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修行……

1、
修行,修的是让自己全然地去体验生命。

全然,就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完整的;完全的;最深入的;最广阔的;整体的……

“全”,就是“真”,“真”本身是永无止境的,任何真相是永无止境的;“然”,是指抵达,抵达如是,指生命抵达真相时的状态。

2、
修行,可以理解为解除掉一切限制自己去体验生命的障碍。

这些障碍包括:影响自身专注力的障碍;妨碍自身觉察力的障碍;认知上的障碍;理解上的障碍;行动上的障碍;能量在身体内流动的障碍;释放生命活力的障碍;与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的障碍;与万物互联互通的障碍……

3、
在大自然里,自然是唯一的真理,表现为一切的平衡和秩序,万物都臣服于这样的秩序,平衡稳定的秩序则意味着和谐,呈现为共生共养。局部的冲突则表现为毁灭和重生,如一场泥石流或是大地震。

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同样是内在自然而然的秩序,有序带来身心的和谐和滋养,无序则意味着冲突,冲突必然带来毁灭和破碎,毁灭又必然带来身体和心灵的重生。

一个人内心若是长期无序,复杂且混乱,犹如发生经常性的地震海啸,心灵会寸草不生,陷入毫无生机的荒芜。

4、
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刚刚是在抱怨,几乎就可以立即停止抱怨。这里并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道理,只在于有没有对自己刚才的言行,产生向内观的觉察。

懂再多的人生大道理,却对自己毫无觉察,道理就是这样子无用的。

一个修行的人,修的正是对自己敏锐觉察的习惯,而不是总把关注点放在自身利益的得失算计上去。一旦养成习惯,自身灵性的觉知,可以完全不用经过人的大脑,直接连接人的言行,并不需要什么道理和思想来进行判断。

5、
“精神领悟”这种事情,和读书是一样的,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觉得自己懂得多了,就忍不住炫耀,忍不住想指点别人几句,一旦看的书更多了,读得也更深了,就知道自己不知的、未知的、无知的实在是太多了,这种已知的无知,足以让一个人闭上自己的嘴,安于自己的修行。

6、
修行,就是把一个还不太适合的自己,逐渐修成一个很适合自己的自己。

7、
平静和淡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既不骇俗,也不媚俗,只负责怡情,只能用于归真。

人是自己一步一步陷入泥潭的,也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再爬出来,从此懂了什么才真正叫作洁身自爱。

守身如玉在年轻时不过是一种妄念,守的尽是一些守不住的。人到中年,不守还真活不下去。

岁月会让一些事情变淡,又会让另一些事情变得浓郁。那种寂静喜欢的感觉,像是在路上蹉跎了千年,才能在生命里得到显现,想相约一个寂静喜欢的自己,我已修行了千年。

8、
修行,修的是觉察和觉知,先修对内在冲突的觉察,再修对内在平静的觉知,最后修“有中生无,无中生有”,虚以待物的直觉和大自在。

9、
这世上没有例外,是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例外的法则”。修行并不是要把自己修成某种“例外”,而是修成一种能抵达极致的平凡和普通,抵达仍是日常生活本身。

落实不到日常生活里的修行,皆是伪修,或是伪行。

10、
与其说:尊重别人者,便受到别人所尊重,不如说:尊重自己的人,也受别人的尊重。前者多少有点付出与回报的意思,为一种“术”;后者以己为出,是一种修行,为道。

11、
“凡事,可避,不可拒。”

这里说的是修行过程中的方法,可以主动去避免遇见一些纷繁复杂的能量,减少与之发生冲突的机缘,谓之“可避”。

这是主动在发生之前的避免,而不是发生之后的逃避。

对于已经遇见的事情,不可以拒绝,更不可以逃避,事情已经发生在面前了,拒绝和逃避都意味着冲突已经发生,与之对抗的能量已经产生,负面情绪已经存在,事情已经入心了,已经随心意而转了,这时候便“不可拒”。现实生活中,任何让自己抗拒的东西必将会一直存续,这时候只得去学会接受,疏通它们在内心流动的所有障碍,人才可以重归于和谐和平静。

