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努力工作的父母,为什么带不出勤奋学习的孩子?问题原来在这里.

作者:赵老师

努力工作的父母,为什么带不出勤奋学习的孩子?

很多父母问我。

他们怀疑:是不是言传身教不管用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赵老师先讲一个小故事。

这是一个在今年暑假第一期走心集训期间发生在一位可爱的妈妈身上的小故事。

第一期走心集训开课第二天,中午吃饭正排队的时候,忽然人丛中窜过来一位妈妈。

人还没到,声音已经到了,手机也随着声音一并伸到我面前。

手指着屏幕,快速地刷屏:

“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这个男孩在干嘛?”

“老师, 你说他中午就不饿吗?他不吃饭晃来晃去要干什么?”

“老师,昨天我就发现他了,总往我姑娘跟前凑,他想干嘛?”

......

爆豆子一样,嘈杂的人群中,我定了好一会神,看着手机,才搞明白。

嗷,是一个男孩,站在这位妈妈的姑娘所坐的餐桌旁,应该是在谈话。

好几张照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拍的同一件事。

“没什么吧,同学之间在聊天吧。”

“而且你女儿对面就是老师,你担心什么?”

我不解。

“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吧。”

妈妈很急切,同时又似乎在躲避什么,声音压得又低语速又快心又切,那种情境,感觉我正在和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接头。

“可是老师,你们就不管管吗?

他中午不要吃饭的吗?

他这是干嘛?

他站我女儿身边.......

我们这次来就是来学习来了!

昨天报到的时候我就见他和我女儿讲话

......”

面对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询问,我有点无奈:

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中午吃饭,聊聊天,有问题吗?何况老师就在跟前。我们来北京是来学习,可是,所有的学习,都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屏蔽掉所有的生活、交往、互动,只是学习,这就能学好吗?

当然,坦诚地讲,我也有点生气:

大庭广众下,而且老师就在身边,这位妈妈居然偷拍了这么多照片,这是对两个孩子严重的不尊重。

我很认真地跟这位妈妈讲了一句话:

“不要像研究一颗钉子一样盯着你的女儿。”

顺着队伍往前移动去打饭,心里真是哭笑不得。

因为这位妈妈,我们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

开课之前,这位妈妈和我联系,讲到自己的女儿,问题好多好多,差点让我误判为问题学生。

于是重申我的4条:有无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来往,以及非常非常严重的网瘾,她又一口咬定,没有的!

那就来吧。

报到当天,数百号人,又一个插曲让我成功地注意到这对母女。

妈妈想要孩子和自己住宾馆,女儿呢,扭着头,撅着嘴,非要自己住学生公寓。

妈妈在一边苦口婆心,孩子却一言不发,不为所动。

别说,我一看这小姑娘的架势就有点喜欢。

哪里是一个毛病那么多的孩子,分明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天资也非常不错的孩子嘛。

可是妈妈很受伤,眼圈都红了。

孩子怎么这么狠心?

很明显,看得出来这位妈妈很爱她的女儿,舍不得离开。

最后只有从了孩子,自己住宾馆去了。

临走之前,这位妈妈无奈地跟我讲:

“老师,你们总说,父母对自己的工作、人生虔诚积极努力,孩子就错不到哪里去。

我的工作很成功,生活也很好,为什么我的女儿学习就搞不好呢?”

一脸的不甘心与不解。

没想到答案在第二天中午就揭晓了。

中午吃完饭在校区门口坐着。远远看到这位妈妈在和孩子的带班老师谈话,谈了挺长时间,然后向我走来。

她一脸的不好意思:

“赵老师,那我就走了。”

我有点小愕然。

“赵老师,我刚才和女儿道歉了。”

剧情翻转得好快。

“我说,别人家的妈妈都走了,就我还在这里,看着孩子,让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是妈妈不对。既然你不需要妈妈,妈妈这就走了。”

听完这段,职业本能,我看着这位妈妈得体的衣着,文质彬彬的用语,更主要是从开始到现在对孩子严丝合缝不漏过一个小毛病的苛责以及极强的执行力和细致入微的盯查和一板一眼的认真负责,她的职业一定是需要她极端仔细不能出一点纰漏的,难道是医生?工程师?行政人员?......

我很好奇,于是问:

“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赵老师,我是做审计的。”

“我们的工作压力特别大,不能出一点点纰漏......”

