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辛: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下)

诚与明的学习

清晰的父母或者有思考力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中心,会耐心地去观察,加上经验和内在的直觉,会解读到很多可能性:这个大孩子的行为异常,或许只是一种反叛和不成功的彰显自我;那个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是因为体质不良、能量内缩;或是因为父母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或严厉且不耐烦,只有物质付出而缺乏内心关爱导致的能量干涸。

当大人自己没有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心智能力的时候,就会一筹莫展,开始道听途说、搜索网络、迷信专家;当大人压力很大、不耐烦的时候,会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探索,把孩子交给“专家”。

孩子的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人际交往困难……,这类情况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不要简单粗暴的把它划入医学领域。三者的领域互有交叉,但边界并不清晰,一旦滑入医学领域的深水区,要游回去就有难度了。

前面谈到的程序冲突,是导致孩子产生学习困难、不能适应社会、不能正常表达的最常见原因。作为孩子,慢慢地发育成长,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个是“社会化过程”,有的心理学家称为“被驯化”。

在大众的群体认知里,教育也好,工作也好,培训学习,乃至人生的目的,都会认为“适应社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我们从小就被驱赶着,跟随千军万马一起冲过高考独木桥,人潮汹涌中尽可能的要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这确实是生存的现实需要,但它并不是全部。

群体的无意识惶恐或约定俗成,并不是我们就可以蒙头往前冲,只管跟上社会传送带,不管不顾孩子内在的健康和基本需求的理由。

我们的心里、日常生活里,需要留出一些缓和的时间和空间,来应对外部世界的急促与粗糙,需要慢慢的体味、消化、适应种种的冲击与不适。这才是内在发生的真正的社会化适应过程,而不是表面的措辞得体、应对流利、反应迅捷。每个人由于个性和心质的不同,适应期的速度将会大不同,没有标准时间。

最近有朋友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处在人生的低谷之中,正在直面人性的阴暗面,这里面有很多压力,也有愤怒,还有陷阱。当我们进入事件之后,会和相对阴暗的无形力量有交互。这些人间的纠葛,性、金钱、权利的应力场,相关各方的心智斗争模式、情感模式,连带着久远的记忆库,无意识的烟雾与漩涡,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黑暗的空洞和浊流,都交织在当下。

这些力量会把参与者同频化。然后,我们早上很清新的出门了,经过这些熏染,晚上带着失常混乱的状态回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放松、清理,去散步、运动,或者看书转念、打坐静观,我们就很容易跟家人吵架,进入敌对的情绪状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这也是小孩子在复杂的成人环境里,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冲击,对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确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善意的时间和空间给予,他们是不是会比成人更难于适应环境?这是形成内在冲突和程序紊乱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成年人不够真实。

这里无关道德。其实每一个大人也渴望真实,希望诚实对待他人,也被诚实对待,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活在自己创造的虚幻中很久了。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存在多年的现实,但是作为个体,我们要看到自己不真实的地方,不要故意去掩盖它,这样会好很多。

尤其在家庭生活里,要减少一些有意识的包裹,减少一些习惯性的模式化反应,与亲朋好友们用相对真实的对话、深入的交流,不回避、不躲闪、不故意或完全无意识的制造烟雾、刺耳爆笑与虚言。

这是一个渐进的“剥去包裹,看清真相”的过程,是诚与明的学习,是真实的生活与适应。然后,一旦等你看到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澄清的层面,尤其是内在的观察可以有无尽的广度与深度,你所在的地方,会多一分清明与稳定,这个领悟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间接帮助孩子。

帮助他们把眼前的迷雾、包膜,一层层地撕开。帮助孩子真实地看到现实、了解自己,看到他人的无奈、软弱和无知,也看到这个表层世界的背后,每个人本有的善意和诚意。

如果成年人缺乏这个自觉自明的过程,他的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就会被层层包裹、不明朗、不清晰,就容易无意识的表里不一,身心分离,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内心与外境的分裂、冲突,孩子自发的、自组织的心智发展过程就可能被干扰、混乱甚至封闭了。

意识就像一盏灯

前面谈到了成年人内在的冲突和不真实、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那么,父母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帮助到孩子正常的完成整个过程呢?

父母的意识最好是清晰而稳定的,这个意味着在思想、语言、行为和交流上都尽可能的清晰。或者说,他的生活是有意识的,有觉知的,而不是无意识、被动的、条件反射、随波逐流的。

意识与精神,这两个概念常常会混用,在这里我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每个人的精神空间有大有小,有的稳定,有的波动不安,意识可以看作是精神空间里的一盏灯,不同的人,灯的亮度、清晰度和照射角度、强度、范围都不同,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和认知范围。

意识的作用,就像我们在黑暗中灯光所及的范围,之外的黑暗世界就是无意识。觉察,就是不同水平的意识范围。睡眠与梦境,昏迷与死亡,如同黑夜,大部分人对此是无意识的,只有很少的人或者修行者,可以在梦中保持觉察,处于清醒状态。

在白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醒着,但未必能保持有意识,迷迷糊糊的上厕所、刷牙、洗脸;心不在焉的吃饭、搭车、打招呼,熟人之间的寒暄,都是模式化而不自知的。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身体活动。

不自知,就是缺乏觉察,也就是意识不清晰。在这个水平上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都处于不清晰、习惯性的反应状态,因而是缺乏自发性、创造力的。

精神世界就像大地、天空——一个大背景。从本质上而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彼此相通的,而且归于一个源头,无边无际、浩瀚无涯。她涵盖了意识界与无意识界,人与非人、万物与万类,绝非人类的意识所能穷尽。在古代经典里,有称为“海”与“藏”。

因为意识活动的不同水平与偏性,每个人只能从“海、藏”中各取一瓢,化作万千世界,终其一生,人人极力瞩目,以为天地在此,画界为牢,难得一见天外之天,意所不及之广大之地。

在我们各自意识所及的世界里,感受、情感、思想、记忆,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互相影响而成为生命动能的一部分,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观察不到,一者,因为我的注意力都消耗在外界的交际劳作了;二者,我们的意识之光过于粗钝不定,觉察力、专注力都还不够。

传统的静坐、站桩、太极、瑜伽……,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所以称之为“内在训练”。这个部分在之前谈过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搜索相关书籍,跟随合适的老师学习。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识”是“精神空间”里的一盏灯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5
按照心智玩家的方法练习意识往里收,意识一内收就想睡觉,为何?
看什么书,读懂自我?
蒙氏教育:理解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持续成长,为何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心智成熟的旅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