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东有迎江寺,西有大观亭。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

这是1921年胡适先生在安庆讲学后,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所说的迎江寺,至今仍香火鼎盛,而安庆西门外的大观亭却早已消失,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已不复当年胜景。本文概述安庆大观亭的历史与人文,并对“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阐述个人的一点管见。

1

历史上的大观亭景区

(一)元代第一忠臣“余阙”

大观亭景区位于安庆城西门(正观门)外二里许,是在元末余忠宣公(余阙)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至民国的数百年间,游人来大观亭景区,必拜谒余忠宣公墓,有无数的诗篇可以佐证。因此,谈大观亭景区的历史,必从“余阙”开始。

图1:余阙像(来源:清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余阙(图1、图2)字廷心,祖籍河西武威,因其父在庐州做官,余阙出生于庐州(今合肥)。元统元年(1333)赐进士及地,授同知泗县事,后朝廷修辽、金、宋三史召入翰林。至正十三年(1353),余阙任淮西宣慰副使,分兵守安庆。当是时,天下兵动,通信断绝,粮草匮乏,安庆周边皆为起义军所占,可以说余阙是临危受命。余阙“抵官十日而寇至”,在这危急关头,余阙“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砦选精甲,外扞而耕稼于中。属县潜山八社土壤沃饶,悉以为屯……”经过屯田战守等措施,安庆危局得以缓解,从至正十三年到十七年的四、五年间,余阙多次击退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也因战功官拜淮南行省右丞。

图2:余阙像(来源:清代《甘肃武威余氏宗谱》)

然而,至正十八年初,赵普胜、陈友凉、祝寇三支起义军从东、南、西三面围攻安庆城。余阙身先士卒,与最强悍的陈友凉军力战于安庆城西门外,杀敌无数,身亦受创伤十余处。然此时敌军却从其它城门攻入安庆城,余阙见大势已去,引刀自刎,坠清水塘中。其后余阙妻室子女投井自尽,部下士卒随其投水赴死者亦不记其数。

余阙阵亡后,被追封为“豳国公”,谥号“忠宣”。“议者谓兵兴以来,死节之臣阙与褚不华为第一。”故后人称余阙为元代第一忠臣。起义军也敬佩余阙的大义,为其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即在后来的大观亭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余阙在安庆城内、外均建碑立庙,命有司岁时致祭。

(二)从“余阙墓园”到“大观亭景区”

据现存最早的安庆地方志——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记载:“余忠宣公墓,在城正观门西二里许土龙山阳。洪武八年(1375),树碣、封土、缭垣。正统间,御史彭助、李匡叹其圮坏,怀宁县丞赵瓘重修,购石无刻。天顺五年(1461)三月,郡守周翔命吏李暟书学士宋景濂传于石。七年,巡抚副都御史刘孜复命郡守辟地甃路、修门。”这说明,余阙墓在明早期已进行过多次修建,先立碑、加封土、砌墙,后刻碑立传,再修神道、墓门,墓园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到了明中期的正德末年,安庆来了一位知府名叫胡缵宗,在他主政的数年里,对余阙墓园进行了不小的扩建。其中最主要的举动是在余阙墓侧建“青阳书院”(余阙早年耕读于家乡庐州府巢湖边的青阳山下,故号“青阳先生”。)据胡缵宗本人纂修的正德《安庆府志》载:“青阳书院即青阳余先生祠,祠之前为正气楼,楼之东为感恩亭,亭之北为仰高亭,南为求是堂,堂之东为书舍,舍之北为烈夫人祠。缵宗以余先生立朝以文学鸣,而又以忠义终,可以观感人士矣。故即其祠改而为此,使诸生与书院邻近者咸读书其中焉。”又载:“正气楼,在余公墓前,旧名'景忠’,知府缵宗易以此。仰高亭,弘治间同知禄寿立,感恩亭,弘治间知府茂元立。具在青阳书院”从这些记述不难推断,正气楼(原名景忠楼)、仰高亭、感恩亭,在胡缵宗修建青阳书院前即在余阙墓园内,青阳书院实际是在“余阙祠”的基础上加以改建。

