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人的农耕生活

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耕为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二类,旱地指坝和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甘薯、芋子、花生等耐旱作物。田和坝畬之区分,简言之是田能种水稻,坝一般在河边灌不到水,无非是潮泥较多的沙坝,畬则是山上坡上无水的带状旱地。几百年来它们不断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绎故事,颇令人感慨唏嘘。



客家人拥有水田的不多,大部分是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解放前家中能有几分水田就很了不起,因为有水田种水稻,自然有粥吃,总比吃杂粮强多了,是令待嫁姑娘羡慕的家庭,于是便有了“五石种田”的故事。一个姑娘在查家门时,听男方说有“五石种田”,“朝朝吃鸡粥,夜夜吃炆饭”,便愉快答应婚事。可是姑娘嫁入后,才知是一块不足半亩的田中竟有五块大石头,耕作极为不便,至于“朝朝吃鸡粥,夜夜吃炆饭”,则是每天早上鸡叫时要起床吃完粥后去劳动,下午要做到蚊子出现时才吃晚饭,“炆”和“蚊”谐音。姑娘对这样的黑色幽默真是有苦难言。


生活在河边的人主要是耕坝种杂粮作为主食。粤东客家以“坝”命名的地方不少,如角口坝、黄沙坝、下坝、大坝、石下坝等,有的地方虽不叫坝,但却是耕坝为生的。大埔县黎家坪是一面傍山三面环水,却有“河水哗哗流,用水贵如油”的说法,旧时民谣“有女莫嫁黎家坪,番薯芋子押唔赢”。因以番薯芋子为主食,姑娘闻之却步,村中多光棍。直至1975年建了水轮泵电站,600多亩旱坝变水田,家家户户吃上米饭,当地人称为“第二次解放”,面貌为之一新。笔者很多年前曾作文《拳头王致富》刊在市报上:过去,有一个年过不惑的老光棍,因家穷娶不了妻,经常挥舞拳头闹事,绰号拳头王;旱坝改水田后,他娶了娇妻致富,又建楼房,一时传为美谈。


畬在山坡上,生产条件更差。爬上山坡空手行路亦苦,何况要劳作,“耕田耕到天上”——说的正是王家輋“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那里土地板结,长出的甘蔗受硬土挤压成扁形,俗名石夹薯,个中艰辛不言而喻。但自强不息的王家輋人,硬是在山岩陡壁上垦荒耕作繁衍生息,他们不思迁只思变,一代又一代耕读传家,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走出高工高干。改革开放后王家輋人种茶致富,村容村貌云泥之别,现在已成为“汽车开到天上”的文明富庶山村。


(来源:梅州日报 肖绍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作农耕起源--中国稻文化
『赶水』苗族团寨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与道德文化|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时闻水稻上山旱地种植亩产788公斤
水稻与水面
中国的旱地和水田分布图
打苗与苗之间的草,打草不伤苗 ,水田旱地两用除草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