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述实录:堂而皇之梅花桩




堂而皇之梅花桩


讲述者

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事部长杨海波

2011年11月


一、武术大师的标准


谈到武术,谈到梅拳,就必然要谈到韩其昌老先生,我这一辈子最幸运也是最荣幸的一件事就是结识了韩其昌老先生,进而成为忘年交,当初我三十多岁韩老先生九十多岁了差了近六十岁,因为当时的工作性质我没有入门,老先生也能理解,尽管我没有入门,韩老还是毫无保留的教了我很多东西,梅花桩拳的那套架子是韩老先生亲自教的,韩老当时九十多岁了,亲自做动作示范,现在想想十分感动。正因为有韩其昌老先生,同时我有对武术界的教学经历,所以对咱们梅拳乃至对武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正因为有了这个了解,所以才有了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我认为韩其昌老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一代武学大师。为什么说是“真正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上假的东西太多了,什么都是假冒伪劣。这个大师什么定义?以前对大师是怎么评判的我不清楚,但是我琢磨了一下,要称其为大师应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要有精湛的武功修为

第二,要有与武功行为相匹配的武学理论修为

第三,要有武德修为



二、乘兴而去·初访国家体委武术处


谈谈以前对武术界的调研经历,想了想,虽然在座的都是内行,对武术界的情况比我了解的多,比我了解的深,本来不想说了,但想想说了也有一定好处。没有准备,年头也比较长了,三十年以前的事了,有些东西可能有遗漏,说的不太清楚的地方,请大家原谅。

讲这个经历,就要追溯到三十年以前,1984年,当时的国际政治学院(公安大学前身),准备成立一个新的系。这个新的系包括两个专业,其中一个专业就是警备安全专业(小编注:首长及外国元首来访的护卫,对应的工作机构为中央警备局,武警编制),当时的学院一把手对我说,你对师资的配备考虑考虑。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

1984年还属于八十年代初,当时搞改革开放,咱们学校也在开放,跟国际上的警察署国际院校建立横向联系,互访活动特别多。有一次院长与我谈到学校师资力量和教材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曾经有意向想搞师资交流。有的国家还提出要咱们派会中国功夫的教师去。当时我一听就笑了,我们自己还没有,怎么派的出去呢。当然,这个事没有进一步落实,说一下就过去了,没当回事。

但是要成立警卫安全专业,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多考虑考虑。我认为这是个机会,借此机会能引进一批人才。那时候想的很简单,因为咱们毕竟是外行,对武术界情况不太了解。当时正好是国家体委对传统的中国武术进行大张旗鼓的挖掘整理工作的时期,那这个事情好办啊,我到体委去一下请他们介绍一下情况,帮助引进几个人才这该没有问题吧。于是我就带着介绍信到体委去了一趟,当时国家体委接待我的武术处的一个处长,听了我的来意之后就笑了。大致这么说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挖掘整理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这种方式,有的是慕名而访、有的是请大家做实验,均告失败,不尽人意。我一听就纳闷了,这个怎么可能呢?就请举个例子。这位处长举了几个例子,例子都比较悬乎。比如说,因为学术范围内搞调研、挖掘整理,他说有地名有人名,有个人说气功很好,一运气可以悬空三尺,然后就赶紧走访,结果去了就做不出来。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

当时我是外行,对这个东西不是很理解,我就纳闷:难道咱们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是空穴来风?都是假的、胡编出来的?这位处长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收入了我的第一份调研报告。他说:对中国功夫即不能轻信其有,也不能轻信其无。你说没有吧,有好多书籍,包括古书里都有记载;你说有吧,到现在没看到。

说老实话,我当时是乘兴而去呀,上来就一盆冷水浇得我透心凉。



三、“中国武术不行”


后来我就到北京市体委,还有体协都去了一次。再后来我到咱们体育学院,现在的体育大学,和什刹海武校(出李连杰的那个地方。小编注:电影《少林寺》是1982年放映)去了好几次,基本上口径都是一样的:中国武术不行

