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中葛根汤方症讲解

桂枝中葛根汤方症讲解

2014-04-14 17:19阅读:453
春风化雨杨柳青,氤氲气象万事新。
时光蹉跎岁月痕,揽月足迹志凌云。
恒加毅力更潜心,与时俱进在于勤。
莫讶雄才无处行,庖丁解牛古今情。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习趁年轻,补漏趁天晴,学习共互勉,临床共受益。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寒”,这里虽省略了“发热”二字,但是“汗出”者,仍是太阳病中的桂枝汤方症,“汗出”者,表阳处于释放,此条却仍与具有发汗表散功能的麻黄与葛根,所以这里加入了一个“反”字,这个“反”字在说明什么,这个“汗出”,为何还需要“发汗”呢?这里加入葛根与麻黄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呢?星期天晚上八点准时开课,相聚YY房间(43511818),共同在学习中体悟论中之真谛。
总结:以上我们共讲到了第十三原条文,回顾一下,这数月的心理路程时,真是感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们虽然在讨论圣典《伤寒论》,实乃是我们在围绕着一二三辨症法大纲进行层层剥茧,用论中的原文作论据,以支持我们的论点。
这里并不是固执的去标新立异,此乃正是沿着前辈大师刘绍武与胡希恕所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是站在邪气的角度去分析论中的原文,把伤寒当成伤藏时,以改圣典六病的真正内涵,以再还圣典的辉煌,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被祖国医学派生出来的诸多支脉所淹没,为祖国医学的博大深所困惑。
我们只要把握到了立体空间三进位之法则,就把握了邪气所带来阴与阳性的波频,赋于治疗中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特点,邪气导致阴与阳性的病种,治疗中出现温热与寒凉药性功能归属,即秉赋于阴与阳两大类型,这样就会去繁就简,一目了然的弄懂伤寒所论之真谛。
通过以上共十三条原文解读。
一:已解决太阳病中的中风,伤寒,温病,热病的概念,因为三阳者,均是邪气导致用阳处于悍的状态下进行的。
二:伤寒即是伤藏,在正气与邪气的病态情况下,出现升降出入失调,阴阳偏盛偏衰的关系。
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的概念,是对整个《伤寒论》的病性定性定位的总概念。
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此条看似是简单,他却寓意深远,在论中开篇即揭示了阴与阳的两大概念,如论中所说的:“服汤已,脉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出者,死,微续者,生”,虚阳浮越于体表,身体反而出现假象的大热;火热冰伏,身体却出现大寒,反欲近衣的因实而致的假寒之象。又曰:“伤寒,但厥无汗,而强发之,未知从何道出,或从鼻出,或从目出,此名下竭上厥,为难治”,此乃阴血下竭,火热内焚之因,误治而导致的虚虚实实之症。是对寒热两极进行的原条文支持与最完美的解译,让我们在临床中尽早的发现其正与邪,阴与阳,盛与衰的两大极端。
五: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热病同属于表阳在邪气的作用下,用阳处于悍的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实之分,只是相对而言。
六: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热病,均属于里阳病的总概念,是里阳递增与分属出来的阶段性的病状反映,同时这类病种,并不是为单单的太阳病而论,而是以太阳为病的方位下,涉及到的内伤外感及杂病的治疗原则与疾病范畴。
我们也例举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的病变。
如太阳中风中的病因病机是阳不能在固敛中,既损阳气也耗津血的结果,阳气是功能,津血是物质。损伤了阴与阳的载体“津液”,就会发生痉病。这时更有化热为实,化虚为寒的临床观点,与后世所论之中风,以及与《内经》中所论及的“煎厥与薄厥”者,是相提并论之的总病机。
七: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者,是在专门讲太阳病中风的病因病机,并非后世所言论中的“阳浮为阳脉,阴弱为阴脉”的“脉名”。
八:更重要的是太阳病欲传与不传,形成前趋症,后期病,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者,为欲传也。伤寒二三日,少阳阳明症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愈者,以行其经尽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些前趋后期与传与不传者,均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临床意义甚是深远,真可谓是“韵不高而用思精”矣。
我们虽然在讲《伤寒论》原文,实乃与《神农本草经》进行同步讲解,从《伤寒寒》中所涉及到的中药,联系《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用性味与功能,使我们回到古代的思维方式上来,在复古中医与复苏中医中进行空跨越时,与临床密切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能与时俱进,因为我们知道“疗效才是硬道理”之明训。
