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70吨的“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不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层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瑰宝。

建国以来,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一不是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物的保存历来是考古界的一大难题,稍有不慎,这些珍贵的文物就有可能飞灰湮灭。

所以但凡出土的文物无一不是精心保护,如果技术水平达不到,宁愿不发掘也不会让其受到损伤。

然而,有这么一件珍贵的文物,出土后露天而放,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9年,在三峡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专家无意在山西永济发现了黄河蒲津渡遗址。

随之“出土”的还有四只硕大的铁牛,这些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

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每只约重30吨,加上底盘,可达到70吨!

当时铁牛的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此“庞然大物”在黄河底下发现,不免让人产生一些“怪力乱神”的想法。

我国自古就有“宝塔镇河妖”的说法,难道这些铁牛是河神所化,用来镇守黄河的水怪?

河神化身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镇守”之说倒是确有其事,《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考古学家经过多番考察,最终确定,这四只铁牛应该是唐开元十三年( 725),唐玄宗为稳固蒲津浮桥。

维系秦晋交通而铸,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这可是真正的“老古董”了!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蒲津渡遗址了,蒲津渡是古代黄河大渡口之一,在此建桥的历史已久,《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

《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

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在蒲津渡铸桥,换句话说,蒲津渡之地,凝聚着历朝历代在桥梁交通,水患治理,铸造工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能反应出历朝历代黄河水位的变化,河道的变迁。

所以,蒲津渡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而发现的四只黄河铁牛作为蒲津渡浮桥的稳固之物,意义不言而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

铁牛的发现容易,如何保护却让专家们头疼不已,铁质文物的保存向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在世界上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铁器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后,极易生锈,倘若保护不力,这四只珍贵的铁牛极有可能被锈迹所“吞噬”,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

当初河北沧州铁狮子“镇海吼”,就是由于保护不力,锈迹斑斑,几近崩溃,让人无比惋惜和心痛。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同样的错误绝不可再犯!

专家们为此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研讨如何妥善保护黄河铁牛。

研究过程中,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那就是不去保护,完全露天放置,人工不要太多的干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专家发现,这四只铁牛铸造已有一千两百多年,沉在水底也有几百年,但是被捞上来后神态栩栩如生,身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主体几乎没有绣迹。

这说明古人在铸造之时已经考虑到了铁锈的问题,必然是经过特殊的处理,否则决计不可能沉在水底几百年不腐不烂!

所以专家大胆建议,不去刻意的保护,也不要人为太多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看看效果如何。

事实证明,专家的猜想是正确的,黄河铁牛自1989年出水,距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这三十年间,露天而置的铁牛主体几乎没有任何绣迹!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有人猜测古人铸造工艺不成熟,铸造铁牛所使用的铁必然有很多杂质,所以不易生锈,也有人说,古人在其身上涂有防腐层。

真相究竟如何,留待后人揭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铁牛”出土31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专家也没办法
黄河“大铁牛”被挖掘出土后,为什么一直放置在露天不作保护?
山西出土的国宝黄河铁牛,为何无人看管,露天放了30多年呢?
1200年前的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谁敢动它
保护黄河浮桥的70吨唐朝“铁牛”,为何却露天摆放?专家:不敢动
唐代黄河渡口遗址出神牛,8头铁牛拉巨型浮桥,专家激动轰动全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