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通泊之战:大清1万精锐覆没,14位将领阵亡,西北战略因此受挫

提起清政府的八旗军队,大家往往会想起清朝末年他们面对列强时的虚弱不堪,但其实这支军队也曾叱咤风云,令人闻风丧胆。自努尔哈赤公开反对明朝以来,八旗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无往不胜。

1618年,八旗大军歼灭明、蒙朝联军4万人,夺取了明清战争的主动权。1626年,清朝大军又相继占领了辽阳、沈阳等城市称霸山海关,1642年皇太极带领八旗大军取得了“松锦会战”中的胜利,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关于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满万不可战”,但就是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也曾遭遇过一场灭顶之灾,那就是“和通泊之战” 了。

这场战争让清王朝损失了一万大军,听起来这个人数并不多,但这一万士兵并非普通士兵乃是八旗军队中的精锐,除此以外,这场战争还让大清还损失了14位高级将领,其中有好几位对于清王朝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通泊之战”的背景:准格尔部的壮大给大清造成了巨大威胁

康熙二十三年,喀尔喀蒙古内乱,准格尔趁此机会派兵东征想要将蒙古以及和硕地区攻下,大清帝国对此十分抗拒,于是三征准格尔最终将喀尔喀纳入实际的统治范围,战争结束后,准格尔统治者噶尔丹自杀身亡。

自从康熙统治中期开始,准格尔就开始了自己的扩张运动,在不断的扩张下准格尔版图不断向东向北扩张,渐渐的成为了当时的东亚三大国家之一。

准格尔的壮大被清政府看在眼中,康熙对此十分忌惮,于是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政府就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准格尔部落的战争。

“和通泊之战”:清军损兵折将,清政府统一西北之梦化为泡影

康乾时期,为了统一西北地区曾多次发动对准格尔部落的战争。这场战争自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足足历经68年。

雍正5年,准格尔新王噶尔丹策零继位,新王继位后,很快就组织了一个1000人的炮兵部队,这支部队与沙俄相互勾结,多次侵扰我国边境地区,严重破坏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安稳,成为了威胁清政府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统治者认为如果不尽快平定这一武装叛乱,必然会酿成大祸,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隐患。出兵前清政府派人前往准格尔地区收集情报。根据收集而来的情报得知此时准格尔内部矛盾重重。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继位必然会引发一些人的忌惮。噶尔丹策零继位后之前与其有过矛盾的幼弟害怕被报复,逃亡到了哈萨克地区。雍正皇帝断定此时的准格尔部落内部政局必然不稳,于是选择在此时出兵。

雍正七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兵出征,大军分为西北两路:

  • 西路大军由宁远大将军直接带领共2.6万人;
  • 北路大军由靖边大将军傅尔丹带领共2.4万人。

两路大军协同作战,分别驻扎在了巴里坤和科布多。统治者深知相较于准格尔大军来说清军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并不了解,所以如果直接采取大军逼近的方式的话必然会吃亏,因此雍正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一边修路筑城一边向前推进,慢慢蚕食准格尔。

在一开始的作战计划中,清军准备通过北路、西路大军联合夹击的方式对准格尔造成致命打击,但不曾想这一计划被泄露行动不得不终止。准格尔地区远离中原,周围没有什么经济大省,因此在作战时粮草供给极其不易,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大部队进攻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清军选择了“精兵战术”。

此时,双方的军队战斗力和“三征准格尔”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就单兵作战力来看准噶尔士兵必然不如八旗士兵。但是整个部落已经有了规模极大的杂牌军,并且这些军队就在当地长大对于这里的地理形势极其熟悉,拥有战争主场优势。雍正八年,准格尔部落率先出兵,劫持了清军西路大军,造成清军阵亡3000多人,折损牲畜12万多头。

当时雍正皇帝企图通过西路大军消灭准格尔主力,所以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在人员搭配上,西路大军的实力都是要高于北路的。但是原本作为牵制部队的北路军,成为了准格尔大军进攻的主力。准格尔在战争中使用了“离间计”,由小部分军队去前方诱导清军大部队藏于山中,等到清朝军队进入包围圈之后,一举拿下。

在战争初期,靖边大将军所带领的北路大军士气极其高涨,看到小股准噶尔军队之后,很快就将这支军队打败了。求胜心切的清朝大军,不断追击这支准格尔小部队,不曾想误入奸计,损失惨重。部分军队突围之后,因为没能及时撤往驻扎地科布多再次陷入重围。

在这次交战中,清军几千精锐全部战死,12万匹战马被掠夺,清军元气大伤。剩余的士兵对于准格尔大军也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之后2000准格尔士兵围攻吐鲁番时,剩下的清军也不敢前去救援。

这次作战的失败,几乎已经注定了“和通泊之战”的惨败。昭示着清政府所制定的西北统一计划将化为泡影。这场战争中所损失的兵力都是清军精锐中的精锐,所以战争的失败大大挫伤了清政府的作战信心以及军队战斗力。

结语

这场战争的结果影响了整个西北一带的局势,准格尔大军在清政府无力出兵的情况下趁机进攻喀尔喀。康熙皇帝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战局就这样被葬送,清政府迎来了严重的边务危机。从努尔哈赤公开反明开始,清朝八旗大军曾有过多次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

此次战争,几乎损失了清军半数精锐,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了八旗军队战斗力在成功入关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清最悲壮之战1万精锐全军覆没,14位高级将领阵亡
清灭亡后,100万清军精锐去哪了?藏得很隐蔽,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清朝灭亡后,100万清军兵力都藏在哪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清朝灭亡后,百万清军精锐去哪了?直到1987年才被发现
和通泊之战:清军二百年间最大灾难?八旗家家戴孝,北京处处白幡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