接下来我们讲论的第十四条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者,表中之表阳病是也,表阳中的太阳不能开宣通透,风寒束表,邪无去路,表阳外郁上凝,表阳失温失养,则头痛,因为头为诸阳之会,这里以头痛代表太阳病的提纲概念,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发热,即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是也,只于发于三阳中的那个阳呢?就要结合三阳病中的临床具体情况而定,今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是发于三阳中的太阳中风症。
发热者,正阳之气,受邪气所调,处于受邪之域中的表中之表阳,导致了太阳病。如果发热,无汗,恶寒者,是太阳伤于阴寒之气,如果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发于太阳温热病。今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乃为太阳中风,风性疏泄,用阳较悍,发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正邪气相搏,邪气自寻出路是也。
汗出者,一表阳处于释放,即用阳处于悍性,迫使邪气从汗出而退,二是发热汗出恶风者,邪气呢?不随发热汗出而退,仍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汗出既损表阳,也耗气津,是可以导致后来出现的柔痉。与无汗而形成的刚痉成正比。
恶风呢?是对发热恶寒者,发于阳而定性的,表阳虽处于悍的阶段,在悍卫表阳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一是用阳处于悍,说明正阳处于表阳之中,二是卫阳处于悍卫的作用,失去的温养之性,即发生发热恶风者,发于阳,恶风呢?与恶寒是互文见义之词。
桂枝汤主之者,即属于桂枝汤法的主治范畴。此条乃是太阳中风的主症,省略了主脉:“浮缓”,突出的是主症与主方,是属于病因病机中的桂枝汤方药的临床应用点。与此后出现的“太阳病,脉浮数,可更发汗相区别。
太阳病中风的“主脉主症“包括以下几点:
一:主脉“浮缓“。二主症“发热,汗出,恶风。”三:病因病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四:中风的主方“桂枝汤”。
北京中国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讲,东汉末年,军伐混战,民不聊生,虽有纸张出现,但也是上层社会的珍品,并非市井所能得到,更况用于书写长篇之论,所以当时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洛阳纸贵”,圣典已经说了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那为何这里又重复说明太阳中风之症呢?这就是医圣要让我们知道广义与狭义中的太阳中风症,太阳伤寒症,太阳温热症的个性化病变。
即点明了太阳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这里再次点明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方,与狭义病中的太阳伤寒与太阳温病,太阳湿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太阳病,头痛者,三阳及三阴均有之症,发热,三阳与三阴亦有之症,汗出亦有虚实之分,发热,恶风,汗出,头痛时,才是符合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的总概念,再细分出发于三阳中的那个阳呢?再根据各个阳性发病的特点,作出最后的鉴别诊断。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发于三阳中的太阳,又递属于三阳病中的太阳之为病,即总纲所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症合参,确定为太阳中风的主症为“汗出”,主方为“桂枝汤”,这又与太阳伤寒中的无汗,麻黄汤方症相对比较时,论中是各有其主脉,主症,主方的概念。
此虽有短短十七个字,却点明了太阳中风中的主症,主方,为临床进行鉴别诊断时,我们可用“主症主方”之法进行归类辨症时,更加说明主症与主方的适应范畴。
第15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项背强紧紧,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恶寒,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者,桂枝汤方症。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麻黄汤主症。发热而渴,不恶寒,但恶热者,太阳温热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症。今太阳病,头项强痛,延续到了背部强硬而紧束的症状,不汗出而恶寒者,麻黄汤加葛根汤主治,本不汗出,今却反而出现了汗出恶风的症状,头项部的强痛的部位增加到了背部,使头项部强痛延伸到了背部亦强硬而痛的临床症状出现。
如果脉浮紧,头项背部强痛或引发腰部肌肉紧张而出现无汗恶风寒者,表寒郁滞,当与麻黄汤加葛根汤法主之,宣而发之,升而透之,三阳中的太阳得开,津液得敷,阴寒之邪气得驱,局部的经脉血气得以滋养而愈。
今上症已备,条文中却出现了个“反”字,即“反”汗出恶风者,说明是本不当汗出的,今“反”而出现了汗出之症,这很有可能是经过了一个治疗的阶段,是麻黄葛根方症,因为汗出,导致了桂枝葛根汤的方症的出现。