紧接着,胡缵宗的继任者陆珂又于嘉靖四年(1525)在余阙墓的西山修建了“大观亭”,且由推官李钦昊撰写了《大观亭碑记》,谓“近思元余青阳之祠不可以不饰,亲尝相度,因得隙地于祠之西山。……中立一台,旁起一亭。随势低昂,缭以短垣。因山高下,甃以曲道。”于是“足以览一方之胜,一郡游览之所。……皖中风景俱若踊跃奋迅而出现也。公(陆珂)曰是亭宜名以'大观’。”此后“士大夫从公游于斯亭之上:俯瞰长江,一泻千里;名山对峙,宛然画屏;风帆短楫,瞬息过目。”从此,大观亭因余忠宣公而闻名,而这里也因大观亭而成一郡游览之胜地。

(三)从“一郡名胜”到“皖省名胜”

清康熙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安徽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并自撰《重建大观亭记》:“出西门二里而近,是为忠节坊,元忠臣余公廷心之祠墓在焉。其地负山面江,踞一郡之胜。祠后旧有亭名曰'大观’,为往来登眺之所,后毁于兵。……予公余之暇,偶来斯祠,爱其地之高朗,又恐往迹之久而湮没也。于是疏榛莽,辟瓦砾,相西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仍其旧名。”经过安徽巡抚的这次重修,大观亭知名度更大,之后“大观远眺”被列入安庆府治怀宁“十二景”之一。

康熙己亥(1719年)安庆知府张楷又对余阙墓甃石加固等工作,并于次年将余阙墓旁的李宗可墓、马卒墓(与余阙同死者)甃石加固。雍正六年(1728)安徽按察使刘柟又为余阙墓修建墓门石垣,并有记。

清乾嘉时期,大观亭亦有修葺,可能规模不大,史志记载不详,道光《怀宁县志》只言:“自乾隆以来历有修葺”。再至“道光辛巳(1821年)邑令陶沄大加增饰,巡抚陶澍、郡守汪恩皆有楹联,名公卿宴会必于此揽胜焉。”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则记载:“道光三年(1823)巡抚陶澍书元史本传,立碑墓道,大学士曹振镛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巡抚、按察使、布政使驻节安庆,安庆成为安徽省府。徐国相、刘柟、陶澍等省级官员对大观亭重修、题楹,使大观亭从“一郡名胜”跃升为“皖省名胜”。安徽歙县籍“宰相”曹振镛,也提笔为余阙墓碑题跋。

而后,大观亭又经历咸丰年间太平军兵火,毁坏严重。湘军收复安庆后,“兵部侍郎彭玉麟陆续葺圹、建祠于墓旁。”而彭玉麟与大观亭更是有着很深的情结,他在同治五年(1866)为大观亭所作一幅楹联的跋中写到:“予外氏道光初侨居皖,此亭为予儿时竹马地。别三十余载毁于兵,予督师江上曾奉命抚是邦……克复金陵后二年,军暇偕李少荃(鸿章)宫保、吴竹庄(坤修)方伯,鸠工庀材,除瓦砾重新之。”原来,彭玉麟的外祖父曾客居安庆,他小时候就常来大观亭游玩。三十多年后来安徽任官,故地重游,并重修大观亭。民国《怀宁县志》记载“咸丰三年贼居皖城,此亭毁于兵,同治丙寅(1866)皖抚彭玉麟仝藩司吴坤修重新之。”亦可佐证。

光绪戊申(1908年),安徽巡抚冯煦又在原上达楼(毁于太平军战火)的基址上复建望华楼,并亲题“望华楼”三字匾额,跋曰:“光绪戊申秋七月,用杜甫《秋兴》诗句以名兹楼。”又撰联曰:“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沬鉴兹蹇蹇匪躬愚。”

