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东北的大酱

俗话说东北有三缸,一是大酱缸,二是酸菜缸,三是咸菜缸,可以说这三缸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关东饮食的特点。今天首先和大家聊一聊大酱。
大酱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毫不夸张地说,东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离不开大酱,大酱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或文化基因,深深地刻在东北人的餐饮习惯里。也许有的人会问,这三百六十五天能天天吃大酱?怎么吃啊?其实,在东北人日常生活中,大酱是调味品,无论生大酱还是熟大酱(没经过加热的大酱称为生酱,经过加热的大酱称为熟酱),既可以蘸着青菜直接食用(东北人说的蘸酱菜),也可以把大酱当成佐料,在做菜时放入,起到调味的作用,炒菜也可以大酱爆锅。放入大酱的菜肴,味道比较特殊,符合了东北人口重偏咸的特点,更是区别于南方用酱油做菜所没有的口感,如做鱼、焖肉、做汤、炖菜等,都可以适量放入大酱,比较出名的菜品为酱焖鱼,酱茄子、酱骨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既然大酱对东北人来讲如此重要,那么它的原料是什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其实,作酱的原料就是地产的东北大豆、盐和水。酱最早是由满族人发明的,早在隋唐时期,在东北的满族人的先民靺鞨人,就开始种植黄豆制作酱。《新唐书·渤海传》就记录了满族的祖先种植大豆制作大酱的历史。《金史》中也记载了“辽金故地滨海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女真人“以豆为酱,制作豆酱,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调味,并以蜜代糖制甜食”。
至明末清初时,女真人做酱是以满族盘酱为主。为什么叫盘酱呢?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这种大酱开始多在军队营盘中食用,所以称为“盘酱”。传说努尔哈赤率领女真部落征战过程中,由于长期缺盐,将士们的体力明显下降。于是努尔哈赤想出了解决军中缺盐的办法,他们征战每到一地,都要向女真部落征集豆酱,着急了就打饭包吃,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酱就成了军中给养之一;二是由于在做酱过程中,添加用玉米面、黄豆面做成的酱引子到大酱里,接续原来烀好的酱块,故称盘酱。后来随着东北地域封闭的开禁,闯关东人数大量增加,汉族人在原来满族盘酱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盘酱的制酱方式,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东北大酱。

制做东北大酱,是需要遵守严格的时间和程序的。传统做酱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末或者二月初,是烀酱时节。各家各户将精选好的黄豆,放到锅内煮熟,出锅晾凉后,用铰馅机铰成豆馅,在没有使用绞馅机之前,农村做大酱是将烀好的黄豆使用石磨磨碎,也有用刀剁或在容器里杵碎,然后加水活好,做成一尺来长,半尺来宽的长方体的酱块。酱块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则容易伤热,也不能做的太小,太小则容易因失水而发酵不透彻,将来会影响大酱的品质和口感。
酱块做好之后,需要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三、五天,让酱坯外面干燥,然后在酱坯外包裹一层牛皮纸或者报纸,以防止落上灰尘。然后用绳子捆扎好,挂在屋内房梁上或较高的地方(高处的温度高),酱块发酵到一定程度,里外都长白毛了才意味着发酵好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自然发酵,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东北地区家家户户下酱的日子。这时把发酵好了的酱块用水洗刷干净,再掰成小的碎块,在太阳下暴晒消毒杀菌。经过暴晒后,酱块表面会泛出油花,这时就要准备下酱了。
下酱时,酱块和盐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这样咸度正好。把大粒咸盐用凉水洗干净后,再用热水化成盐水,再放进一个包着大料和花椒粒的纱布包,让其溶解出来香味儿,这是下酱的用水准备阶段。然后再把酱缸刷洗干净固定在院子或小园里的指定位置,把酱块倒进缸里,接着再把融化好的咸盐水倒进缸。用一块透气好的粗纱布蒙上酱缸,再用绳子绑好,防止刮风进入杂物灰尘。然后在酱缸上面盖上一个圆锥形的“酱缸帽子”,一般“酱缸帽子”都是用席子编的,还有用木头做的,后来大多用铁皮做,目的是为了不让雨水漏进酱缸里。下酱之后三天之内不动酱缸,为的是让酱块里充分溶进盐水,将来更容易碎化。三天之后,待到酱块和盐水开始溶为一体的时候,开始用木制的“酱耙”从上到下进行捣酱。俗称“打酱缸”也叫“打耙”,“酱耙”是用没有异味的柳木或者椴木做的,并且一定要做成“卯榫”的,不可用铁钉子钉,因为铁钉子在盐里会生锈。
开始,大酱需要每天打耙两次,打耙的时间要在早晨和傍晚,打耙的过程中,会把漂浮在上面酱块里的杂质、发酵时长的一些白毛,用勺子撇出来扔掉,也是通过打耙把发酵产生的气味释放出去。
东北人把大酱视为一年的调味必需品,所以对大酱的质量非常重视。因为如果下酱的细节做不到位,或者中途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会影响大酱的口感,即老百姓所说的大酱不好吃。所以下大酱一定要有敬畏感和神圣感,在整个下酱的过程中需要忌讳的东西很多,比如,在蒙酱缸的纱布上要缝上一个红布条,据说是为了保护酱缸里的酱不生虫,有避邪的作用。另外大酱入缸之后,有两种人不能近距离接近酱缸,一是身带重孝的人,二是已经怀孕的人。由于在下酱的过程中,咸盐和黄豆的比例掌握的不精确,可能造成酱的咸与淡,太咸了影响口感,太淡了酱容易发酸,关于后期怎样调整酱的咸淡,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只能在一天的一个时间段调整,这一天就是在端午节这天,时段是早上太阳升起之前,如果感觉酱咸了,就往酱缸里加一瓢凉开水,如果感觉淡了,就往里加些盐,其他的日子是不能再往酱缸里加东西的。
大酱经过一个多月的打耙和日晒,酱色开始发酵,颜色由淡黄逐渐深黄或至发红,等酱发了就可以食用了,但不过月的新大酱是不能吃的,这也是一种忌讳。
满族盘酱的制作方法与以上介绍的还有很大区别,首先在下酱时间上没有严格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忌讳,制作盘酱是首先烀酱引子,酱引子烀好后,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再烀酱豆。烀酱豆的时间要比做传统东北大酱时间长,一般需要慢火烀4-5天,主要是边烀边焐,为了防止串汽,需要用粗布(一般用做豆腐的过包布)将锅围严,等到将锅内的黄豆焐到黑褐色,出锅杵碎,然后加盐加酱引子,之后进行打耙凉晒,大约二十天后就可以吃了。

夏天,自家小菜园种植的青菜,如小白菜、小生菜、小香菜、小臭菜、小黄瓜等蘸上生酱,香脆可口,真是下饭的美味。到了秋天,酱缸里还能腌黄瓜、土豆、倭瓜、芹菜叶和香菜根等各种酱咸菜在冬天食用。大酱不但可以调节食物的咸淡,而且从营养学角度上来说,也可以为人体补充植物蛋白和赖氨酸,因此食用大酱可以均衡饮食结构。
由于下酱人的时间方法步骤的不一致性,以及下酱人在下酱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不同,各家大酱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一家一个味道,甚至是一年一个味道。所以说,大酱是东北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人对大酱的情结,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不可撼动。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和转发文章!

你若喜欢,为秋实之声点个在看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酱
这里是白城——饮食特色
村居生活系列之——一日三餐(五)
朝鲜族大酱
大酱的制作方法
黄豆酱怎么做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