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角 | 傅海炎:以“理答”促“生成”,让儿童“真学”




以“理答”促“生成”,让儿童“真学”


傅海炎


摘   要:智慧理答,就是教师对儿童的回答作出积极、灵动的反应,进一步促进儿童“真学”。理答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儿童自己。理答产生于课堂里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之中和自主学习的活动之内,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时机性”和“生成性”。探寻语文课堂智慧理答的最佳时机,以“理答”促“生成”,让儿童更好地展开“真学”。

关键词:理答;生成;儿童;真学


所谓智慧理答,就是教师对儿童的回答作出积极、灵动的反应,进一步促进儿童“真学”,从而生成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堂。理答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儿童自己。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理答同样要遵循这一条基本规律,基于学生,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理答才具有更大的价值。理答产生于课堂里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之中和自主学习的活动之内,因此,理答便具有了很强的“时机性”和“生成性”。探寻语文课堂智慧理答的最佳时机,在当下应是培养儿童自主解读、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彻底改变以授予为主体的课堂形态,让儿童更好地展开“真学”。

那么,怎样才能以理答促生成呢?


理答在儿童学习困难时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真学”的过程中,儿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当儿童碰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产生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教师就要运用智慧理答给予儿童一定的帮助,或指明方向,或降低难度,或转换问题,或补充资料,等等,让儿童真正学起来。教师的理答重在“导”,重在“引而不发”,只是为儿童铺设一个让他们自行攀登的阶梯,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成功的果子。教师在儿童发生学习困难时因势理答,就要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起点,了解儿童的学习现状,了解儿童的困惑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作有效的智慧理答。

有老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儿童学习生字“追、迎”碰到了困难,于是她及时展开了理答:“‘追’‘迎’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动作,让我们来演一演吧!”儿童演得很到位,本以为孩子们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地记住了,可是在生字复习巩固的环节中,儿童竟然连连出错,“追”读成了“迎”,“迎”读成了“追”。这时,她发现,“追”和“迎”对儿童来说还是有困难。于是,她把“追”字的右边拆成两部分,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小朋友,你们看,这一竖正是我们跑步比赛的终点,老师一声预备,这两缺口开始你追我赶地跑到了终点,这就是一幅追赶的画面。再看看“迎”里面的两部分,你又发现了什么?”儿童开始大胆地想象,有的说,这两部分像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有的说,一个人在迎接另一个……在儿童碰到学习困难时,教师一次次展开及时有效的理答,使儿童真正突破了难点,发展了思维。


理答在儿童认识偏差时

儿童由于年龄及认知水平有限,受阅历、知识积累的制约,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虽然答案常常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却发现他们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直觉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有时甚至会产生偏差。虽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到的似乎都不错,却常常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教师听凭儿童的认识停留在粗浅、偏差的层面上,就容易造成教学的华而不实,儿童的语文能力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培养。儿童的认识产生偏差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学习兴趣最浓的时候,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样的时候,作为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绝不能轻描淡写地做简单的“裁判”,把答案告诉大家。教师必须承担起理答的责任,尊重儿童或横看、或侧看、或远看、或近看所获得的独特见解,既要宽容儿童没有大错的个性化解读,又要关注儿童发言中的认识偏差,展开理性的启发。从而引领儿童突破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进入豁然洞开的境界。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小伙伴》时,引导儿童探讨“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孩子,为什么?”,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一致喜欢安东,看来孩子们的认识有了一点偏差。老师马上再次展开理答:“小朋友再读读课文,读读描写维加和安娜的句子,你能感受到他们对玛莎的关心吗?”当儿童的认识还不到位时,老师让儿童再读读描写维加的两个句子,接着追问:“玛莎丢了背包,维加干吗要着急呢?”通过这么一引导,孩子们才真正明白维加、安娜其实也是关心玛莎的。为了让儿童的认识更全面,老师继续追问:“同样是表达对玛莎的关心,我们发现,安东和维加、安娜的有什么不一样?同样是关心玛莎,安东想到的是什么?维加、安娜想到的又是什么?”这一连串的理答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使孩子们明白,关心他人要急他人所急,真正领悟到不是只有一个是“小伙伴”,很多都是“小伙伴”,都值得我们“喜欢”。


理答在儿童感悟出错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我们经常喜欢重复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儿童的多元感悟,对儿童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感悟,不置可否,甚至大加褒扬。实际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绝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当儿童的感悟出现错误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智慧理答的作用,“该出手时就出手”,因势利导,巧妙地引领儿童走出“山重水复”的误区,让蕴含在文本中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狐狸和乌鸦》是一则伊索寓言,主要讲狡猾的狐狸通过甜言蜜语从乌鸦嘴里骗得了肉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如果允许儿童把狐狸这种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视为“聪明”来理解,那么他们以后怎么来判断生活中的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呢?面对儿童的这一错误感悟,俞老师在执教时及时引导学生再次回应文本,凭借“狐狸用自己的聪明做了些什么”“你会用这样的聪明去骗人家吗”“你喜欢人家用这样的聪明来骗你吗”……巧妙地引导儿童展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产生了碰撞,逐步达成一致的认识——“狐狸是狡猾的”,“狡猾”不是“聪明”。就这样,通过有效的理答,教师自然地把儿童的错误感悟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理答在儿童意犹未尽时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用想象去‘补充’。”实际上,“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意犹未尽处往往是儿童心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倾诉欲望,好像很想说点什么,或者很想写点什么。如果此时教师戛然而止,那么儿童将会失去倾诉表达的学习机会,留下几许的遗憾。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通过智慧理答,带领儿童去解读“无字之处”的空白,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我们引导儿童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空白点,在意犹未尽处尽情发挥想象,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体察其“弦外之音”,领会其“言外之意”,充实文本的内容,丰富文本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完整的阅读体验。

季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这一课时,儿童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想象、拓展说话,情绪达到了高潮。当伯牙因为子期的去世而“绝弦”时,全班同学已鸦雀无声,可见,儿童也渐渐地进入了伯牙的内心世界,沉浸在那种“世上再无知音”的痛苦中。无疑,文本在此处留下了一个空白点。于是她让《高山流水》的音乐缓缓响起,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冲击学生的心灵:“当伯牙满怀希望再来相聚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此时,伯牙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音乐奔涌而出,他多么想对子期说:‘了期啊子期……’”悠悠的乐曲带着伯牙的“悲痛”使儿童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顶峰。于是,她把握了这个时机,将“理答”转化为用笔诉说,如泣如诉的话语便在儿童的笔下喷涌而出:“子期啊子期,你我约定于此相见,但你为何抛下我孤身一人呢?子期啊子期,如今你已离我而去,我弹琴又有何意义呢?……”

智慧理答是一种意识,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意识;智慧理答是一种艺术,一种鲜活灵动的生成艺术;智慧理答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呵护儿童自主发展的生命境界。大胆地改造理答、提升理答,便要充分发挥理答促进课堂生成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更好地展开真学,赢得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4年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解读技能四:文本解读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
潜心会文 培养语感
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实践
2022年1月31日┃写作指导┃以教育科研涵养和引领教育写作
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百道网
王崧舟特级教师工作室--浙江教育资源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