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儋州之清代海南首位解元 —— 何蕴跃

何蕴跃字精发,号松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出生于儋州东方村(今儋州市木棠镇东方村委会东方村)一个耕读家庭。何蕴跃于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成为清代海南首位解元,名扬岭南,开启儋州一代科举盛风。

何蕴跃解元画像

清代海南首位解元

何蕴跃于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成为清代海南首位解元,名扬岭南,开启儋州一代科举盛风。

何蕴跃重视地方教育,曾执教东坡书院,还提倡在儋州主山松林岭上修文笔塔,他的高足弟子陈圣与不久后也中解,“文高两解播清时”、“三科而两解”传为儋州文坛佳话。

儋州市木棠镇东方村委会东方村的何氏宗祠里,有一张“冠冕南州”匾额,为清末儋州拔贡吴应星所题,纪念的是清朝解元何蕴跃。

清末拔贡吴应星题赠的“冠冕南州”匾额

少年丧父,自幼聪慧

何蕴跃父亲何瑞麟在何蕴跃三岁时逝世,抛下年方三十的妻室和两个幼子。何蕴跃母亲李氏坚贞守节,矢志不渝。她颇知大义,常以“尔家世业儒,当自奋勉,以副厚望,勿以尔父早年见背,遂暴弃自甘”之语训诫二子。后来,何蕴跃和长兄何蕴呈都取得功名,李氏才松一口气。李氏八十大寿时,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状元金甡赠予“柏茂兰芳”匾,儋州上自知州伍斯宾,下至生员、乡绅都有诗文为她祝寿。李氏享年九十二,《民国儋县志》载入“烈女贞节”篇。

何蕴跃自幼聪慧过人,今天在儋州还流传着他中解前的不少佳话。相传,何蕴跃十二岁那年入私塾读书。开学第一天,先生要写对联,让何蕴跃准备笔墨。墨磨好后,先生还在门外与他人切磋琢磨,何蕴跃久等仍不见先生动笔,于是自己挥毫,用东方村名写下“东鲁仲尼师项橐,方人子贡望颜回”一联,便跑到外面玩耍。先生回房间后看到这幅妙联,大为惊叹,自愧不如。

何解元故居

甲子乡试中解 ,开儋科举新局

何蕴跃勤奋好学,课业与日俱增。二十二岁那年,他考中秀才,到著名的琼台书院求学。乾隆九年(1744),二十八岁的何蕴跃前往羊城参加秋闱。当科广东乡试定额72名,何蕴跃才压群英,考中解元,名扬文坛。主考官金甡对何蕴跃十分欣赏,撰联“风流最爱东西晋,文雅都归大小山”,并书“解元”匾相赠,以示褒奖。

何蕴跃成为解元的乾隆九年,即干支顺序为第一的甲子年,一个新的岁月轮回从这年开始,而他的中解也开启了儋州一个科举兴盛的时代。

清初,海南因抗节效忠之风盛行,传统的士人不肯屈节事清,纷纷放弃举业,不仕不试,造成文风不振。广东于顺治八年(1651)开始举行乡试,六年后,海南始有人中举,儋州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有原籍番禺的陈文博考中举人,后儋州人薛森秀、羊其峻分别于雍正二年(1724)、雍正四年(1726)也成为举人。清代儋州科举起步虽晚于琼山、文昌、定安等地,然有后来居上之势,何蕴跃夺得解元以后,儋州科名逐渐兴盛,甚至出现徐浦村黄姓家族里黄河清中进、其胞弟黄海清、堂弟黄河照亦中举的盛况(史称“一室三魁”)。

据《道光琼州府志》卷二十六《选举志》统计,乾隆时期,儋州有19人中举(不含武举),而琼山中举23名,文昌中举9名,定安中举6名,其他各县中举共15名。终乾隆一朝,儋州中举人数仅比长期作为海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琼山少4名,可见当时儋州的科举地位在海南是举足轻重的。

座主金甡状元题赠何蕴跃的“解元”匾额

育才众多 病逝任官途中

何蕴跃曾掌教东坡书院,当时儋州各地及其他州县有很多学子慕名前来从师,成才者众多。

乾隆九年(1744)至乾隆十八年(1753)九年间,何蕴跃、陈圣与师徒先后中解,被传为一大美谈。举人陈烺《儋耳咏》提到“文高两解播清时”;进士王云清在《儋耳赋》里称“三科而两解”,都是指这件盛事。陈圣与考中解元后,去到崖州教书,培养了众多学子,闻名整个琼州。

虽然何蕴跃中解,开启了儋州一个科举新时代,然他自己后来的科举之路却不顺利。他主讲于东坡书院,一边育才,一边准备会试,期间,伯乐金甡对他屡次奖劝。一段时间后,何蕴跃北上参加春闱,其时金甡也在北京。何蕴跃考完,金甡问了何蕴跃的应试作文,叹赏不已,谓如此文章必被选中,可是终究未能及第。何蕴跃后来又六度赴京会试,怎奈造化弄人,都未考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朝廷下诏委任何蕴跃补顺天府密云知县缺。何蕴跃辞去书院主讲职,告别慈母,兼程赴任,不料途中劳累病发,逝世于北京。他的棺木后被运回家乡,葬于东方祠堂右边学义山。

何蕴跃解元的墓志

才华横溢,雄心壮志

何蕴跃才华横溢,生前创作的诗文应有不少,只可惜经过岁月的冲刷,他的作品几乎都已散佚,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

何蕴跃有《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一文收录于《民国儋州志·艺文志》。这篇文章正是在乾隆朝儋州文风兴盛、士子崇尚科举的时代背景下写的。何蕴跃写作此文,是为了倡议于松林岭上修建文笔塔,以承载儋州士子崇尚教育、积极进取的文化,寄托百姓对儋州科举伟业的期盼。

何蕴跃考中解元后,多次亲自去到松林岭考察,最终决定在岭顶修筑文笔塔,并写下《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

何蕴跃提出修文笔塔后,得到儋州广大士子的响应。遗憾的是,筹备工作未完,何蕴跃病逝北京,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民国儋县志·艺文志》中,除了《征修松林文笔塔小引》,还有何蕴跃的一首五指山诗:“四州一岛望相连,五指凌空撑半天。盥夜抽来平碧浪,摩霄直上拨青烟。河星细算珠盘转,云雾高裁锦绣悬。宇宙风光收腕底,南阳一发揭中原。”此诗次丘浚《五指山》韵,全诗立意高远,可见其胸怀雄心壮志。

清末拔贡吴应星题赠的“溟南望族”匾额

何蕴跃不仅文采一流,而且胸怀百姓,有一年儋州遭遇大旱,当地百姓要面临颗粒无收的惨境,他深知百姓农耕无收之苦,心急如焚,急忙连夜撰作《祈雨文》祭文,祷告上苍,祈求上苍降雨以解百姓之危。“绿豆初开合掌拜天求雨露,黄禾一熟叩头跪地谢皇恩”,他的这幅农事对联至今还在儋州北岸一带流传。

何解元爱民亲民,一直影响着他的后人。

来源:深度儋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解元---会元
乡试
科举词语十二问
明清科举流程大揭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