2

大观亭:人文荟萃之区

(一)忠节之亭

大观亭因余忠宣公而闻名,历代文人游览拜谒,无不慨叹余阙之“孤忠”,诗咏忠宣公之“大节”。大观亭所承载着的是一种“忠节”的文化、“爱国”的情怀。

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作《余忠宣祠》:“清水塘边余阙祠,云霄浩气凛须眉。英姿飒爽犹横槊,古砌荒凉只断碑。鹤化千年非故国,鸡鸣十庙不同时。皖江便是田横岛,义士悲歌为涕洟。”清代文学巨匠袁枚亦作《谒余忠宣公墓登大观亭》:“一旅曾挥落日戈,大观亭畔冢嵯峨。忠臣也要江山助,岳墓西湖酒奠多。”像这样的名家诗作不胜枚举。

在安庆人的意识里,大观亭是“忠节”的代名词,这里是安葬英烈的首选场所。辛亥革命后,皖军都督柏文蔚曾在大观亭旁的望华楼内设徐锡麟烈士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生前衣物和战刀。1915年,寿县朱蕴山先生曾邀友夜饮大观亭,即存放徐锡麟烈士衣冠处,悼念先烈,并留诗二首:“山河隐隐起悲笳,小集江亭日已斜。新月满林风景异,同来煮酒祭黄花。”“当年血溅皖公城,江上衣冠扪有声。薪尽火传人去远,夜潮犹作不平鸣。”

在大观亭北的平头山,民国初年修建了“皖江九烈士墓”,安葬刺杀五大臣的烈士吴樾和马炮营起义八位烈士(范传甲、张劲夫、薛哲、李朝栋、胡文彬、张星五、刘志贤、周正峰)遗骨。1923年4月,“九烈士墓”重修工竣,孙中山先生遣张秋白到场祭奠。孙中山先生还为“九烈士墓”亲笔书写墓碑(图3)。1935年,再建烈士祠,由张树侯书写《九烈士墓记》,谓:“民国成立,柏都督始运之吴柩,命合诸先烈安葬于安庆之平山头。值国是纷纭,厥工未尽。十二年,封树既迄,孙总理遣使致祭,并亲题墓门云。寿州张之屏。民国二十四年六月立”

图3:皖江九烈士墓碑拓片

(二)人文之亭

大观亭作为皖省第一名胜,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不止“忠节”文化一项。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也有以大观亭为背景的著名小说,还有艺术家们在此留下的传奇故事。

清代著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就有作者沈复在游览安庆大观亭后,所作的精彩描写:“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曰'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旁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时初红,烂如桃李。”成为游记文学名篇。

民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曾写过一篇著名中篇小说《迷羊》,小说开篇即写到:“在西城门外各处小山上跑得累了,我就拖了很重的脚,走上接近西门的大观亭去……原来这大观亭,也是A城的一个名所,底下有明朝(应是元朝)一位忠臣的坟墓,上面有几处高敞的亭台。朝南看去,越过飞逸的长江,便可看见江南的烟树。北面窗外,就是那个三角形的长湖,湖的四岸,都是杂树低冈,那一天天色很清,湖水也映得格外的沉静,格外的蓝碧。我走上大观亭楼上的时候,正厅及槛旁的客座已经坐满了,不得已就走入间壁的厢厅里,靠窗坐下……”此后,男主人公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次偶遇女主人公,开始了一段缠绵的爱恋。