   毙了,我调研的头一步就这样给毙了,但是我从心里上总是心有不甘,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就这么销声匿迹了,应该不大可能。当然,调研报告还得写,但是,如果我仅仅把这个写成调研报告就完了,那就没有下文了。我想继续调研一下。所以,我当时确实也动了脑筋,分析了之后,我说:国家体委对传统的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工作过程当中,思维方式发生了偏差,路子走歪了,他们挖掘整理的是中国功夫中的玄虚功法,对于这些玄虚功法有还是没有暂且不论,我们搞警卫工作需要的是中国功夫中的积极技术。


四、竞技体育不适合警备工作


第一份报告上去之后,领导没有批复。当时压力挺大的,全校都知道了,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反对意见很多,有的人说搞什么调研呀,这是脱裤子放屁呀,武术不行就是不行,师资力量有的是,从体院直接调,有练拳击的,有练柔道的,有练摔跤的,后来还有散打的,都可以。

其实,当时我也犹豫过,我到体院连续去了好几次,去考察一下散打队的情况。当时带散打队的是体院的一位老师,人很不错的。我一去,老师就把散打队集中起来了,活动活动让我看看,耐心的给我介绍情况。当时我看了,总是有点不大满意,为什么,因为那完全是贯穿的竞技体育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主要是几个拳击的动作加上几个腿法,而且是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对抗。什么对等?就是体重差不多的。

   后来,我找了一个练田径的,个头跟散打队员差不多,但是膀大腰圆,五大三粗,带上护具跟散打队员对抗,散打队员不仅打不着,反而被追着打。我一看,这不行,不适合搞警卫工作。搞警卫工作的如果遇到一个块儿头大的,要是等着再找对等的人去,那可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这个调研工作又碰壁了。

(小编注:《散打比赛规则》制定于1982年,1989年被定为正式比赛项目)



五、遍访京师武林豪门-总结功夫特点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我送来《武林》杂志,每一期画面都有一个头像,一个民间武术派别的老拳师的头像。

给我拿去的这期杂志上的这个人物,是八卦掌第三代掌门人李子铭老先生。我一看,觉得可以照着这个方向去找。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从民间直接去接触。

我去李老那里时,他是认真做了一番准备,环境不错,有个四合院,很漂亮。组织了大约三五十人,有的人年龄也不是很年轻了。李子铭先生当时八十多岁,红光满面,白髯飘飘,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样子。

当时他还请了一个练戳脚翻子拳的,后来成立戳脚翻子拳研究会。还有一个在西城区练中国式摔跤的,拿过冠军的。现在名字忘了。其余的都是八卦掌本门的弟子。

我当时是第一次接触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人,范范地了解了一些情况,包括武术的发展状况等等。后来,我又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把中国武术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汇报,包括中国武术鼎盛时期有一百多个拳种,哪些是内家拳、哪些是外家拳。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写了很多外行话。

报告中也加入了我的分析、判断:中国功夫具有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特点

这个调研报告上去以后,与第一份不同了,领导批复:请领导班子、党委成员传阅。

那个时期我一到校,就有很多人跟我辩论,说中国武术不行。估计领导当时压力也大,但是一直未给予否定。我认为领导没有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所以这项调研与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领导让我组织两到三次座谈会,领导班子要集体听一听。那时候八十年代学校里车还不多,专门派了一辆车盯着我跑调研,经常半夜十二点才回家。

第一次座谈会,记得有吴图南,当时的全国武协副主席,号称百岁老人,吴氏太极拳掌门;八卦掌第三代掌门李子銘;还有硬气功的代表侯书英,等等名家。只是已经过了几十年了,有些记不清了。

第一次会开得有点压抑,我当时对武术界还不是很熟,几位老武术家坐在一起,有些话说的也比较慎重,场面上的话比较多一些。也有实在一些的,比如说练武术的人,伙食要搞好。后来咱们的伙食确实上去了,警卫安全专业招生之后,他们的伙食就是比其他的好,还有国家的补贴。这些建议还是很起作用的。会上这些方面谈得比较多,但是校领导想听的是,我们是外行,我们想练功夫,我们练哪些东西比较合适,搞不清楚。会上没有人敢说这些事。

