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荣格的《自我与自性》

也许,我们本没有错。在生活的真实演练过程中,我们的选择、付出、索取都遵循本心,但在漫漫人生旅程中,困惑无时无刻不像阴影一样萦绕着内心,于是,我们和荣格一起来探寻人类心灵成长之路。

一个人“文明化”程度越高,就越有意识,越自律,顺从本能的程度则越低,生活的复杂与环境的濡染,来势汹汹,随时会吞没人性的静谧,生活的优劣很多时候取决于大脑对事态本身的认知,无意识是无认知能力的,一个人最关键的品质,恰恰是无意识的,只可被他者察觉,或者借由外力被艰难发掘。

全部的人格称作自性,自我属于自性,人格的深远变化是相对的,我们要学会接受正常范围之内的变换和冲突。自性又是对立“复合体”,自我属于意识领域的中心,它是人格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情绪反应发生在适应力最薄弱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自身清醒的判断、反思。倘若缺乏相当的道德努力和文化底蕴,人们便无法意识到阴影。所以,阴影是挑战整个自我人格的道德底线。

阴影 首先以个人无意识的情形呈现,阴影包括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体是童年的创伤或成长过程中某一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共实的意识基础。在道德意义上,人情世故的复杂关系意味着,人越是无意识,就越受邪恶的驱使。

剖析阴影更深层次的以原型出现的过程,我们的意识必须复苏,并建立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联接,人性的自我膨胀,往往是堕落的前奏,膨胀,会让视野的盲区变得更大。

书里列举的实例:一个人,不经意间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搞砸了,却还是无力看到整个悲剧的根源在他自己身上。当然,他并非有意识的。他有意识的所为,乃是忙着诅咒这个无信的世界。自然,还是某种无意识的因素编织了一个幻象,将其世界之本貌掩盖。而这个编织而成的幻象宛若蚕茧,最终把他牢牢困住。

无意识的矛盾表现与意识态度有着因果关系,因为经验提供了太多无可辨驳的证据,让我们认识到无意识补偿过程的自主,而我们只局限在意识思想中寻找这些矛头的源头,其实,一切阴影又是生命悦人之光的黑暗反衬,如同我们常说,接受一个人,要学会接受他的优、缺点一样,是实体的自然接受。

然而,心理学上的善恶、美丑是阴影博弈的过程折射,所以,善恶源自于意志的需求,它是事物发展的走向。它的本质是一切现实存在的两极性。善恶是一对逻辑上对立的等价物,是一切认知行为的基本要素,善恶在道德判断上共存,但我们的判断往往是有限的,由于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的差异,认知的程度也各异,文化知识直接影响道德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侧重于外在原因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忽视了心灵的紊乱是心灵的导向发生了偏差,是自我的混乱,当一个人的权威超出了他所掌握的知识,那么他就被超越的权威废黜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膨胀。在自我从属于自性问题上,弗洛伊德心理学对起因给出了基础的证据,阿德勒证明了无意识的决定作用,荣格则认为,心灵存在的原因和其运作的结果超出了意识,这就意味着,只要它们没有变成意识对象,它们的本性和活动就是不可改变且不可逆转的,能纠正它们的,只有意识上的领悟和道德上的决心。

比如enantiodromian是荣格发明的心理学术语,意味“事态发展过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补偿”。我们的思维回到前面的实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不如意时,要清醒意识到事态的本源,不能有意识(盲目)的诅咒这个世界,这是无意识编织的一个幻境,要意识地打破宛如蚕茧的幻象,不能被他套牢吞噬。通过各种关系的衡量,涉及心灵的对应面以此来准确判断对应形式,其中包括(四元体联想)。

我们认识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像守护神一样,时而行善时而作恶,它们的对偶是性别(sexes),心灵不能无望地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用逻辑矛盾分割开,它是心理学的概念。众所周知的现代性趋势,即人们无意识地制造出“总体”的象征,来桥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鸿沟,此举也加剧了普遍性的方向迷失。

这是一个心灵博弈的过程,荣格以渊博的知识为切入点,科学的分析心灵变化的轨迹,让我们清醒的认识自己,“人”不可能只是光明的存在,“人”必须有阴影作为补偿。世界不可能只是美好的,世界必然有邪恶和黑暗,这才是完整的。但这并不意味人性的缺失。

“蒙昧时代”人类初始的愚钝是如此的悲惨,随着进化论的开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同时,心灵也在做逻辑上的判断,如果一个人处理心灵内容时,能兼顾知识判断与价值判断,那么他就能看到这一心灵内容的完整图景,并能更好地理解关注心灵的转化(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

对无意识的刻意关注,可以让补偿功能正常运转,因此,不应将无意识的原型看作无常幻象,而应将其描述为恒常自治的元素。惯性思维(即经验)可以让遵循它的人拥有理性的生活期待,(但压抑了自我的价值意义),这时我们又要重新回归“整体性”这个概念上来。

在整体整合的过程中,冲突导致的困惑(炼金术里称为“混沌或”niqyedo)表现的坐立不安和迷失方向,都是可接受范围之内的,四元体的象征体现了某种秩序的补偿性原则,描述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面的联合,这是一个熟练的——是轻松的迈向更健康,更清净的状态(拯救)的方法,整体的种种象征意味着个体的全部。

这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叫它心灵的“更新”,(avakaivwqls,refoymatio),并不是意味着实际意义上的意识改变,而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恢复和复原,这与心理学的实证结果相吻合,“整体性”原型始终都是存在的,但很容易从意识的范围中消失,只有通过学习无穷的知识来充实并唤醒意识主体,用科学的角度审视心灵,才能走出误区。

书中,荣格索引我们以不同的宗教信仰、神话故事为引线,探寻心灵的基础架构解读心理学。运用丰富的知识点切入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以心理学博大的视野去理解并补充心理学的论证,以此来完成对自己乃至人类的“救赎”。(“救赎”指的并不是从打算承担人的肩上卸下负担,而是残缺的人格整合过程)。我们把此书看作是疏导心理郁结的理性工具,用意识之光去探测心灵的黑暗和深邃,探索人类命运的奇特和迂折,追求心灵的完美和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自性化,心灵的终极成长
这荣格简直就是克苏鲁附体啊
黑塞与荣格不得不说的故事
原创 | 与阴影相伴的人生
河合隼雄和他的《童话心理学》:童话的结构就是心灵的结构|阿尼姆斯|母神
西方的道士——荣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