另一个国家的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斗争里找到了自己梦境中的英雄,找到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不久,作者又读到一份本地出版的《半月》,他觉得:“那上面的意见和那组织,正是自己朝夕所梦想的。”于是给《半月》的编辑写信,希望能介绍自己加入“适社”。

三、革命的起步

终于有一天,在一位编辑的家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作者把自己的胸怀、痛苦、渴望完全吐露给他们。他们以友情、信任、勇气来回答作者。从此,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办刊物,写通讯,散传单,印书报……还成立了一个团体——均社。他们每月召开两三次会议,会议之后就是工作。他们先后创办了几种刊物,编印了许多小册子,并按抄来的地址到邮局去寄发。他们还到街巷里散发传单张贴文告。每次做完这些事情,他们就像过节一样高兴。作者正是这群人中的积极分子。他们的刊物和小册子,宣传的是民主、自由、反封建;他们的传单和文告,抨击的是军阀和官僚。作者说:“从那时起,我就把我的幼年深深的埋葬了。”

四、本文的由来

当我看到文题,读文章开头几段时,我感到诧异。读到后来才明白了,这篇文章是用来回答香港一位读者的,这位读者在给作者的信中说到,希望能夠更深切地了解作者,并提出“是什么东西把你养育大的?”问题来。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位读者“能夠深切了解作者”的愿望,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作者在雨水浸湿了的书籍和信件里,无意中看到了香港读者的那封来信,文章从这里下笔,娓娓道来,便有了这篇——“我的幼年”。

(二)

“观日出”的美篇佳什很多,有写在大山大岳观日出的,有写在平原旷野观日出的,有写在草原戈壁观日出的……季羡林先生还有一篇“火车上观日出”。巴金先生笔下的“海上的日出”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日出之前,天空还是一片浅蓝,“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霎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置身海边或海船上,亲眼目睹了一场日出。太阳从海面上露出半边脸的时候,很红很红但无光亮,不剌眼。当它冲破云霞渐渐升高,也就渐渐变得光芒万丈了。于此,我想起一则童话来:说月亮是姐姐,太阳是妹妹,姐姐胆大就走夜晚,妹妹胆小就走白天。妹妹脸皮薄,害羞,姐姐就给她披上一万根金针,谁想偷觑她,就让她用金针刺谁的眼。这不,我们跟着巴金先生到海船上来观日出,太阳妹妹正用她的金针,刺我们的眼呢!

我们再来看太阳升起之后的变化: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海面上,海面就呈现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红色。”

这时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所有阳光普照的地方都成了发亮的了,你看,那些观日出的人不也满身阳光了吗?

海上的日出,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壮丽奇观。蓝天白云、大海碧涛,让观日出的人们,眼界和心胸都格外宽阔。太阳的光辉洒在宽阔的海面,金光万道、蔚为壮观。作者的这篇“海上的日出”,把我们带进这个特定的环境,让我们领略了海上日出的壮丽奇观。

()

愿化泥土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的是怀乡之情,是怀旧之情。

看这些细节的描写吧:

当作者听到《那就是我》的歌声时,他的心就随着那歌声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家乡。

当他在一位法藉华人朋友的家中做客后,便产生了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尽管那位朋友在那里安了家,生活得不错。

一九七九年四月,作者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的一家四星旅馆四楼,当他透过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时,他仿佛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是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说过——精神的丝缕总牵着已逝的岁月作者又何尚不是这样呢?近年来他常常怀念六七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仆人周和袁成,这些时时出现在他的眼前。书读到118页时顿生一丝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哪粒石子投进我记忆的池水击起涟漪呢?噢想起来了,这老周不是作者在我的幼年中说到过的吗?是他,成都老公馆的轿夫老周,被老太爷赶出去冻饿而死在街头的那个老周。四十七年前作者在“我的幼年”中写到过他们,四十七年后在这篇“愿化泥土”(写于一九八三年)中又忆起他们,可见这些穷苦人,这些下层劳动者,在作者的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占有多么崇高的位置啊!他们的勤劳朴实善良,作者(当年的小少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久而久之,自己便认识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自己的思想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作者坦言: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冲破封建家庭束缚、投身革命的举动。

几十年的磨砺与洗礼,作者成长为革命文艺队伍的领军人物,他的心与人民大众贴得更紧。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灯光”为题,也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心灵的灯光。

先写“旧居的灯光”:一九四一年,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八年的作者回故乡,他见亲人,他看老宅,他希望看到当年同自己一道在这大院里生活过的所有的人们。当他来到老宅门口时,作者这样描绘他的心情: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可是,作者失望了,守门的卫兵不让进,他只好悻悻地离去。当作者回望老宅时,大门内亮起了灯光,作者说:“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接写爱尔克的灯光”:这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

弟弟要航海远行,姐姐爱尔克在哈立希岛上点亮一盏灯为他照路,每夜每夜灯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弟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这次回乡,作者最想见到的,是当年给予他最大爱抚的姐姐,可姐姐已经亡故,无法再当年离别的情景却浮现在作者眼前:那是十八年前一个春日的早晨,作者要离开家乡,他曾对前来送别的姐姐说过,日后一定来看她,跟她讲些外面的事情那时姐姐还是个出阁一月的新嫁娘。谁曾想,如今回来,姐已离世,怎不令人痛断肝肠!这情景与上述的古老传说正相契合爱尔克没等回航海的弟弟,作者的姐姐也没等到他回来就已亡故。都一样是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所以作者想到爱尔克的灯光

最后写“作者心灵的灯光”:

当作者乘车离开的时候,忽然在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亮起了一盏灯,作者知道:这不是“给我心增加黑暗的”那盏“故居的灯”,也不是哈立希岛上那盏令人痛苦和绝望的灯,而是自己的“心灵之灯”,它将“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照耀我走入新生活,实现远大理想”。

本文从“灯光”起笔,到“灯光”作结,前后照应,一气呵成,真是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作者对照壁上长宜子孙四字的那番感慨。作者说: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这是作者的感慨,也是对封建家族遗训的一个批判。这番感慨和批判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一个家庭,若上辈人只顾财富积累而不教给后人以生存的本领那么,便有广厦千间,良田万顷;即便有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比较可取的方法是:传后人以做人的美德,传后人以生存的本领,让他们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大显身手。

201912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赏析
山岭观日出
【山西】王小燕|日照海上观日出
朗诵 | 再读《爱尔克的灯光》
散文赏析:《织席记》| 孙犁
燕麦诵读:巴金散文《海上日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