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培凯:《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上)

文/郑培凯

原刊于《书城》2020年8月号


一、女性意识


说到《红楼梦》的女性意识,首先要界定本文“女性意识”的含义。这里说的女性意识,是有特殊指谓的,不是说只要是女性,只要有心理意识活动,就是女性意识了。在本文中,女性意识这个概念主要是指,某些女性对自身本体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自我的生存意义,对生命有理想、有追求,认识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思考外在现实能不能容许她自我意识得到发挥,实现她的愿望。现实或许不允许她完成愿望,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心理挫折,摧残自我存在的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坚持自我信念,或完成自己的追求,或宁死不屈,赍志以终,这才是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我这里提出女性意识,探讨的范畴是明清文学与戏剧作品,概念来自现代的思维脉络,是属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一种女性自主意识。
《红楼梦》这本书,是十八世纪写的,当时的女性跟现在的女性,从自我意识的程度上来说,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可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曹雪芹写《红楼梦》,呕心沥血,从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写起,写贾宝玉这块灵石到人间走了一遭,写出了许多跟女性意识有关的故事。

《红楼梦》一开篇,就使用一种皮里阳秋的手法,铺设了灵石下凡,讲的是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展现他身边邂逅的女性。故事呈现了他对身边女性的细腻观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同情。作者以客观隐身的观察者角度,灌注了他对女子的同情,看到了这些女性在生命历程中呈现的人生百态,虽锦衣玉食,却充满了苦闷与难以言宣的心理挫折,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惨烈,以及女性在生存中面临的挣扎。在全书虚设的楔子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作者著书的动机,通过这块灵石,告诉空空道人,书中写的是“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就是说,他要写的一些角色,与他人生亲历的观察体会有关,表明小说是虚构的,可是人生历验的社会环境是真切的,背后有真人真事作为蓝本。