而另一位民国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安庆潜山人)在《现代青年》中也把“大观亭”作为该小说的一个场景:“西门外的大观亭,那是全城看江景的第一个好地方,……这里原没有什么花木园林之胜,只是土台上,一座四面轩敞的高阁。不过在这里凭着栏杆远望扬子江波浪滚滚,恰在面前一曲;向东西两头看去,白色的长江,和圆罩似的天空,上下相接;水的头,就是天的脚,远远地飘着两三风帆,和一缕缕轮船上冒出来的黑烟,却都看不见船在哪里,只是风吹着浪头,翻了雪白的花,一个一个,由近推远,以至于不见。”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更是与大观亭有着不解的情缘。如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邓石如行书《和大观亭西泠女史题壁诗并序》作品,全篇六百余字。在欣赏书法大师作品的同时,其所记述西泠女史(小卿、幼卿)舟泊皖口,游览后题诗大观亭壁的故事,也颇耐人寻味。作品中还记述了邓石如自己得稿、挑灯夜读、录诗、和诗的整个经过。两百多年前,围绕着大观亭所发生的奇闻趣事,通过这幅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正是大观亭所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

安庆市菱湖公园“邓石如碑馆”收藏有一块邓石如《甲寅冬谒余忠宣公墓诗》书法碑刻。1819年,邓石如生前友人阳湖派代表作家李兆洛,曾出资将此诗勒石刻于余忠宣公墓后的大观亭上,后刻石毁于太平军战火。1865年,邓石如再传弟子方朔又据其童年时所得双钩直帧本,于济南捐刻此碑,后几经辗转为安庆胡子穆先生收藏,解放后胡先生将此碑石捐献给国家。为今人留下了又一份大观亭的“文化记忆”。

大观亭山阜的西北山麓有一座寺庙名“痘神庵”,这里是邓石如常来之地。据民国《怀宁县志》记载:“痘神庵即天花禅院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乾隆)四十九年僧悟本又式廓焉,悟本字云衫,思从完白山人学书,特为山人辟憩息之所。后武进李兆洛题其处曰完白馆。”此完白馆,后人常称作“完白山人读书处”(图4),清末民国时,文人墨客来游大观亭,还常寻此古迹,有诗、联为证。合肥李经达《丙申(1896)仲秋偕内子儿女登大观亭》诗中言:“半醉重寻邓石楼”。怀宁张宝书有楹联:“登临谈古迹,前余公后完白,忠臣名士各有千秋。”并附言:“亭临余忠宣公墓,后数武为完白山人读书楼故址。”

图4:“邓石如读书处”文物保护碑

可惜如今的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已消失,现在挂市文物保护单位牌的实为痘神庵隔壁的赤帝祠,门前墙上现存石碑可证。当然赤帝祠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且后人也有访邓石如故迹于赤帝庙者。清人于繁是《镜翁杂志》记载:“今皖省西门外赤帝庙,犹有完白山人旧馆之遗踪焉。馆即山人昔年读书之所,馆前松树尚在,访古者,历其地,观老干扶苏,犹想见当日山人执笔临摹时也。”

同时,大观亭还是安庆黄梅戏艺术的重要传承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大观亭与群乐剧社、奉直会馆剧场成为安庆三大黄梅戏演出的阵地。并逐渐形成了大观亭戏院,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桂月娥、陈炳炎为首的戏班,在大观亭戏院演出传统黄梅戏。1951年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严凤英从南京回安庆,先在群乐剧社,后到大观亭戏院演出,直至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剧团。在此期间,大观亭戏院与群乐剧社合并,改建成立“安庆市胜利黄梅戏剧院”,主要演员有严凤英、陈炳炎、田玉莲等。陈炳炎任主任委员。笔者儿时住在安庆西门外大王庙街,傍晚时分如从城里经大观亭街回家,总能见到大观亭周边街巷里搭台唱黄梅戏的场景,那时已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见大观亭街区黄梅戏氛围的浓厚。

(三)乡土之亭

大观亭既然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它自然成为地方人士追忆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皖省游览的首选去处。

