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为什么?

两千两百七十九年前的长平之战,可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一方面,这场战役可说是先秦以前,中国境内最大的一场内战。作为列国中最具有统一实力的秦赵两方,各倾举国之力总出兵100多万,结果秦军死伤过半惨胜,数十万赵国壮士被活埋,烦冤鬼哭于黄土之中,西周以来近八百年累积而建的洪范九畴意识、礼乐文明制度被彻底击碎。

另一方面,秦国也经次役消灭了最大敌手赵国的有生力量,倘若没有长平之战的摧毁式对抗,赵国完全可以保住精锐之师与秦周旋较量,不可能倾覆亡国,而嬴政是否可以一统天下尚未可知,整个华夏的历史可能会另外重写。

过去自《史记》以来的史书在讨论这场战役时,多把责任推给赵国将领赵括一人身上,认为是他的“纸上谈兵”直接导致了战败,是罪魁祸首,比如宋末史家胡三省就说“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

以我浅薄的认知看来,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宋人周密说韩侂胄“身陨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此理同样适用在赵括身上。实际上,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回顾,可以推断,赵国的罹难,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失误所造成的,让一个人背起所有黑锅有失公允。

因为,这根本就是一场必亡之战,唯一可以挽救的不过就是失败的轻重问题。


一,赵国整体的战略部署准备不足,一开始就是仓促应战,已为败局埋下伏笔。

任何一个大规模的作战,战略部署的周密,防祸于未然,善后于未萌,都是前提工作。而赵国完全只是临机应对,“起跑线上就已经输掉”。

长平之战前,按照当代史学家林剑鸣《秦史稿》的统计分析,整体国力上赵国虽略逊于秦,但就军事实力而言双方基本旗鼓相当。

但因事发突然,赵国的准备不足,开始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并不会因为廉颇还是赵括领兵而改换局面,唯一可说的就是要是廉颇带兵的话,以他的持重和经验,可能不至于全军覆没而已。

图:长平之战遗址尸骨坑)

长平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是赵国接手韩国上党,秦国出兵攻韩国,赵国只是驰援,属于被逼无奈的战略防御,并不曾想到战火会蔓延到赵国境内,并演变为各倾国力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所以赵国在前中期都只是仓促应战,临机应对,小打小闹,军事目标与手段都很有限,没有一个完备且周密的计划安排。

这是战略预估和部署的严重失误。


二,赵国就长平周边的地势、兵种、援助而言都处在极大的劣势,基本上无论由谁带兵都败局已定。

赵国的军事力量之强,主要强在骑兵。由于过去百年它长期的作战对象,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它的兵种训练主要都投放在骑兵之上,作战经验也基本是围绕着平原场地而发的。

可偏偏长平之地,周边三五十公里,都是山岭、河谷、关隘等环绕。这种地形限制下:1,赵军只适合大规模突击作战的奇兵根本就寸步难行,而秦军的轻重步兵混合编队则如鱼得水;2,秦在战前已占据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等地,粮食、救兵可以畅通无助源源不断抵达,实际对此地已形成一个半包围的态势,且修筑了大量长城,可以轻而易举断绝赵军的粮食和军事补给,让赵军完全成为瓮中之鳖,事实也正是如此。

因此,在战事初期,赵国主将廉颇固守防御,既是计划中事,也是不得已而然之举。

但是,这样的守备工作根本无法在长期坚持下去,无论是谁领兵,不管是廉颇还是赵括,最终都得主动出击,接着迎接失败。原因在于当时的赵国,因为百万大军的三年对峙,巨大的消耗已导致举国“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必须得谋求速战以求脱困境,而且主动攻击或有一线胜机,即便战败也可消耗大量秦敌有生力量,远胜不战自败。

所以,史称赵孝成王因为听信秦国离间计一意孤行任命赵括代替廉颇,恐怕没那么大脑简单,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国内形势的不得已使然;而即便还是廉颇领军,也必然会如赵括一样选择出战,这也是形势所迫。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势下,守,大家都知道是明智的,但是耗不起;战,是投薪于火,朝野不会不明白,但势必得如此。这根本就不是廉颇与赵括谁领兵的问题。


三,现代评价赵括的军事才能,并非如史书所写那般无能,实际也是卓越的军事将领,只不过战不逢时

一般意见认为长平之战,赵军倾覆,将领赵括的无能是最重要的原因;经过《史记》等正史的渲染,赵括也因“纸上谈兵”的骂名,遗臭万年,也被嘲笑千年至今。

而实际而言,这可能是夸张的。赵括不但不无能,且军事才能确实卓越,只因条件实在劣势,且不幸遇上的对手是“战神”白起,功败垂成成为必然,但也无法而因此说他无能重大。

一方面,从两军伤亡对比上看,秦之胜也是惨胜。关于秦此次出战的总兵力,历代史书并无记载,学者靳生禾、谢鸿喜等统计为35万至50万之间,50万也是秦国当时所能出动的最大限度,而秦军此战死亡人数是有记录的,即在25万到30万之间,战后白起自己也明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个战死人数绝大部分是在赵括接替统帅后所有的,是赵括发动总攻,两军在丹河两岸拼死决战造成的;

(图:古长平之战发生地现况)

而赵国方面,根据统计,赵括接替统帅时赵军最多只能有30万,史书如杜佑《通典》也说了其死亡人数:“其时马服子与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之。军大败,卒20余万人降,皆坑之”,也就是说,赵方当时被坑杀人数为20余万人。综合各种数据,赵括是以战死10万人的代价,杀死秦军20多万人。假设史书给出的数据都是比较可靠的,就赵括的战绩而言,可说是秦军的强劲对手,秦国的胜利也是拼死挣扎的惨淡侥胜而已。

另一方面,青年将才赵括的不幸,还在于他遇上的敌手,是战国时代最大的军事天才白起。在《史记》等书中,白起堪称“战神”一般的绝代名将,先后带领着秦军击溃楚、韩、魏、赵助强敌,斩首近100万,而据吕思勉等人研究,秦统一前历代统合起来的斩首人数总共才180多万,此人的才干、威望、战绩远超时流,战国名将尚无人能望其项背,廉颇就战绩而言也远非其对手。

长平之战中,白起是被秘密启用的。公元前262年,无往不胜的白起将要出山领兵长平的前夕,秦军还是严密封锁此消息,赵国将领赵括还蒙在鼓里。但即便就是这样,长平之战依然是白起一生所指挥的所有战事中,所受损失最惨重的,也是战国时期秦国所有战事中损失最惨重的。这一点,也可以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本身就是卓越的。


总结:

长平之战,无论就形势而言,还是就条件而论,赵军可说一开始就败局已定。这根本就不是将领是廉颇还是赵括所能挽救的。赵括可能是冥冥之中被选定为加速赵国灭亡的那个人。

长平之战第二年,即公元前259年,一个婴儿在赵国邯郸老城呱呱坠地。这个人,才是最后真正亲手埋葬赵国的那个人。这个人,“名为政,姓赵氏”,即后世熟悉的秦始皇嬴政。

2018,7,17,晚闲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应该让赵括背锅?赵国上层目光短浅、决策混乱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一生的功绩有哪些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有多厉害
从五个问题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平之战(五)
赵括父亲赵奢只打赢秦国一次,为何就能炫耀一辈子,还被称为名将
重审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骂名冤吗?这些数据表明事情不简单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