《红楼梦图咏》

[清]李光禄辑,改琦绘图

东京艺术大学藏本


这段楔子,很像戏剧开篇的告白题词,表明了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现实当中体认并了解了女性生存状况,把真实的东西做了艺术想象的安排,虚构成小说,让读者读来,有一种经历奇幻秘境之感。虽然曹雪芹说这部小说“其中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讲得很谦虚低调,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你看到“异样”这两个字,应该就知道这里透露着作者心中的关键用意,要讲的就是这些女子不同凡俗的特殊才具,跟她们遭遇的生命境遇。而且预告了作为创作者的感慨,要通过这些角色的呈现,在她们生命喜怒哀乐的背后,展示她们艰巨而惨淡的人生历程,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的斑斑血泪。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了十年写作,增删五次,而且书名也改了好多次,从《石头记》改成《情僧录》,又改作《红楼梦》,又改作《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最后又改回了《石头记》。我们仔细想想,他书稿还没写完,就把书名改来改去,内心绝对是有用意的,有一种焦虑不安在触动心弦,逼迫他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书名才合适,才可以展现出他最想呈现的这些人物,这些角色,以及他们(主要还是“她们”)经历的惨淡人生。所以,作者翻来覆去改变书名,就是忘不了这些“异样”的女子,忘不了她们在情天恨海中的翻滚折腾,忘不了现实人生鞭挞在这些女性娇弱身躯上面的一些血痕。他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后面题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讲的“其中味”是什么?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可发现,作者是心灵极其敏感的男子,他在身边的女性身上,发现了她们真实人生处境的“女性意识”。她们都对自身经历感受深切,都有自己向往的追求。或许这种感受尚未形成明确的愿望,也不能清楚作为志向来表达,但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作者也同时发现,这些女子虽然内心有所向往,但真的是身不由己,完全不能左右身处的环境,甚至也不敢站出来控诉,以行动去改变她们的血泪经历。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他以敏感的艺术心灵,发现了女性生存应有的自我主体性,并且通过艺术虚构,体现了这些女性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主体性。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特殊人格,在小说里头因情节铺展的要求,展现程度不一,但是人人都是独特的血肉存在,都有自我的实存经历,都是真实的生命告白与见证。《红楼梦》特别突出“几个异样女子”,为她们的人生际遇抱屈,刻画了有血有肉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让我们体会女性在传统社会环境的挣扎,显示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反映了艺术的普遍性价值。
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道德压制铺天盖地,但是书中突出了“几个异样女子”,她们内心有着自我的道德天平,总是无法与社会规约取得平衡。假如我们只浮泛地使用《红楼梦》的浅层话语,套用佛家说的“苦海无边”,那么能不能“回头是岸”?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来是因为书稿没写完;二来是书中这些“异样”的女性角色,差不多都是遭遇比较凄惨的,总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难以在艺术想象的境界中安顿她们受摧残的灵魂。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模模糊糊地把佛道的出世概念套上去,勉强勾勒出一个“情天孽海”,让这些角色可以魂归离恨天。这其实有点潦草从事,好像杨贵妃死于马嵬之变,用草席一包,弃之沟壑,还说是涅槃入了兜率天。总之,套上传统通俗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捞根稻草就是彼岸宝筏,让我觉得很不顺当,不禁猜想曹雪芹的心境也不可能稳当,是否会感到辜负了他笔下的“几个异样女子”?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全传》
清乾隆五十六年苏州萃文书屋木活字本
我们读《红楼梦》,如何从“满纸荒唐言”中,体会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知道他“痴”在何处,理解“其中味”呢?其实,作者的感慨,就大有深意,不能肯定如何让自己满意,也不能确定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他环绕着“几个异样的女子”,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后世读者能够体会并理解其中深意吗?这里牵涉读者接受的艺术参与,以及时空隔绝之后的文化阐释问题。传统社会也有心灵敏感的男性读者,可以读出女性遭遇的凄惨,为之掬一把伤心之泪,但其感受一定远不及女性读者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一字一句都有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现代读者阅读此书,不论男女,都知道这是不世出的经典,阅读体会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对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注与反思,不再是消闲性质的随手翻阅了。现代的人们,只要不是传统男性主导意识的信徒与奴才,都清楚地认识到《红楼梦》的女性角色有其“女性意识”,思考传统社会女子遭遇的情景,感受女性内心世界的波澜,由此而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所呈现的苦海无边、幻海无边,固然是作者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幻灭做了总结,感到世事无常,沧海可以桑田,看到人生现实有一定的虚幻性。世事的虚幻性让人痴迷,带来痛苦,这是传统文人作家习以为常的表述,跳出红尘好像就一切都解脱了。然而,要超越真幻的困扰,直面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欢乐、挫折与悲哀,哪里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放下”的?我想,鲁迅极其不满高鹗续作的原因,是觉得贾宝玉最后在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跪拜父亲养育之后,向红尘世界告别,未免装腔作势,又在思想境界太过于轻易而庸俗了。我们无法知道曹雪芹是否能够写完让自己满意的结局,不过现在的版本所展现的人生处境,已经是缤纷多彩、光怪陆离,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遭遇,也能显示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

二、 牡丹亭的影响


曹雪芹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不只源自他自己的经历,也继承了晚明以来文学与戏剧表演对于女性意识的发掘,特别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晚明的文学写作里,对女性的关注很多,归有光、李贽等人开了风气,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说是集中呈现了晚明文人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怀,是对女性内心幽微意识的系统性探索。汤显祖是晚明士大夫追寻高尚境界的君子,承继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清雅标高,也亲身体验过世事的迍邅与世态的炎凉。他是身兼儒释道精神的文化人,同时又是天才型的诗人兼剧作家,在观察世态与体味人生处境方面,堪比莎士比亚。