12、
对人对事的理解,不是指对事物形成了的某种看法,“理解”这个词的精髓,正是在于去掉对事物的一切看法,“看法”在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人的偏见。“理”不过是承认任何事物存在有它的合理性,“解”是从观念上对事物的放手和放下。

真正的“理解”不会带给人情绪,而是给人力量。“看法”正相反,人们的各种负面情绪,不过是事物给予了人们与自身看法完全不同而带来的感受。

“反感”这种感觉,深究下去,反感的不过是因为自己理解不了的人和事;反感的其实是无法处理这种情绪的自己;反感的是各种看法,给自己带来的内在冲突。

人也许可以领悟到:正是因为世上有与自己不同的人存在,才可能有自己这样的人存在。人们拿“他们”区别于“我们”,反对“他们”,希望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却不知,没有“他们”的存在,何来“我们”的存在。

把“反感”的感受,变成“有趣”“丰富”的感受,也正是因为有异己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如此真实、丰富和有趣。

其实,所谓修行,修的正是对事物的看法,“接受”这个词的真意,不是接受对事物的看法,而是让事物可以回归到它们本身的中性状态。

13、
修行,就是修大脑里的各种回路,把费时、费力、弯道多、凹凸不平、经常塞车、陈旧不堪的老路,修成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

这样的高速公路可以连接任何地方,不仅可以连接任何空间,还可以连接任何时间,与这个世上的任何存在都可以达成高速的,没有任何障碍的连接,这就是修行所追求的“合一”状态。

其实,生命本来天生就是这样的状态,只是被人类自己的心智蒙蔽了而已。

14、
人类自大,缺少的并非是别人的关怀,而是自己对生命的关怀。

唯有修行,生命才能抵达对生命的关怀。

修行修什么?修的是生命与世界之间的障碍。

什么是障碍?“我”就是障碍,“无我”就是去除障碍。

“无我”在道德层面、宗教层面、精神卫生层面、艺术创作层面,都是至高的境界。

从道德层面上看,“我”意味着对这个世界,以及对待别人的双重标准,“我”把世界分割成了各种不同的部分,无论认为自己高于或是低于别人,其实皆毫无道德可言。

从宗教层面上看,“我”即苦难,“无我”即是救赎。

从精神健康上来看,“我”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源泉,“无我”之人绝不会成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无我”让内心的脉络通畅,身心愉悦,一切都得到了开解,生命便还原到它本来的实相。

从艺术创作上来说,“我”是枷锁,也是限制,“无我”解除了与天地之间灵性相通的障碍,无我才能看见“我”看不见的,让灵感永无止境。

“我”只是一个人所持观念的总称罢了,甚至可以说,“我”不过是偏见的另一个名称,当“我”这个字出现的时候,就是偏见的时候。

一切观念都是知觉的障碍,生命的存在,本来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知觉的世界。

“自我”很重的人,生命很轻,很乏味。

人只能死于“我”这个字,无我,超脱了生死。

正是如此,无我,是极少数人才能抵达的境界。

“我”如蝼蚁,甚至不如蝼蚁。

15、
不是为了某种信仰而去修行,而是从修行的过程中去获得信仰,从亲身体验中去感受信仰,去丰富自己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必然会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表达为丰富的生命体验。

信仰的真谛,不是权威说了一些什么,而是自己真正体验到了什么,从亲身的体验之中领悟到了一些什么,再以自己的领悟去丰富自己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

修行,就是修体验,体验的重点在于如何去“行”,“行”的重点又在于当下的体验。

这世上的事情,有体验就有意义,没有体验就是毫无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通一颗心
如何建立正确的三观?
李云风 :问答
克氏最有智慧的经典语录
心理成长就是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回归自我才能绽放生命
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普适的方法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