   当时公安部的领导也在场,负责教育口的公安部教育局局长也在。学院的院长、教育局长都讲了讲需要,但是会开完了,没听出来需要的内容,我的调研又失败了。


六、眼前一亮——认识梅花桩


准备组织第二次座谈会的时候,我就十分注重这方面内容,加强走访,也做工作,该说的内容要能说出来。然而各门各派之间,相互之间能不能说,还是不太好说。仍然心里没底。这时候,感到国家体委武术处那位处长说的话有道理,既不能轻信其有,也不能轻信其无。你说没有吧,到处都是练武的,你说有吧,我就是看不到真东西。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后来有一天,我走访到戴建勋(音)先生,戴先生有文化,是一个中学的校长。这个老先生讲了讲,特意推荐了韩其昌。说实话,之前我从来没有听到过韩其昌的名字,也没听到过梅花桩这个拳种的名称。

戴建勋推荐后,我开始接触梅拳,走到梅拳门里头。

通过几次接触,我感觉眼前一亮。为什么?因为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我听到了,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我看到了。尤其韩老先生一讲起武术来,就像是学生在上哲学老师的哲学课,很有哲理性,很有吸引力。韩老先生把武术吃透了,他能把武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你文化再高、口才再好,讲不到韩老先生这种高度。我没听到过第二个人有这么高的武学水平,很吸引人。也跟韩建中接触了。

我问韩老先生,咱们有没有年轻人,到时候若是抽调教师不能都是老先生啊。韩老先生说有啊,有魏巍、安家臣。我说回头我去看看他们练练。他们当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工作之余才能见到。



七、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第三次座谈会,我计划安排民间武术的三个人参加,就是梅花桩的韩建中带着魏巍、安家臣,其余请的都是官方的。我问韩建中:有没有问题?他回答说没问题。

为什么要问有没有问题?因为国家体委经过调研,说中国武术不行了。这次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的碰撞,是要有结论的。

之后,我跟韩建中商量第三次座谈会的一些细节,希望是既要让我们这样的外行能看出热闹来,还要让内行——我们武术教研室的教官都是内行的行家,让他们能看出门道来。

韩建中说座谈会期间可以演示。

我向领导做了汇报,领导说:还要表演啊,不行不行。在开会前并没有同意演示。我猜测是有人在领导面前放了狠话,要较量较量,领导怕伤人,有顾虑。座谈会之前很多人提醒我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了。

我与韩建中讲了这种情况,他说到时他来掌握,我就不用操心了。


八、堂而皇之梅花桩


第三次座谈会十分成功。韩建中的口才可嘉,基本上掌控了会场的情况。除了韩建中、魏巍、安家臣三人作为民间代表之外,我还请了国家体委武术处处长张山,李连杰的老师吴斌,体院的散打教授夏伯华等。

这是两种意见的对撞,我想看看结果是什么。

到座谈会开到一半的时候,领导高兴了,嘴都乐得裂开了,不像以前不露声色。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肩膀说:“你不上卫生间?”我知道他有话跟我说。

领导一边走一边说:搞得不错,是不是还搞表演?我一听,明白领导要亲眼看到演示,我立即通知会场将场地腾开,魏巍、安家臣演示了手套、成拳等等,他们的表演将座谈会推向了高潮,非常成功。

送他们走了以后,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到一起,当面拍板决定,将韩建中、魏巍和安家臣调入学校。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的微妙、细节、人物就不一一提了,记不太清楚了,也没有必要。最后两种思想的对撞结果是,梅拳、梅花桩作为中国功夫的代表,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的课堂,为公安工作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很多人才。

现在,从部里到各省、市、地方,都有咱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且有很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梅拳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杨海波老师(左)与魏巍先生合影



武术教育家魏巍演示六合大枪


如不知明师,虽尽力以练之,因无明师之善诱,其成功亦难希能冀也。[韩其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耄耋老人王祺,精通形意、八卦、梅花桩,87岁身手矫健,仍能轻松放翻年轻小伙
看拳录(二) 韩星桥 意拳装在我心中
战狼吴京致敬沱南侠、五势梅花桩拳传人韩其昌宗师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其健身的利弊(此观点提供给太极拳爱好者了解、感悟)_成都李雅轩风格...
一代武术人习武几十年,见证武术挖掘导致今日为何传武不振
少林大洪拳一路教程(刘振海讲解、刘会军演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