《牡丹亭·惊梦》这一折,最能呈现闺阁女子的内心情愫:杜丽娘小姐游园,在姹紫嫣红开遍的季节,看到时光不断磨蚀人的生命,想到自己的命运在春花盛放的时节,不但不能自主,而且很可能虚度芳华,不知道沦落何方。汤显祖描写这个伤春的过程,没有落入文学传统套路的无病呻吟,而是细致描绘了游园与春光共舞之后,让杜小姐回到闺房入梦。在梦境之中,杜丽娘的内心向往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如春光骀荡,唱了一曲【山坡羊】,明确展现了杜丽娘认识到自我主体的女性意识: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拋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这一段曲文很重要,是杜小姐的内心独白,在舞台上以优雅的姿态唱出,显示了遏抑不住的春心,却又矜持含蓄,欲语还休,既保持了大家闺秀的身份与风度,又赤裸裸吐露了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很明白自己的社会身份与道德约束,也很清楚自我内心的情欲要求,是实实在在的天性。传统写作的一般处理方式认为,这是天理与人欲的冲突,杜小姐面临了人天交战,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是理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欲望的沉沦。是灵魂的纯洁,还是肉体的堕落,成了作者思考女性角色的焦点,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不会聚焦在杜小姐最关心的自我本体,不会探索最让人内心纠结的生命实存意义,不会关注最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放不开的“女性意识”。

汤显祖艺术心灵的伟大与识见的超越,就在于他深切体会大家闺秀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只是有社会身份,还有真正感情的“自我”。他的老师罗汝芳教导过他,人有“赤子之心”,应该发挥自我的天性,生命的意义是“活泼泼地”,不应该抹杀内心的“情”,被迫随着社会习俗的“理”,做一个没心没肺的“假人”。杜丽娘唱的这曲【山坡羊】,就明确显示她内心的春情是实实在在的自然流露,但却陷入出身名门的束缚,婚姻与爱情要门当户对,要服从父母之命的安排,由不得自己选择,这就出现了摧心裂肺的自我心理矛盾。对女子自我主体的实存意义来说,这里展现了微观的生死选择,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心灵挣扎:为了社会的认可,为了满足显赫门庭的身份要求,完全不顾及芳华虚掷,不思考青春女性也有自己的情欲向往,也会有如此深刻却难以启口的衷情。青春就如此迁延,生命就如此虚度,实在没有办法,没有出路,只能对天表白与哭诉。


 《牡丹亭》

 [元] 汤显祖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杜丽娘入梦之后,就进入了文学创作提供的想象世界,可以在梦中发挥自我,敢于追求她自己的理想。因为是做梦,梦到了她的梦中情人,也就是自我意识投射出来的理想情人,完全不受道德规约的自由选择。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选择,是自我本体意识活泼泼地“鸢飞鱼跃”了,借由梦境讴歌女性的情欲意识。而她的梦中情人出现,向她唱了一曲让人有点想入非非的【山桃红】,不但现代观众听了也脸红,还多次被当今的舞台编导认为淫秽,改编成不伦不类的唱词。汤显祖的【山桃红】原词如下: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这一段【山桃红】旖旎缠绵,虽然由柳梦梅口中唱出,其实还是杜丽娘的梦境向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是梦中情人对杜小姐春情的理解与体谅,是小姐说不出口却满怀憧憬的春梦,一心期盼等到了如意郎君,那个为她而来的爱情伴侣,天造地设,是前世注定要今生相会的书生。汤显祖在这段曲文中,重重复复写下“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还要在舞台演出时让男女双方相对合唱,琴瑟和鸣,相视莫逆。然后书生就带着小姐,转到牡丹亭畔,湖山石边,在梦里的光天化日之下,在满场观众屏气凝神的注视之下,两人好合去了。好合之后,书生还唱了一段【山桃红】,以示缠绵之意有余不尽: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见了你紧相偎,慢廝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这段书生唱段之后,又接着合唱“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云雨之情才告一段落。这出戏的情节发展,不是单纯的阳台云雨,不是襄王梦中会巫山神女的翻版,其主旨环绕在女性意识的醒觉,肯定女性情欲的存在。让女性自我情欲的萌发,通过梦境,展现出内心的渴求,向往理想的伴侣、理想的爱情、理想的婚姻,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世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汤显祖写《牡丹亭》故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百折不回,不止是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更不是以男欢女爱作为创作鹄的,以博人一粲。其写作目的与宗旨,在《牡丹亭·题词》中讲得很清楚: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杜丽娘的“情”,不是普通的情,是汤显祖发现与发掘的“至情”,其中赋予了杜丽娘清楚的女性意识,让杜小姐的情有了自主性与超越性。而且这个情,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要通过生生死死,打开传统男尊女卑的桎梏,冲破三从四德的网罗,释放自我意识的向往。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经过生死轮回,才是至情。

