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王小波的杂文时,你能读到些什么
读书讨论组里常常有人冒出来讨论王小波。有人喜欢他的小说,为他的作品列出了必读篇;有人推崇他的杂文,总是强烈建议大家去读。我属于第二种。感觉杂文虽短,却常常透出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芒。

在这本杂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所谓的“传统文化精华”、“国学”等发起的猛烈攻击——“它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完美无缺。我怀疑除了落进思想流氓手中变成一种凶器之外,它还能有什么用场”。与此相对的是,王小波比较赞同罗素的思想,其杂文里常常引用罗素的话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比如“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是种美德”,比如“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王小波讨厌无趣的生活,因为他本身是个喜欢有趣的人。在《有关“给点气氛”》里,他说“如果连猪都会要求一点气氛,那么对于我来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干脆是必不可少”。“作为一个喜欢有趣的人,我当然不会放弃阅读这种获得有趣的机会”。阅读是有趣的,这不仅是因为很多作家的作品写得很有趣,还因为有些作家即使不那么热爱“有趣”,写出来的东西也值得我们窥视一番。“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位作家都能生产出幽默睿智的文字;既然那些令人哑然的作品于世间留存,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有些人的确不喜欢’”“有趣”。

王小波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中西方对“智慧”这一概念的不同观点,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重实用的,就是老祖宗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器物之用”——好像无论什么学问,只有能为现实生活带来好处才有价值。对此,王小波指出,人类对于科学、追求智慧之类的活动很直露地寻求好处不是上策。这样既不能发现欧氏几何,也不能发现电磁感应,最后还要吃很大的亏……其实,吃不吃亏先不说,我们很容易能想象到的一点就是:如果科学家都开始计较功利,那么人类的文明进程真的是没什么指望了。

所以,我们需正确看待追求智慧这件事,千万不要带着“可以从中获利”的想法去学习。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小就被教育“学海无涯苦作舟”。家长往往这样训导自己的小孩:你不吃苦就学不好,学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在意的是努力学习会给你带来的好处,而从不刻意教育孩子“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我们应该穷尽一生去追求”。王小波有段话很治愈,但可能会被一些人看来很装逼——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裴多》里苏格拉底与弟子们的对话。哲学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智慧,他们丝毫不惧怕死亡。因为他们一直在试图弄清楚人的本质,并练习面对死亡。

王小波反复提倡人们保持理性,他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写道“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所谓理性,就是要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不能仅凭别人的一阵劝告蛊惑,或者自己的一腔热血去行动。保持理性就是不去吃那些不必要的苦,不拿显而易见的“假饼”来给自己充饥。当你看到前面有堵墙时就应该绕开走,而不是直直地撞上去。比起那些不分青红皂白“鼓励”年轻人拼命吃苦的论调,这样的见解真让人喜爱和乐意接受。

当然王小波在杂文里不止告诉我们这些,他还讲了自小到大所闻所见的很多事,比如大炼钢铁、当时宣传粮食亩产数的惊人、以及在山东和云南的知青经历、艰难的高考之路、大学生活甚至在国外求学其间的很多“趣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些经历很难让人感到愉快,然而他的黑色幽默风格和在援引、类比材料来分析问题时的精彩之处却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我为什么喜欢王小波丨附作品合集(15册)资源
如果王小波没有死,而是活在今天,那会是什么样?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人不能选择怎么生和怎么死,但能决定怎么爱和怎么活
王小波杂文语录17条,不励志、不鸡汤,走心、实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