清代安庆府桐城文派名满天下,而其代表人物刘大櫆、姚鼐、刘开、姚浚昌、吴汝沦都曾来过大观亭,谒先贤,怀忠骨,畅忆乡土文化。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两次登大观亭,作《登大观亭》与《再登大观亭》:“孤亭临四野,老眼上层梯。水树千帆乱,云烟万岭低。乡关今重到,景物昔都迷。鸟鸟知余恨,偏来旁耳啼。”“皖公山下楚江回,万里秋阴欎不开。低厌平芜天尽处,两行秋雁向南来。”而桐城三祖中的另一位姚鼐(图5)也作《大观亭》:“中丞祠倚石崖青,杖策秋风更一经。举目衰林如脱发,几人采鞠制穨龄。清江三面舒州郭,南岳千峰皖口亭。落照横天鸿雁起,独凭长啸对冥冥。”这些诗中“皖公山”、“舒州郭”、“皖口亭”都极力描写安庆故迹,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文化。

图5:姚鼐像

同治戊辰(1868年),李鸿章在安徽同乡诸公的建议下,买下了清初吏部左侍郎、著名藏书家孙承泽旧居“孙公园”,筹设安徽会馆。次年安徽会馆修饰一新,太湖赵继元撰写了一幅楹联,深得李鸿章及诸位同乡的赞赏。联云:“结庐挹退谷,风流胜迹重新,应续春明梦余录;把酒话皖公,山色乡心遥寄,难忘江上大观亭。”此联以“难忘江上大观亭”作点睛之笔,点出在京安徽游子们思乡之情,同时也突显了大观亭在安徽士绅们心中的地位,确实为“皖省第一名胜”。

民国安徽绩溪籍学者胡适先生,曾于1921年来安庆讲学。他在朋友们的邀请下游览了大观亭。并在日记中作了如下描述:“大观亭即余阙葬处,旁有余阙祠。亭不高,风景还好。亭东有望华楼,乃是徐锡麟死后冯煦造的。望华取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意。我们即在楼上喝茶闲谈。大观亭后,约百步外,为吴樾诸烈士墓,树林阴森,已成胜景了。”离开安庆时,胡适即写下了本文开篇时所引的那首诗作:“东有迎江寺,西有大观亭。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诗以家乡安徽名胜大观亭,作为激励青年前进的旗帜,寄托了浓浓的乡情,也说明大观亭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3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与开发的设想

(一)大观亭遗址的复建

上世纪末,大观亭周边进行了老城改造。为了保护大观亭遗址,将观音南巷以西、大观亭街(墩头坡)以北、采菊巷以东、观音巷以南的区域不做开发,保留下了这个区域的古民居。并迁走大观亭小学,让出大观亭遗址,辟地9000平方米,作为恢复大观亭景区的空间。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已十余年过去了,因种种原因,大观亭景区仍未复建。

关于大观亭景区的复建,我想首先要解决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是确定各处古迹的具体方位。历史上的大观亭景区经过多次重建,不同时期景区内的古建筑并不相同,而照片、手绘图和文献所记载最详细的应当是清末民初时期。今日如果复建,当以清末民初时期的大观亭景区建筑群为参照标准。

这时期的主要参考照片有两张: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上的“大观远眺”照片(图6)和1917年前后日本摄影家山根倬三拍摄的“大观亭”照片(图7)。之前有研究者以为这两张照片是从东南角度拍摄的,第一张中的水面为长江,其实不然。此两张照片都是从西北角度拍摄的,第一张中的水面是鸭儿塘,左侧平顶的山坡正是埋葬“皖江九烈士”的平头山(又称平山头)。依此两幅照片就能确定山坡顶端的两座主体建筑大观亭(右)与望华楼(左)的建筑风格。第二张照片上还能看到大观亭西南有一圆檐尖顶小舫,应该就是“望江亭”。而照片中望华楼北的建筑即现存的赤帝祠古建筑。