这说明太阳的阳气释而不收,阳气不足以通透于背部,又因背部的强硬,反过来又郁滞了表阳的敷布。因为背为诸阳之表,也说明了在太阳中风症的表阳症未解的前提下,或者在麻黄汤的表汗法后,出现了以太阳病中风的表阳症,表阳对气,津,阳的敷润,不能通透到背的表阳部,是属于太阳阳释津伤的一个过程,导致了太阳柔痉病状的一个新症状,如《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至致痉”。此津从汗伤,阳中汗释,阴与阳的载体失滋失养失柔,筋骨失养,表阳呈强硬状,失去血脉滋养而致的柔痉病态,这里的柔与刚也是相对而言,与表阳虚实相对而言之理是相同等的,均是表阳中的太阳用阳处于悍的太过所致的病态观。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紧紧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此乃三阳中的太阳症状俱备,脉沉迟,身体强紧紧者,此表阳症中的津液失滋失养,表阳中的太阳之邪气处于冰伏的状态。此脉之沉与迟呢?是正阳受邪气的冰伏,正气因为伏而待出的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脉沉迟”处于“寒实”之症状。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此为三阳中的太阳不能开发宣透,寒气收敛过甚,郁滞气津,津血不能敷润之刚痉者,汗津受束,临床则见无汗与小便反少的反常状态。
汗尿反少者,阴寒之气滞而不能通降透发宣泄是也,是邪气无去路所致是也。
以上三条佐正了三阳中的表阳症有以下几种情况是:汗出损耗到了阴与阳中的载体“津液”,反汗出者,是属于桂枝汤法加减中的柔痉,无汗则属于麻黄汤法加减中的刚痉。柔痉加栝蒌根,刚痉加葛根。栝蒌苦寒,直接起到清热消肿,滋生津液,清热则津液不受灼伤,津液生有利于热气消退,达到津液生而热消,热消散而津液生的良性循环,实乃一药一举两得之用。
这里省了“发热”二字者,“汗出”而表不固,从“反”字中暗示着用麻黄的临床意义。因为“汗出”,麻黄汤是发汗之峻药,是以犯麻黄九忌之一,“反汗出”者。有先用麻黄汤之嫌,也因为汗后,不可以再与麻黄汤,“无汗之表症”,出现了“有汗之表症”,所以这里是以桂枝汤为主。
方中仍以桂枝汤法,以立阴阳之位,布营卫之源,畅血气之道,减桂枝一两者,就是要让芍药三两去遏制麻黄法的劫发之性,寓意用为重于和而轻于宣,和者,调和营卫,气血,津液,使麻黄三两,持有炳之源,载津液以还表阳,由葛根畅达表阳之气,化津液之柔性,从容以缓,以济用阳之所悍,使太阳在表之阳,得以通透发挥其既悍且柔之性,虽曰麻黄持有本之源于汗津(胃与谷气),不如说是表阳持有津液之源者,是因为如此,我们当重新审视方中重新组合后产生的功能性味中,桂枝汤法中的芍药与甘草,生姜与红枣,是重在用阴和阳,麻黄三两载津液之源以济表阳,葛根四两以升发津液之量,麻葛二味,均是在桂枝的静态中以求动,静者,以重视津液阴血的滋养,动者,以求功能性质的完全发挥。
临床则有正汗止,邪气汗出的双向功能调节作用。所以《内经》上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此理是也。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方解:桂枝加葛根汤法者,即桂枝原三两,减至二两,与甘草二两平等相遇,更在生姜,红枣化生的卫阳,营阴之气味相济,以总调和诸阴阳之功能,使阳气者,从柔以养筋;更有芍药三两,合桂枝,生姜,红枣,甘草者,调阴以和阳,使精者,精则养神。
桂枝汤法,减桂枝一两后,乃不失桂枝汤法中的调和阴阳,气血,营卫的功能,使汗出中的用阳之悍,以得到阴柔之供给,使以麻黄,葛根者,以宣而透之,升而发之,麻黄所满载之津液,从容出表,得葛根之气,升而举之,直达病所,以完成对汗出津伤气耗阴损的供给与滋运之正能量。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之,桂枝汤法所酿发的汗血水汗,由麻黄葛根辛甘发散之法,引而领之,从里达表,由内到外,由血到气,由营到卫形成浩浩荡荡之气,从表阳以化柔,正汗止,邪气汗出乃愈。
所以古人曰:“治外如将,雷厉风行,汗之不以偶,下之不以奇”是也。《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如果麻黄量大于桂枝时,是麻黄借桂枝的辛温之气,桂枝扶助三阳,麻黄透发太阳,三阳得助,释放中的表阳得收;麻黄透发太阳,使太阳的阳热得宣,局部的强硬得解;葛根布津其中,表阳得滋。全方合用三阳之气得以布达,太阳之气得以温开,阴寒之邪气得即驱且散而愈,在相对中的太阴得桂枝汤法的和调,谷气与胃气游溢其中,以资后天之本,营卫之源,以资万全之策。
方后说是:服药后“微微似汗出”者,说明太阳和于三阳之气,“不须啜粥”者,仍当是因为有表阳之邪气为重,也因为头项强痛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背部。余如桂枝汤法者,禁忌是一样的。
歌曰:
桂枝减后二两称,芍麻葛根皆和阴。
葛根升津在阳明,鼓舞胃气四两均。
麻黄三两和汗津,芍药和阴三两准。
阳中之阳以见阴,阴中之阴津血润。
表中之阳表阳症,开表发表三阳并。
合一分三要记清,桂二麻三量不轻。
三阳释火营卫馨,乾中离火得虚临。
姜枣甘草中枢令,味归阴性以充形.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第十七汤方,葛根汤之理解
太阳病概说 1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8条
《伤寒论》学习笔记35
桂枝加葛根汤(灵兰诵读2)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3-23(芩葛根连汤医案,葛根红花汤,桂枝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