1981年发行的特种邮票《黛玉葬花》

汤显祖讲的“至情”,不能以传统一般性的现实常理来讨论,因为这涉及他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与他笃信的哲学理念相关,源自罗汝芳教导他的“赤子良心”,也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都是泰州学派解释“良知”发自个人,强调自我意识才是心性追求的源头。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特别说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提出了“情”与“理”的对立,其实他说的“情”与“理”,并非一般论说的意思,而是阳明学派发展到泰州学派第三代,在万历年间引发的自我意识的“情”与社会道德的“理”的争论。这是宋明理学关于“天理”与“人欲”冲突的延伸,属于更上一层次的思辨论争,是如何思考自我意识的问题。假如“良知”是人伦道德的基础,“致良知”是达到圣贤之道的途径,那么自我认知与自我抉择的重要性是不是首要的?若是自我意识的“至情”,与社会道德习俗的所谓“天理”,发生了冲突,我们是应该坚守自我的“情”,还是屈从扭曲自然人性的“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在汤显祖生活的万历年间,并不仅仅是空谈的哲学思辨问题,也是当时文化人切身经历的实存考验,甚至可以成为政治迫害的张本。张居正反对泰州学派讲学,追杀何心隐,禁止罗汝芳传道,都让汤显祖感到自我意识的自由空间受到压制。《牡丹亭·题词》最后的感慨:“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确是有感而发,是汤显祖看不下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不肯降志屈从,在没有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弃官返乡之后写的。就是说,自我意识中非常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在现实世界当中不一定能够实现,可是它作为理想还是应该存在,就存在于“情”之中。《牡丹亭》写的“至情”,通过杜丽娘追寻自我本体的“情”,展现了明确的女性意识,从“惊梦”“寻梦”“写真”“悼殇”,生生死死,到“冥判”“幽媾”“冥誓”“回生”,死死生生,回归到想象中应该的“理想现实”,通过“遇母”“圆驾”,在“牡丹亭上三生路”完成了杜丽娘女性意识的展现。汤显祖影响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我在拙作《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中已经多为探讨,此处不赘。只就《牡丹亭》一剧而言,特别是《牡丹亭》一折,揭示出的“女性意识”观念,深深影响了曹雪芹的女性人物创作。

三、林黛玉的女性意识


《牡丹亭》里面非常清楚地表现出女性意识,汤显祖也讲了至情的问题。对传统社会的女子来说,就是对于知心人的爱情追求,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对完成自我追求的向往。这样的追求与向往,在《红楼梦》二十三回里也出现了。《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特别讲到林黛玉读了《西厢记》,触动了懵懂的少女情怀,之后又听到了《牡丹亭·惊梦》的唱曲,引动了情思。这一段情节描绘得非常细致,不但篇幅很长,而且作者刻意描写了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呈现她潜藏在心底的情思,如何成为唤醒了自我渴求的意识。作为青春少女的代表,林黛玉开始思考她的芳华岁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就在此时,她听到了《牡丹亭·惊梦》里杜丽娘的唱词,感同身受: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红楼梦》这段文辞,不只是优美,最主要的是探索到林黛玉内心幽微的情感。林黛玉面临的情景是神志恍惚,完全进入了杜丽娘的情思状态,挑动了自己内心深藏的情愫,逐渐置换成杜丽娘呈现的女性意识,有了属于自我期盼的“情”。每一句《牡丹亭》唱词,都让她感慨万千;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就自思自叹;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就心动神摇;听到后来,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会是怎么一个情况,就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年双色套印本