这就对了。

我跟她讲:“你把自己的职业习惯带到家庭教育里了。审计要求的是眼睛里面揉不得沙子,要扑灭每一点错误瑕疵;而教育恰恰相反,要能忽略孩子身上的不足和缺陷,看到他的优点所在,肯定他,引导他。

审计工作者要求严谨,一丝不苟,乃至零容忍;而教育工作者,却要求宽厚、智慧、有容乃大。”

送走这位妈妈,忽然多了对她的同情。

教育和审计是多么的不同呀。

这位妈妈经历了十几二十年的职业训练,已经被自己的职业同化,不自觉地把这种职业上的要求和标准带到家庭生活中,引申到教育上。

无怪乎挺好的孩子,在她眼里问题却那么多;无怪乎她自己的工作很成功,而面对孩子的教育却束手无策。

做审计的父母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在家庭中抽离出自己工作上的惯性思维,就不容易搞好对子女的教育。这个不是孤案。其他行业从业者,也存在这样的困局。

前段日子一位妈妈给我电话,她自己是一位当地很有名的语文教师。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她,搞得她假期总是不得休息。

“赵老师,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讲,那些孩子在我手上呀,学的那么好,改变得那么快。

可是你看,我就教育不了我自己的儿子呀!

我对他讲,你只要听你妈妈的话,我保证你的学习一定顶呱呱。

他就是不听呀,气得我......”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

在教育圈,有一个共识,说教工子弟很难成才。

很多人不理解,父母是教师,孩子多沾光?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事实却不是这样。

父母在外面当老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多么努力,多么勤奋,对自己多么敬重,自己跟人家孩子讲的话,孩子多么当回事。

回了家看自己孩子,哪哪都不如人家,心里面就有气;

再加上在外面受惯别的孩子的尊敬,回了家,自己的孩子稍微不拿自己当回事,心里的气就更大;

然后,在外面端着架子,总是指指点点,好为人师,回了家,由不得对自己的孩子更想上心指点,结果高姿态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吃你那一套,心里的气就爆棚了。

面对别人家孩子,你还可以淡定,面对自己家孩子,就搂不住火了;

面对别人家孩子,你还可以讲教育的艺术,面对自己家孩子你就简单粗暴了。

顶着教师的角色,走出校门,回到家里,卸不下这个角色,把工作引入家庭,破坏了亲子关系,自然就这样啰。

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需要的是什么?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还要一点点“自觉”。

在生活中时时能保持一种觉醒,知道工作与生活、家庭与单位、业务骨干与妻子、母亲角色的转变。

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教育的归教育。

要冷静、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时时提点自己。

否则我们就会被我们的职业绑架,被我们的身份、地位绑架。

比如:

有的爸爸,在单位里是一把手,习惯被人恭维追随,回了家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如同恩主,要求绝对的服从和尊敬。

久而久之,孩子对爸爸就敬而远之了。

有的妈妈,在工作上是女强人,杀伐决断,非常强势。回了家后,对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也颐指气使,呼来喝出。

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畏畏缩缩了。

有的父母,自己出身贫寒,一路拼搏,上学的时候学业出众,工作之后事业优秀。于是被优秀绑架,看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着急跳脚,指责苛骂。

久而久之,孩子就自卑了。

有的父母,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常年绷紧弦,一刻不放松,所以习惯负面评价,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要一点头发丝般的缺陷他都能以小见大,放大夸张,对孩子加以鞭挞。

久而久之,孩子就逆反了。

......

这种盲目就像警察眼里都是坏人、医生眼里都是病人、老师眼里都是该受教的、作家眼里都是小说......

记得以前流传过一个关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皇宫举行盛大晚宴,女王忙于接见贵族王公,冷落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丈夫很生气,悄悄地回到了卧室。

不久,屋外有人敲门。艾伯特很冷静地问:“谁?”

敲门的人昂然答道:“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屋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女王离开了,但她走了一半,又回过头来,再去敲门。

艾伯特又问:“谁?”

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

可是门依然紧闭。

维多利亚气极了,她想不到以女王之尊,竟然还敲不开一扇门。

她愤愤离去。

可是走了一半,想想又回去,重新敲门。

艾伯特又问:“谁?”

女王温柔地回答:“我是你的妻子,艾伯特。”

门开了,一张温暖的脸。

故事不知真假,但背后的道理却很真切。

人生在世,忙忙碌碌。顶着各种虚名、角色行走,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无论我们在外面是什么?回了家,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平凡的母亲。

无论在外面我们与这个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家里,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放下门外的一切,回归自我,做回孩子最纯粹的父亲、母亲。

不要把外面的你争我夺,你高我低的生存法则带到家庭生活亲子关系中,也不要把自己在工作上养成的职业规范,看待问题的方式引申到家庭教育中。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有各种角色,各种岗位,各种职业,但有一个职业,有一个岗位,你势必要从头学起。

那就是如何做一个父亲或母亲。

这个职业和你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有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需要我们重头学起。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今天就讲到这里。

另外几点,改天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为家庭牺牲了工作,其实爸妈工作越努力,孩子感觉越棒
好好生活 ‖ 吴伟
【热点雨露】多少人一直“啃老”,却还对父母职业充满嫌弃......
那个羞辱父亲的18岁少女,你够了
果果妈妈育儿心得与反思
“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这样的回答,或许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