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见文物|古人重生的期冀

在古人眼里,玉是君子之物,蝉是纯真高洁之物。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1988年在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玉器——西汉蝉形玉琀。长5.7 宽2.9厘米,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蝉形玉琀用新疆和阗玉雕琢成,洁白无暇,光质茔润,具有极强的透明感,蝉头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线形的蝉翼复盖着蝉身。蝉腹部刻有十二道弧形内凹的横纹,表现出蝉的有伸缩功能的腹节。蝉的琢磨工艺极其精良,线条洗练、流畅、挺拔。造型准确、逼真,反映了汉代琢玉技艺深厚的底蕴。

图:扬州博物馆

玉器是我国古代随葬的主要器物之一。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华,置于人的口中,用玉器随葬,可保护人的精气,保护尸身不腐。蝉从幼虫、蛹蜕变成长翅的成虫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因其整个生命历程仿佛经历了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玉蝉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玉器。在古人看来,蝉是清高声远、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蝉的造型很早就为中国先民所使用。西周以来,人们相信玉有使尸身不腐的作用,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在逝者口中放置小件玉器。而放置于逝者口中的玉器就称之为玉琀,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玉琀。由于汉代盛行厚葬,因此这种风俗到汉代尤为流行,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的称为蝉形玉琀,寓着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之意。肉体虽死,如退了外壳的蝉,精神犹在,死亡不过为生命另一种蜕变的开始,希望死后能像蝉那样高洁、蜕变,以求来世再生。

生以为佩,死以为琀。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汉代的玉琀,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玉琀制作非常精细,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源:文旅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炎炎夏日听蝉鸣—汉八刀玉蝉赏析
刀工透露古玉器真假
知道来源后让人发怵的文物,谨慎收藏不宜佩戴,带你了解古代玉蝉
女子拿玉蝉上节目,称佩戴了10年,专家:胆真大,这东西也敢戴
中华玉文化与中国当代玉器市场之三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马未都说收藏(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