由此可以看到,曹雪芹对林黛玉情窦初开的描绘,跟汤显祖刻画杜丽娘的心境如出一辙,涉及发掘女性意识的探索,与晚明对于女性意识的认识与关注是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到了十八世纪的曹雪芹,他对女性意识的关注,是继承了十六世纪以来,文人学者对于女性处境特别突出的关怀。沿着这个脉络,我们发现《红楼梦》里面,写到林黛玉表达自我内心情愫的诗词,都清楚地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深刻感受自己掌握不了生命的走向。比如说《葬花词》,就最能显示出现实环境的残酷与惨烈,让深闺女子感到身不由己的,不仅是芳华虚度,还有更可怕的悲惨命运等待在将来。在曹雪芹的笔下,这也不是林黛玉一个人的命运,书中大多数女子都会陷入类似的命运渊薮,甚至更为凄惨,如有了自我本体意识的晴雯,而林黛玉只是作者聚焦的范例。

《红楼梦》二十七回的《葬花词》,显示了纯洁的芳华会遭到风刀霜剑的摧残,本来是迎着春风绽放的娇艳花朵,却受到现实红尘的污染,以至于凋萎丧败,这在《牡丹亭·闹殇》一折里也有类似的表述:“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杜丽娘青春正茂,却在情感追求上遭到挫折,社会环境的禁锢使她理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霎时就摧毁了她本该鲜艳灿烂的人生。《葬花词》很明显反映了同样的感伤,对现实的摧残深感愤懑,但又无可奈何,在文辞与意象构筑上,都继承了《牡丹亭》的感伤: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的不仅是林黛玉的感伤,也是杜丽娘早殇的感伤,甚至可以说是传统社会女子有了女性意识,必定会触动的感伤。《红楼梦》二十七回有脂砚斋回末总评,说:“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脂砚斋很清楚地知道曹雪芹拟写《葬花词》让林黛玉吟咏的普遍意义是,纯洁美丽的女子一旦认识了人生处境,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发现自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要遭到龌龊现实的践踏,以至于埋香葬玉,魂归离恨天。花飞花落、葬花埋花,在中国诗歌中有其传统,与屈原发挥的香草美人意象相关,象征纯洁美好如玉的君子,在污浊的世间遭到诬蔑与打击。香草美人固然是男性经常使用的象征,其本源的意义还是女性的遭遇,当女子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就转回头成为无时或忘的生命悲怆。明代中叶之后许多科举失利的文人雅士,深感世态炎凉,把才华投入文学艺术创作,写了大量的落花诗,最著名的是苏州文人画家群的作品,如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人,留下了令人反复吟咏的伤感,也为汤显祖、曹雪芹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唐寅写的落花诗最多,可谓连篇累牍,而且反复书写为墨迹,成为书法史上人人羡慕的珍品。唐寅落花诗的主题,翻来覆去就是一个,就如其中一首所说:“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唐寅还有一首《花下酌酒歌》,其中段落如下:“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昨朝花胜今朝好,明朝花落随秋草。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身比今年老。昨日花开又谢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天时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天时人事两不齐,便把春光付流水。”这种悲叹春光易逝,人生无常的诗句,更直接影响了《牡丹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特别是《葬花词》。晚明文人写落花诗主要是哀叹自身的际遇,算是香草美人的变种;到了《葬花词》,典故回归到女性的现实际遇,其实更为贴切。《葬花词》的结尾:“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确显示出,《红楼梦》里面的女性,对于自身的命运完全不能掌握,同时清楚意识到这种际遇的悲惨下场。《葬花词》让林黛玉本人发此哀吟,除了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感喟,当然是曹雪芹创造这个角色的特写,让她作为女性意识的代表,展现女性生命追求的挫折与悲怆。



未完待续



《书城》杂志已在淘宝天猫悦悦图书专营店上架,欢迎大家购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情欲意识的觉醒
牡丹亭
《牡丹亭》与《红楼梦》怎样写“情”
彭连熙图说《红楼梦》《牡丹亭》(三)一个是哀怨,一个是欢娱
燕归来:落叶听残梦 | 就读这篇
十六句名家诗词,说透古今爱情真谛,越看越详细丰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