图6:民国《怀宁县志》上的“大观远眺”照片

图7:民国初年日本摄影家山根倬三拍摄的大观亭照片

除了两张照片外,还有两幅手绘图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即清宣统辛亥(1911年)排印的李国模《大观亭志》上“大观亭图”(图8)和民国五年(1916)排印的李丙荣《大观亭志》上余阙二十二世孙寿椿绘“大观亭图”(图9)。从两幅手绘图中我们能确定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布局:景区西南(山坡下)为余忠宣公墓,墓之东为余忠宣公祠,祠之东还有一纪念亭,为1910年安庆商界为纪念1908年朱家宝平定马炮营起义所募建的纪念碑亭。景区西北(山坡顶)为大观亭,其西南连接一小亭名望江亭,大观亭东为望华楼。

图8:1911年大观亭图

图9:1916年大观亭图

(二)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开发

如今保留下来的东起观音南巷、西到采菊巷、南从大观亭街、北抵观音巷的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内还保存有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现将这些古建筑名称及文化内涵分述如下:

1、赤帝祠,又称火神庙,位于大观亭遗址北面山坡,即今挂“邓石如读书处”文保单位牌的那几间古建筑,门前还保存有“重建赤帝祠”石碑,可惜字迹漶漫,难以全部辨认清楚。据《怀宁县志》记载:“火神庙,一名赤帝祠,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同治末僧智恒募化重修。”其实赤帝祠的历史与余阙墓一样久远,嘉靖《安庆府志》已记载:“火神祠,祀回禄之神;水神祠,祀玄冥之神。并在青阳书院后。皖多火灾,弥之不得其法,特创此云。”另大观亭南荒草间,仍有麻石砌成的赤帝古道遗存。赤帝即火神祝融,是南方楚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神灵。如果合理开发,是对“吴头楚尾”古皖地楚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

2、徐(国相)公祠,在大观亭街。徐国相字行清,奉天人,康熙丙辰(1676年)由副都御史来巡抚安徽。当时安徽多水旱灾害,国相下车即请赈恤,修学宫、复书院,革除弊政,在任内的八年时间里颇得民心,升任湖广总督后,皖人建祠祀之。又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徐公祠,旧在忠臣庙右,祀清巡抚徐国相,康熙五十年(1711)建,叶九思有记。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改移宝文安靖局前。”“宝文安靖局在西门外大观亭下赤帝神道东边,清同治二年民建,局前东首立有徐公祠。”以上记载位置是明确的,即位于大观亭下赤帝神道东宝文安靖局前东首,今赤帝神道虽已长满荒草,但麻石古道斑驳可见,其东徐公祠虽年久失修,但建筑架构依存,是安庆城内现存不多的“公祠”之一,如果能妥善修复,历史文化价值尤高。

3、张立达酒厂及洋楼,位于今大观亭街墩头坡上。“张立达堂国药号”是解放前安庆西门外一家有名的国药店,药店位于古牌楼街,是安庆太湖县人张裕仁在同治末年、光绪初年创办的。后又在墩头坡建立了“立达酒厂”,制造五加皮药酒,虎骨木瓜酒等。其生产的江南春色酒(红玫瑰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如今墩头坡上保留下来的正是“立达酒厂”,而后进有一洋楼甚是精美。如有效保护开发,此处既是代表安庆近代实业辉煌的遗迹,又能成为反映安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景观。

4、严凤英故居,位于观音南巷。前文已述严凤英解放初期曾在大观亭戏院演出,当年她租住的房屋现在也被保存下来。笔者前段时间走访,经这里的原居民指认,并得知去年市文物局还对此故居进行过维护,这是该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文化”的实证。

除上述四处外,还有观音庵等古建筑有待进一步确认。如果能把整个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内留存下来的古建筑一一调查,查清每栋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再合理规划,有效开发,以大观亭景区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必将能打造成全省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叹为观止,赤帝神祠“古戏楼”
【书院】安庆青阳书院:忠魂相伴处(上)
安庆大观亭历史与今天
邓石如与大观亭
长江三名楼,皖省第一名胜,安庆大观亭!
日历里的名胜联——2023.6.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