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庆亮:2017年历史全国Ⅰ卷解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7年历史全国Ⅰ卷解读
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邹平一中师训处主任 刘庆亮
苏东坡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天生丽质,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楚楚动人。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不管是晴,还是雨,总是如诗如画。而今年的历史全国Ⅰ卷亦复如是。
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质朴平实。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难度降低。但是,沉下心来,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无华的背后暗藏玄机,风景无限,别有洞天。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订考纲、核心素养的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都有很大伸缩的阐述空间。下面,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简要阐述个人印象。
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
去年,笔者从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高度、深度、向度等六个方面,解读了高考命题对课本知识的挑战和补漏、纠偏。不同的是,今年试卷整体而言主要侧重考查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
1.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
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如从全卷的分值比例看,以上拓展宽度的“脱离课本”的知识至少占43%。这些年,学生抱怨“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教师抱怨“越来越不会教了”,命题专家不满“教师的教学和高考的命题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大家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近年来,黄牧航教授统计的自2007年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和各省市高考命题引用新学术成果的数据,传播很广。其原因,是引用数量惊人。至2015年,数量总计422个。当然,这些只是标明材料出处的。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二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令中学老师略感欣慰的是,从去年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省份增加了之后,试卷的难度已经明显有所降低,今年依然保持这一特点。但是,从表1的统计情况来看,拓展知识宽度、脱离教材的命题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适应高考的这一特点,依然是中学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
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备考经验的积累,高三的一线教师已经基本掌握教学应对策略:在讲清课本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要进行“史料教学”。笔者认为,两者不宜分开进行,语文的作文讲究“夹叙夹议”,历史的知识教学应该是概念和史料结合、落实基础与迁移训练结合。同时提醒,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保守主义,导致课本知识用力过度,迁移运用能力不足;二是冒进主义,既然高考脱离课本,索性抛开课本,大搞题海战术,或者向高校看齐,把学术著作作为备考经典。殊不知,基础知识类似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在这个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大搞学术扩展,对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突出知识的长度延伸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伸,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
表2:全国Ⅰ卷知识长度延伸试题统计
从根本上说,以上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不同的是,如42题,是中外400年的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25、35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
通史和专题史,是2004年课程改革前后历史学科的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受基础教育、历史学科特点,以及高考命题的需要,新课程高考自2007年以来,从考纲的知识范围,到试卷的试题结构,一直坚持通史体例。其目的,旨在矫正专题教学背景下考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表2所列试题的分值,在全卷中占43%,而且这个较大的比值多年来一直保持,这进一步彰显了高三备考中通史教学的必要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历年全国卷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板块的比例问题。多年来,三大通史板块基本是三足鼎立,分值相当。但是,其相应篇幅在课本中的比例却有很大区别。以岳麓版课本为例,其课时比例为20:20:36。因此,教师备考过程中,一般会据此适当增加中国史、压缩世界史的课时分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相一致。在新课标的讨论稿中,历史课程的必修部分是《中外历史概览》,其中的三部分内容恰恰就是这三个板块。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年其变化和调整的幅度较大,可参看表3。这是命题原则的变化,还是命题操作的偶然?需要跟进研究。
表3:全国Ⅰ卷通史板块的分值比例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2014年
28分
28分
29分
2015年
30分
27分
28分
2016年
28分
29分
28分
2017年
22分
21分
42分
3.突出知识的角度转换
所谓知识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从课改之前的1990年代,到课改之后的新世纪,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今年,也不乏这样的好题。
表4:全国Ⅰ卷知识角度转换试题统计
题号
27
28
32
34
35
知识
角度
转换
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
洋务军工企业运营状况的再认识
古希腊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再认识
苏联经济成就影响的再认识
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
这类试题,对高考备考挑战性较大。很多老师习惯用多元史观去解读一个历史事物,这似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对照每年的高考真题,又会发现似乎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的多。所以,阅读史学专著、期刊,吸收前沿成果,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学素养,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之道。
二、突出学科的三大能力
1.突出试论结合能力
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两种。
历史学科的课标内容表述,基本是事实判断在前,价值判断在后。高考的命题立意,老高考侧重事实判断,新高考侧重价值判断。侧重价值判断的试题,其能力要求,老师们习惯称为“史论结合”。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一般是在题干的关键词中,有“反映”“体现”“表明”等字样。今年的试题,则又增加了“据此可知”“可看出”的说法。此外,有的试题在题干的最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下接的应是选项的价值判断,如28题 的“这一举措”、30题的“这一精神的贯彻”。今年,史论结合类选择题有9道,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表5:史论结合类试题统计
这一考查趋势,在2017年考试大纲有明确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三条说明在修订后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改为现在的“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无疑,这是命题技术不断进步、学科能力要求趋于完善的表现,也是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时对接。
高考的这一变化,导向十分明显:纠正中学教学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倾向。兹事体大,关乎课程观、教材观、高考观、教学观的转变。课改13年,理念有则有矣,估计每人都可以说个梗概,但要转化成自觉行动,实属不易,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至于门径,倒也明确:对学生学习而言,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要论从史出;面对判断结论,要有证据意识,要拿证据来。对教师教学而言,要不断反思,要行动研究,要细水长流,要形成习惯。因为,传统的习惯惯性太大,要彻底改变过来,需要打纠偏的持久战,更需要打运用的阵地战。
2.突出概括比较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多方面能力,是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多年来,全国卷一直非常重视概括能力的考查,概括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例如2015年Ⅰ卷占60分,2016年Ⅰ卷占64分,今年Ⅰ卷占60分,以致于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
表6:全国Ⅰ卷概括类试题统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是从广义角度而言,一是三个选修模块并列加分;二是 “说明”“指出”“简析”“比较”等要求,实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高考比重非常大,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差,更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概括不是什么?概括不是摘抄原文,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然后,再让学生知道:概括到底是什么?概括是高度浓缩,概括是准确提炼,概括是切中本质。
如何提高概括能力?从具体技术上,笔者有三招:先做小学数学题,再做小学语文题,后做初中代数题。第一句是指以句号、分号和删节号为标志,先数一下解析的材料有几句话,一般每句话都有独立的信息。第二句是指提炼每句话的关键词、每段材料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三句是指一段材料中可能有几句话的内容相近,这就需要合并同类项。当然,类似的技法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大同小异而已。关键是,技法的熟练和规范,需要两点,一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二是要限时训练,只有平时训练像高考,才能高考像平时训练。
3.突出比较能力
高考试卷中比较类试题的类型,主要是异同比较、纵横比较两类。多年来,全国Ⅰ卷中比较类试题一直也占40%左右的比重,今年则占47分。
表7:全国Ⅰ卷比较类试题统计
题号
试题内容
类型
分值
25
西汉直辖郡级行政区数量的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27
明朝前后期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29
民国初期留日学生南北方区域分布的比较
横向比较
4分
30
共产党统战政策不同阶段特征的隐性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33
英国国民收入与工人工资增幅的比较
横向比较
4分
35
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比较
纵向比较
4分
41
国民党一大和近代法国的民族主义异同和原因比较
横向比较
17分
如前所述,比较能力本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不过是侧重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关联度的概括。具体如何培养比较能力,可参照前边概括能力的做法,兹不赘述。至于核心素养的考查、价值观引领等其他问题,非本文重点,亦不再赘述。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速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信息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方向】2020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暨2020—2021学年度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关键词】高考历史
高考倒计时30天:数学梳理错误查漏补缺
高三生物如何复习,有那些重点呢?
特级教师备考指导:高考数学复习之三十六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